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妮
(龐妮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中國陶瓷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陶瓷在歷史上曾經是可以代表中國的器物,“China”不僅是指代中國,其本意就是陶瓷,從絲綢之路開始,中華文明就通過瓷器、絲綢等輸出到世界各地,一方面展示了中華帝國的雄厚實力和科技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面則說明了陶瓷藝術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陶瓷器成為了皇家貴族非常喜歡的藝術品,同時也讓普羅大眾感受到陶瓷的藝術魅力。
明清時期,陶瓷中的一大類別紫砂在短暫的時間里成為了耀眼的明星,從泥料的神秘性,到制作技藝的全手工成形,再到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和情感的寄托,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東方韻味,只有這樣的器物才能夠真正代表中國人的藝術審美,才能夠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能夠靜下心來,品一杯茗茶,把玩摩挲一會兒紫砂,慢慢感受其在歲月的流逝和茶湯的澆淋之下形成的包漿,這是匠人們的勞動成果,令人樂在其中、愛不釋手。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四方君玉壺”(見圖1)采用了傳統的紫砂方器設計,泥質細膩、手感順滑,把紫砂方圓融合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再加上陶刻裝飾的錦上添花,整體上更加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具有視覺沖擊力和藝術審美。眾所周知,紫砂方器采用了塊面鑲接成形的方式,相較于圓器來說,成形的難度更高,同時在整口時,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所以許多的藝人并不愿意在紫砂方器中專研,除非對紫砂方器產生濃厚興趣,并且擁有非凡的恒心毅力和良好的紫砂藝術技藝。

圖1 四方君玉壺
此壺壺身采用了四方形態輪廓,線條清晰勾勒而成,壺方而古樸,方圓結合之間流露出剛柔相濟的融合之道,凸顯出古雅大氣,四方的轉角均勻有度,弧線優雅自然,增強了壺形的律動質感。壺嘴微微上揚,出水迅猛有力,與之相對應的壺把則是耳廓形態,把體則是四方形,耳形轉角溫和,端握的手感舒適大氣。壺蓋壓合壺口,十分嚴密,圓形的設計平實和潤,宛如玉璧一般突出,壺鈕如意橋鈕一方面蘊藏著吉祥的祝福,另一方面把江南水鄉的味道充分的展示出來,拿捏也非常的便捷稱手、和諧自然。
壺身的陶刻裝飾圖案是小孩嬉戲的場景,形態惟妙惟肖,活潑之中流露出幾分散淡和從容,從服飾和神情的設計,還有陶刻技藝的運用等,層次分明、細節到位,令人觀之回味無窮。
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四方君玉壺”,創作者把國人非常熟悉和喜歡的玉石形態和紫砂材質結合起來,方圓之道在其中得到了具體的演繹,具有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氣質和溫潤如玉的品質特征。紫砂陶刻的裝飾則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喜聞樂見的非常接地氣的孩童嬉戲圖案,讓看起來有些規整威嚴的器型增加了幾分婉約和輕松自如的特點,這樣一件紫砂藝術作品在茶座之上陪伴人們,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藝術享受,也讓人們在其中更好地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包羅萬象和博大精深。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人們對這樣的描述非常熟悉,最初的來源還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乾隆皇帝送給陳家洛一塊玉牌,上面寫著這八個字,其中的意思就是恭謙溫良的君子應該像玉石一般溫潤沉穩,在做事情時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一個度,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經常講到的“中庸”二字。
善良、溫厚、坦蕩、平易近人,這就是君子所具備的基本特征,也是國人一直對于君子之風的追求。善良是從本性來說,溫厚則是性格特征的表現,坦蕩最為難得,也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而平易近人則是群眾基礎的體現,正是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讓人們把玉石和君子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中國的玉石文化由來已久,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到“化干戈為玉帛”等術語,就能夠感受到玉石的貴重和影響之深遠,尤其還有“和氏璧”的故事影響深遠,中國民間的玉石收藏和交易也是非常火熱,不僅是玉石本身,以其作為創作題材的藝術作品也是屢見不鮮,紫砂器也是其中的一種,從布衣壺宗、紫砂泰斗顧景舟的“玉璧提梁壺”中,除了能夠看到精湛的技藝和一絲不茍的精神之外,更多是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和人文氣息。
兒童嬉戲的陶刻裝飾則更是從內心深處表達了作者的童心未泯,依然葆有一顆火熱的心。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藝術作品“四方君玉壺”,創作者在合理的把方圓融合之道和玉石的形態完美融合起來的基礎之上,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氣息,具有濃郁的人文內涵,從這樣的紫砂作品之中,人們不僅能夠感受到紫砂傳統技藝的妙手天工和爐火純青,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從歷史的傳統之中汲取到豐富的營養,從而更好的服務于藝術創作,也讓廣大的紫砂藝人能夠在長期的實踐之中帶給壺友們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紫砂藝術的橫空出世,不僅和茶文化的發展遙相呼應,形成了壺茶同譽的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把茶葉最好的滋味揮發的非常徹底,贏得了“世間茶具稱為首”的美譽,當人們在一壺又一壺的玉液瓊漿之中品味到徐徐清香、沁人心脾,也能夠欣賞到一把把紫砂壺散發出迷人的魅力,風格迥異而特點鮮明,在能工巧匠的妙手生花之下,在文人雅士的筆墨丹青之下,在陶刻匠人的老辣縱橫之下,點綴著人們忙碌的生活,令人們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