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璐
(甘肅電投常樂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甘肅酒泉 735000)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工業生產對能源的消耗隨之增長,而能源結構特點是煤炭占比大,且在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煤炭燃燒發電仍然是主要的電能供應方式。煤炭的燃燒帶來大氣污染,尤其是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性氣體,已經造成大范圍的霧霾污染,給生態環境和百姓的生活帶來嚴峻考驗。火力發電廠的除灰系統和脫硫系統是關鍵且重要的環境保護系統,擔負著火電廠煙塵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是否達標的重任,而煙氣脫硫能非常有效的以低成本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物的排放。
近年來,國家對于火力發電廠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越來越嚴格,同時煤炭價格不斷攀升,這些外部環境因素對火電廠的除灰、脫硫設備的改造和運行系統的優化提出更嚴格、更高的要求。現有的除灰脫硫技術由于基礎建設投資成本高、運行費用貴,加上除灰脫硫系統繁雜,若能將除灰脫硫加以優化改造,可以降低經濟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
某火力發電廠自2017 年9 月2 臺百萬機組建設以來,除灰脫硫系統按照行業內高標準要求建設,已投入商業運行,設備整體運行穩定、狀況良好。該系統除塵效率高達99.92%,脫硫效率≥99.2%,煙塵和二氧化硫的脫硫塔出口處的污染物排放濃度分別低于5 mg/m3和25 mg/m3,完全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超凈排放標準。
通過對原有的除塵系統的研究分析發現,原電除塵系統入口的煙氣溫度較高,高的時候達到145 ℃,低的時候也在135 ℃以上,而高溫不利于除塵效率的提高。為了降低除塵系統的煙氣溫度,在空氣預熱器出口以及電除塵器進口之間的煙道中安裝了低溫、低壓省煤器系統,降低電除塵入口煙氣溫度至酸露點附近(90 ℃),使煙氣中大部分SO3冷凝形成酸霧,粘附在粉塵表面并被堿性物質中和,粉塵特性得到很大改善,比電阻大大降低;工程在建設初期既定方案為:每臺爐配置2 臺電除塵器,該電除塵器為干式臥式三室五電場,電除塵陽極板采用480 大C 形結構,陰極系統由陰極框架、陰極線、陰極砧、陰極懸掛設施及防擺裝置構成。陰極采用剛性小框架,第一電場配置管狀芒刺線,第二、第三、第四電場配置鋸齒線,第五電場配置魚骨針。根據灰份的特點,合理選擇相適應的極板、極線的形式和極配形式,合理的極配形式能提高驅進速度,減緩反電暈的產生,提高清灰效果,電除塵本體漏風率≤1%;從而大幅提高除塵效率,從原來的95.16%提高到99.92%。
針對大部分電廠除塵系統在運行期間頻繁發生輸灰不暢通的現象,甚至發生管道堵塞故障,為了使輸灰系統正常高效工作,工程采用2 種優化方案:①在輸灰倉泵中間安裝泵間雙套管;②在輸灰系統中增加助吹管、補氣管,在助吹的氣源管道上增加氣動總閥,該方案可以根據機組的具體負荷情況,在適當的時間將適量的煙灰投入到助吹閥的助推系統中。這樣可有效降低輸灰管道堵塞進而增加機組負荷的不良反應,還可提高灰氣比,減少輸灰系統中的損耗。
受脫硫系統的限制,除塵設備經常發生煙氣溫度遠低于露點溫度95.18 ℃的現象,此時容易造成煙斗積灰或塔橋,甚至造成電廠短路跳閘等故障。對電廠運行故障分析原因后,為了避免煙氣短路,灰斗內裝有阻流板,它的下部盡量遠離排灰口。灰斗斜壁與水平面的夾角不小于60°。相鄰壁交角的內側,作成圓弧形,圓角半徑為200 mm,以保證灰塵自由流動。
工程的脫硫系統采用的是噴淋式吸收塔,煙氣在塔內實現降溫、SO2吸收、煙氣洗滌及除霧等功能;借鑒國內1000 MW 及660 MW 機組運行經驗,在煙氣入口處安裝2 層托盤,以達到煙氣更加均勻分布的目的,這種設置可以通過增加煙氣的擾動,從而提高煙氣與漿液接觸的時間和面積,提高脫硫效果,并增加循環泵噴頭數量,新建的脫硫裝置布置在煙囪兩側,減少了中間煙道的流程,能有效降低煙氣阻力,托盤增加煙氣擾動提高脫硫效果,噴淋塔內噴頭數量的增加提高了SO2的吸收去除。吸收塔托盤層、噴淋層布置以及脫硫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吸收塔托盤層和噴淋層布置
借鑒其他電廠濕法脫硫系統,冷凝水的pH 值基本上小于5.0,且水量較大,酸性凈煙氣冷凝水對煙道的腐蝕比較嚴重。因此系統優化時,為了防止吸收塔內部結垢沉淀及酸蝕,要合理控制脫硫漿液的pH 值在5.0~5.6:pH 值低于5.0 容易加重系統結構腐蝕,pH 值高于5.6 又容易致使系統內部沉淀結垢。
脫硫系統優化過程中,對脫硫吸收塔的漿液密度進行調控,盡量降低其數值,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監測,數據發現漿液密度的變化會影響脫硫效率,漿液密度和脫硫效率關系見表1。

表1 漿液密度和脫硫效率關系
由表1 可知,脫硫吸收塔內漿液密度在1050~1265 kg/m3波動,從漿液密度的平均值和脫硫效率之間的關系可見,隨著脫硫吸收塔內漿液密度的控制和降低,脫硫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該火力發電廠投入運行以后,經過除塵和脫硫系統的裝備改進和系統優化后,經過3 個月的試運行后,除塵和脫硫系統保持較好的穩定度,運行效果良好。經多次檢測,其中污染物SO2和粉塵顆粒物的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數據顯示:①該火力發電廠的除塵、脫硫設備經改造后其除塵、脫硫效果顯著,設備運行穩定;②改造優化的設備的除塵率達到99.55%,粉塵顆粒的排放值也達到了天然氣燃氣輪機組粉塵顆粒的排放標準;③經優化改進后建設的系統脫硫效果顯著提高,去除率達到99.2%,SO2污染物的排放值也達到了燃煤火電機組二氧化硫的排放標準。

表2 除塵、脫硫檢測結果
該百萬機組火力發電廠經過除灰、脫硫系統設備優化施工建設,主要包括:除塵設備改進、輸灰系統優化、灰斗裝置改進及脫硫系統設備的優化設計;并經過系統運行參數的優化,主要包括:pH 值的控制和漿液密度的調控,除灰、脫硫運行以來一直保持穩定狀態,運行效果良好,除塵效果達到99.92%,脫硫效果達到99.2%,且煙塵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濃度分別小于5 mg/m3和25 mg/m3,均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標準,可為老舊設備的改良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