代 琤 丁傳國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陶瓷耳系屬于陶瓷附件的一種,陶瓷附件在陶瓷器物整體中所占位置與其主體同等重要。陶瓷附件的形態特征與功能是創造者根據社會背景、社會現狀所做出的與陶瓷主體器物之間最合適的搭配與選擇。所以在不同的時期,陶瓷耳系有著不同的形態特征和位置包括功能使用的不同。但是無論附件耳系怎么變化,它與主體器物之間必須是和諧統一的協同關系。
隨著人類的發展,陶器的出現成為了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人類科學文化的重要開端。陶器器物的出現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便捷,又因為使用的需求,從而產生了附件。附件存在于器物主體本身的各個部位,包括蓋、嘴、頸、肩、腹,這些地方的附件有耳系、蓋鈕、把柄、撐足等。而這些附件的出現大多是隨著人們對主體器物產生實用需求而出現的。盡管發展到后期,附件的形態開始美化,但不能否定的是附件的美是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之上的,附件當中耳系的出現就能說明這一點。
在新時器時期,陶瓷已經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作為日常生活器皿,陶器在人類生活中的利用價值得到的全方位的體現。而耳系的出現是陶瓷器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陶瓷器物實用器實現它使用價值的必備要素。在原始社會,因為人類需要遷徙和交換物件,所造的物件一切從實用出發。陶器使用價值高,它可以盛裝物品,滿足了人們的裝置功能,但是為了更方便提取跟提拿,人們在陶器主體上創造了耳系,耳系的發明和應用有利于在原始社會遷徙和交換。在耳系的洞孔中放入繩和插桿,這樣人們就能方便的將主體器物進行移動、提拉和搬運等。這一附件的使用就保障了主體器物的主要功能,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耳系的出現有兩種說法,一是來自于陶器中的殘破器,人們在殘破器上發現了空洞。將繩子穿插在破洞里能把器物提拿起來,人們利用這一點,為了將器物的使用空間擴大,在器物的兩側安裝了耳系。這樣提高了器物的實用性能。二是為了避免燙手,用作炊器的陶器,人們便在器物的兩側安裝了痛處,逐漸成為了器物中的一部分,成為了耳系,一般位置是在器物的肩部兩側。
耳系的形態、位置、數量、使用功能在各個歷史時期里都有變化。而不同形狀、不同紋飾、不同釉色的耳系訴說著與之相應的主體器物,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對應的精神世界和物質資料以及相對應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趨向。
耳系屬于陶瓷器附件,它雖然有相對獨立性,但最終必須達到與主體器物和諧統一,兩者才能稱作完美。大小的協調、空間對稱的和諧、主體器物形態的變化導致耳系的變化。和諧美觀與主體物相協調的同時還能發揮兩者的使用功能。
最早出現有耳系的主體器物是用來汲水的陶器,隨后還有炊器等。人們把耳系一般裝置在主體器物的肩部,以便穿繩和提拿。但是根據具體器物的不同使用功能,耳系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出現在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中的汲水陶器“尖底彩陶器”(見圖1),是因為使用功能導致耳系位置變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陶器材質為紅陶,燒制程度好,質地非常的堅實,在當時被用作汲水器。但是它的耳系在器物的中腹部,這就改變了常規的將耳系放在肩部的做法。這件尖底汲水器的造型也與一般的不同,它的頸部較長、身子長、尖底。當時人類的遷徙較為頻繁,這樣的汲水器便于人們攜帶和提拿。而將耳系裝置在器物的腹部是因為尖底的汲水器在取水時受重力的影響,瓶口會自然向下取水,汲水器在即將裝滿水的狀態下瓶口會自動向上完成汲水過程。若是將耳系裝置在瓶子的肩部,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將瓶子內的水汲滿,裝飾在腹部能最大程度的將水灌滿整個瓶子。這樣的搭配使器物的功能和實用性能在當時發揮最好的運用。

圖1 尖底彩陶器
陶瓷附件作為陶瓷主體器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樣也承擔著一定的實用功能。它必須配合主體器物一起完成造物者所需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與主體器物一起存在的最為基本的要求。
進入階級社會,耳系同樣作為主要附件出現在商代的炊事器中,商代以制作青銅為主。具有代表意義的青銅鼎就是由當時炊器發展演變而來,其中包括耳系。三條腿能更好地煮熟食物,器物肩部的耳系是為了方便端取器物。而后發展成了鼎,鼎作為商代祭祀的象征,必須威嚴莊重與神秘,不再是陶器中炊事器的模樣,它變得方且沉重。整個器物的材質、形態、使用功能發生了變化,器物的附件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耳系由原來的拱形圓環變成了厚硬的方形環系。器物附件隨著主體器物使用功能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它必須與主體器物一起滿足造物者所需的狀態。
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制作出與之相對應的陶瓷器物與附件,從而反映當時的歷史狀態。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注重器物與附件之間的美觀程度,這樣的情況也體現在陶瓷主體器物的耳系上(見圖2)。這件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瓷器,耳系是以對稱的方式出現在器物的肩部兩側,它已經不是原始時期僅具有實用功能。它與當時青銅器上的耳系非常相似,造型非常美觀。可以推測出它是當時對青銅器物的模仿,是封建奴隸社會的權利和制度森嚴的象征,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一種威懾力。

圖2 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瓷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年的戰亂紛爭使得民不聊生。此時,陶瓷主體器物的裝飾和聯系也有很大的變化,雖是民生苦難,但也因此推動了當時的工藝發展。陶瓷器物上的附件與裝飾變多,如圖3所示。因為戰亂,器物上的圖案和附件的造型多是以佛教題材為主,此時,陶瓷器上的耳系變成了佛教題材中的“神獸”和“圣物”。它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們對未來一種心靈上的寄托,也體現出了戰亂社會的黑暗。當時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佛神上,希望有一天佛神真的能顯靈救他們脫離苦海。

圖3 陶瓷器上的耳系變化
隋唐時期,由于社會條件的改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從之前的席地而坐進入到有家具的時期,陶瓷器物的擺放不再是在人們俯視之下。此時可將器物放在桌子上,小型的炊食器物等都可以放在櫥柜里面。至此,陶瓷器物耳系的作用逐漸減小,而變成了陶瓷器物的一種裝飾、一種符號。如圖4所示,唐代器皿圓潤且寬胖,但器物兩側的附件耳系卻是非常小巧,無法承受器物本身的重量。此時的耳系又變換了功能,它不是用作系繩子提拿的把手,它只是器物的一種裝飾點綴。

圖4 唐代器皿
一件有著造型美和空間美的陶瓷器物主體,這樣的美是離不開它的陶瓷附件的。器物附件自身所具有的造型之美必須和器物主體的美相協調,這樣才能體現兩者相互和諧統一。陶瓷附件有時能幫助器物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它的閃光之處。到了清代時期,系耳的實用性相比之前減小,在實用的基礎上造物者們更重視的是器物的美觀程度。如圖5所示,這款清代雍正粉彩花蝶如意瓶的上部分和下部分的大小幾乎相等,就顯得不太協調。但是在器物的兩側加上雙系耳之后,整體的器物就變的比之前美觀多了。這兩根長耳系的連接也使得中間的長柱型的器物頸部顯得不那么呆板,增加了器物造型整體的妙巧情趣。

圖5 雍正粉彩花蝶如意瓶
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對陶瓷器物跟附件的功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時器時代,陶瓷器物主要是滿足人類的實用功能,所以附件的創造和使用也必須符合與主體器物相對應的功能。之后,根據不同的時期的發展,人們需求的功能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陶瓷器物上,因此附件的功能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從歷代的陶瓷主體器物的形態特征和功能的關系來看,陶瓷器物在完成實用、象征等功能的同時還肩負著審美的作用。人們可以從陶瓷器物中獲得美的享受,無論是形態造型的美還是功能使用的美。陶瓷附件作為陶瓷主體器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也肩負著審美的作用。陶瓷附件必須與主體物一起達到人類的雙重審美,這樣這件器物才有了靈魂,這樣附件的添加才有了意義。這樣器物的美、耳系的美是雙重的,也是最為豐富的。
從各歷朝歷代的耳系可以看出,它是隨著歷代器物的變化而轉變的,無論是使用功能、形態造型還是象征意義。它都與主體器物一起前行,達到和諧統一、幾近完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