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鑾
(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陳氏原礦建盞陶瓷工作室 福建 南平 353000)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孕育出獨特的茶文化,全世界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歡飲茶和品茶。各國茶文化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始終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和禮儀。中國是茶的故鄉,更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的茶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并且長盛不衰,并傳遍全球。茶是中國民族的舉國之飲,發現于神農,興起于唐朝,繁盛于宋朝,普及于明清時期。茶融天地人于一體,因此成為全世界大眾化、受歡迎、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綠色飲料,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
中國人飲茶始于神農時代,直到今日中國各族同胞還有以茶代禮的風土人情。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括了物質文化和深厚的精神文明。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歷史號角,茶的精神滲透到宮廷和社會,深根發芽于中國的詩經、繪畫、書法、宗教和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明,更積累了豐富的精神文化——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茶樹的國家,歷史悠久,堪稱世界茶道的宗主國。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至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也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越來越多,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且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大環境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舉措,之后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開始產生了社會功效,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作用,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之前茶都是作為藥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所著《茶經》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專有標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也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作用,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廣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等。
宋代時期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文化的創新,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建立等級制度。茶儀已成禮制,賜茶也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亦或賜給國外使節的重要手段。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鄰里“獻茶”、客來敬“元寶茶”、定婚“下茶”、結婚“定茶”,同房“合茶”。民間點茶、斗茶之風起促進了采制的一系列發展變化,此時,茶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茶類品,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都能佐證。至此,茶類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茶葉出口隨之成為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現代茶文化的發展自成體系,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茶從業者普遍都以茶為載體,促進了社會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點茶法是宋代最為盛行的飲茶之法,此法不僅為宋代斗茶所用,茶人吃茶也用此法。點茶法使人們品嘗到了茶葉本身的味道,使唐朝飲茶而不知茶味的煮茶法的時代漸漸遠去。在宋朝,飲茶之風興盛,品飲之道也相當講究。這方面堪稱茶道之最的是一種“斗茶”,又叫“茗戰”。顧名思義,這種品飲方式不免帶點“戰斗”意味,古人以這類字眼評論茶的質地。
宋朝文化的多元性也為點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朝時期儒、釋、道三家齊頭并進,占據社會思想主流意識,文人墨客之間的交流往來,茶文化逐漸與儒釋道精神相結合,并呈現本土化趨勢,形成“點茶”、“斗茶”等茶道禮儀。斗茶要經過集體品評、綜合評比,最后決出勝負。首先湯色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等而下之;其次看湯花,看其色澤和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為襯托白色茶湯與識別水痕,釉色黝黑,胎厚保溫的建盞備受推崇。斗茶不但保持了茶的原味,還成為一種藝術,很快在社會各個階層得到廣泛推行。在品茶和斗茶過程中,所用到的多為發酵過的白茶,而對茶質的評價,也是以湯白色亮為優。為了更好的襯托茶的顏色,黑釉建盞迎來了長足發展。以黑釉建盞為宗的宋朝斗茶特點,也使黑釉建盞迎來了繁榮昌盛的時期。
黑釉建盞的使用和宋朝點茶、斗茶的文化息息相關。為了迎合點茶和斗茶文化中對色澤的要求,逐漸形成茶色白,盞宜黑的斗茶基礎理論。烏黑中耀射出分明的茶色,“雪白湯花”色彩對比明顯,宋代茶人也以此作為判定茶藝高低的依據。黑釉建盞大小合適,口大底深、胎體厚重,釉色漆黑光亮,釉面布滿了由氧化鐵結晶而形成的各種斑紋,整體造型簡潔,符合宋朝人的審美觀點。
建窯黑盞截面色黑,是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盞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變形。建窯黑盞的胎體厚重,胎內氣孔細小,利于茶湯保溫,適合斗茶的各種需求。因此加上宋朝風靡的斗茶之風,最終使黑釉建盞的盛名遠播。
建窯建盞在宋代名氣很大,時值宋朝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斗茶又是備受追捧的一種茶藝技巧,受到各個階層的追捧,而在斗茶中以黑釉茶盞為尊,使得其成為各個階層首選的茶器,而且像黑釉茶盞在宋代需求量大,這使得當時其他窯口爭相仿制建盞來滿足市場需求。茶洋窯是福建北部規模較大的民間瓷窯,也順應市場需求,加入到仿制建盞的潮流之中,其所生產的黑釉茶盞也逐漸迎來了繁榮時期。
茶洋窯黑釉茶盞的造型在仿建盞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淺腹的斂口盞,在茶洋窯窯址中出土較多,形體偏矮,具有明顯的特點。而茶洋窯的束口盞,束口部分的曲折不明顯,斜腹、盞心稍下凹。腹部弧度與建窯束口盞有些不同,尺寸分為小型和中型。茶洋窯黑釉茶盞的圈足矮,一般不規整,挖足較淺,部分產品僅略作淺凹,接近實心足底。茶洋窯的多數中型束口盞,盞腹外壁的底部,會切削成齊直臺面,與圈足呈直角相連,俗稱“平肩”,平肩成為茶洋窯黑釉茶盞的重要特征(見圖1)。茶洋窯黑釉茶盞胎體多呈灰白或灰色,胎骨細膩緊密,也有部分灰胎、灰黑胎,胎骨顯得粗松,有些產品胎體內層有裂隙或砂眼,總體來說含鐵量比建窯建盞少。

圖1 “平肩”
茶洋窯黑釉茶盞施釉延續了建盞的露胎風格,不過施釉線一般不齊(見圖2)。釉層相對建盞較薄,部分產品有聚釉現象,偶爾見釉滴珠。盞腹外壁上部厚釉、下部薄釉的情況則較為常見。從地理位置來看,茶洋窯窯址位于閩北進入閩江通向海路的必經之路,便利的水運為其提供了創燒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也是茶洋窯黑釉茶盞得以廣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圖2 南宋茶洋窯黑釉茶盞
宋朝飲茶風氣興盛,來自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宋代的茶政制度。官買官賣的榷茶制度和以茶易馬的互市政策既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又促進了飲茶風氣在高階層的傳播。因此,穩定的政治保證為宋代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保障;宋朝飲茶越來越普及,飲茶風氣遍及社會各個階層,茶甚至成為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飲茶也成為了各個階層所必須的生活習慣,茶文化自此產生并發揚光大;飲茶不僅能夠潤喉解渴,還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久而久之,飲茶便成為宋朝一項重要的生活禮俗,習俗的形成也促進了宋朝飲茶方式的繁榮。
宋朝時期點茶、斗茶的茶葉均為白茶,黑釉茶盞能夠更好地襯托出白茶的顏色,符合宋朝人品茶的標準。對于茶洋窯黑釉茶盞的發展來說,整個社會階層從上到下的斗茶文化是其發展繁榮的主要因素,斗茶茶具的選擇,對茶湯呈現出的品質產生深遠影響,而黑釉茶盞使白茶在斗茶中既可以襯托茶色,又厚實保溫,所以黑釉茶盞在斗茶中受到熱烈歡迎。宋朝皇帝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許多文人墨客也對黑釉茶盞大肆謳歌,又逢斗茶文化盛行,使得整個社會對黑釉茶盞的需求量猛增,而建窯建盞的生產量僅供宋朝上層階級內部使用及把玩,這就造成了普通窯口開始對建盞大規模仿制,因此茶洋窯黑釉茶盞開始發展壯大。茶洋窯黑釉茶盞在建盞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在生產方向上符合市場需求,大規模地生產,很快成為民間斗茶的流行器具。隨著當時茶文化的盛行,也使茶洋窯黑釉茶盞發展到了最繁盛時期,與宋朝點茶、斗茶共同成為中國茶文化中的重要符號。
宋朝是我國陶瓷茶具和美學工藝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黑釉茶盞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也終于到達鼎盛。這與宋朝飲茶方式點茶和斗茶的流行密切相關,斗茶文化在整個社會從上到下的盛行促進了黑釉茶盞的發展和創新,茶文化受到了廣泛推崇,逐漸形成中國的茶文化產業,進而黑釉茶盞成為宋朝茶文化中的重要符號,在當時的飲茶方式及飲茶文化的影響下,因建窯建盞的產量限制,造成了茶洋窯黑釉茶盞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