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亮 羅偉杰 劉俊娜
[摘要]鄉村空心化現象的日漸加重使得當下鄉村治理面臨鄉村文化斷裂、治理秩序失衡等現實問題與重重困境。憑借草根性強、貼近群眾等獨有特點,社會組織在提供社會服務、助力鄉村建設、參與基層治理以及帶動鄉風文明等鄉村治理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也是吸引、培育更多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從而紓解當下鄉村治理之困的重要力量。該文以A縣青年學子聯合會為例,試圖對“社會組織嵌入新鄉賢引育何以可能”這一問題做出回答。研究發現,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吸引人才返鄉就業“引賢”、提供服務家鄉平臺“用賢”、促進人才互通“育賢”,以及解決人才回鄉后顧之憂“留賢”,并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社會組織新鄉賢引育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22)030019-07
一、問題的提出
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個人發展、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以生產能人、文化人與青壯年勞動力等為代表的農村“精英群體”紛紛選擇背井離鄉、涌向城市,致使“房無人住、地無人耕、家無人守”的鄉村空心化現象愈演愈烈[1]。在此背景下,鄉村文化斷裂、治理秩序失衡等現實問題成為阻礙鄉村良性治理的重重困境[2]。
作為農村地區精英群體的代表,鄉賢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智庫”角色,他們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有效的傳承者,同時也是先進思想的宣傳者及正確輿論的引導者[3]。2015年2月,《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2018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明確提出,要“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從“鄉賢”到“新鄉賢”的稱謂轉變不難看出,黨和政府不僅對該群體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地位表示認可,還對其獨特優勢給予了充分肯定。然而,由于中國農村社會關系網絡的復雜性及區域差別大、發展不均衡等諸多現實因素的限制,新鄉賢“返鄉”動力不足,參與鄉村治理的成效亦有限。因此,如何吸引、培育更多新鄉賢成為紓解當下鄉村治理之困的重要議題。XUEHUI學會2022年第3期2022年第3期社會組織嵌入新鄉賢引育何以可能?XUEHUI
截至2020年5月,中國的社會組織數量已達87萬多個,在國家治理變革與政府職能轉型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活躍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組織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與實踐者[4]。除此之外,憑借草根性強、貼近群眾等獨有特點,社會組織在提供社會服務、助力鄉村建設、參與基層治理以及帶動鄉風文明等鄉村治理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5]。鑒此,本文擬通過田野調查與個案分析的方式,對A縣青年學子聯合會在新鄉賢引育中的具體實踐與現實路徑展開調查研究,以期以人才振興為切入點,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文獻述評
(一)從“鄉賢”到“新鄉賢”:定義及內涵的轉變
“鄉賢”(或可稱為“鄉紳”)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泛指因才學出眾或品德高尚而深受當地民眾所尊重的一類人[6]。千百年間,在“皇權不下鄉”的封建管理體制下,國家長期依靠村賢鄉紳作為階級對立的鄉村政治社會主體,并以此來實現間接民主統治,從而達到農村政治社會相對穩定、政治秩序相對清明及農村經濟平穩發展的統治目的[7]。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理念的出現和發展,往往與社會及文化的發展相關聯。從“鄉賢”到“新鄉賢”的變遷,體現了中國鄉村領域對于治理的接受與理解不斷深化的過程[8],具體來說,這個過程一是體現在對鄉村治理中村民主體性和行動邏輯的認識,二是體現在對非正式制度與多元參與的強調[9]。
作為一個頗具歷史延續性的概念,新鄉賢既保留了“本土屬性”與“道德高尚”這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同時又在繼承傳統鄉賢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新鄉賢的“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地域范圍不受限制。伴隨著現代通信產業及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新鄉賢的活動范圍突破了土生土長的屬地限制,擴充為“在土”鄉賢、“離土”鄉賢和“舶來”鄉賢等多種類型。二是構成來源的多元化。相較過去高高在上的鄉紳,新鄉賢的來源與出身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平民化、草根性等形象愈發明顯,農村優秀基層干部、身邊好人以及其他熱心公共事務的道德模范都可稱為新鄉賢,他們往往與群眾的心理距離及社交距離更近,因此在處理公共事務時權威性也更強。三是參與形式的組織化。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擺脫了過去鄉紳的個體化狀態,反之主要以組織化的形式共同參與,因此形成了“鄉賢參事會”“鄉賢聯合會”等極具特色的基層社會組織[10]。由此可見,新鄉賢是在既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將新鄉賢界定如下:新鄉賢是指生于本地、道德素質出眾且熱心于農村公共事務的社會賢達。作為新時代各個領域的精英,他們除了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真知灼見之外,還具備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新鄉賢引育:實踐路徑與現實意義
新鄉賢的引育并非理想藍圖的構建,而是要充分結合當代鄉村社會的實際情況加以構思。當前,關于新鄉賢引育路徑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從引育環境、引育主體與引育載體三個方面進行梳理。首先,從引育環境的角度來講,不僅要構建和諧鄉村環境,展現新農村風貌,更要打造以人為本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更適合新鄉賢發揮作用的環境,從而實現鄉村社會的有序治理。其次,從引育主體的角度來說,當前新鄉賢治村面臨認可度不高、支撐制度不健全及宗族化風險較大等重重困境,因此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與自治[11]。對此,一方面應當發揮政府部門的行政力量,通過法律手段賦予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身份與權力,另一方面也應當強調社會組織的參與作用,通過引進第三方力量來加強新鄉賢群體的分類培養,從而拓寬其服務鄉村的渠道[12]。最后,從引育載體的角度來看,一是可以利用好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通過傳頌當代鄉賢先進事跡來鼓勵更多能人志士加入這一群體;二是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娛樂及體育活動,并將鄉賢文化寓于其中,使村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道德境界的提升,進而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13]。除此之外,盡管不同學者關于新鄉賢引育的實踐路徑方面意見不一,但對其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大多保持肯定意見,并聚焦于發展鄉村經濟、拓展文化脈絡、改善鄉村環境及更新鄉村治理結構等方面加以論述[14-15]。
綜合已有研究可以發現,學界普遍對新鄉賢與鄉村治理二者間的關系持辯證態度:一方面,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不置可否,另一方面,當下新鄉賢群體勢單力薄,無法在鄉村治理中獨當一面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本文以社會組織嵌入鄉村治理為研究視角,著重探討社會組織在新鄉賢引進與培育中的實踐路徑與行動策略。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本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三、A縣青年學子聯合會概況
A縣青年學子聯合會(以下簡稱A縣青學聯)是受中共A縣縣委組織部、共青團A縣縣委支持和指導,以服務青年成長、助力家鄉發展為宗旨,通過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表達溝通的橋梁、服務社會的窗口及創業就業的陣地來促進家鄉人才培養及回歸的社會組織。自2020年5月成立以來,A縣青學聯面向廣大A縣籍在外高校學子,一方面通過開展新生適應、青年聯誼、讀書交流、職業選擇等學術交流活動促進青年學子互勵互勉、共同進步;另一方面以家鄉A縣為服務地,積極開展實踐調研、短期支教、志愿活動、創業引導等實踐活動,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受到當地政府及社會公眾的廣泛好評。
(一)成立背景
作為省內知名的教育大縣,A縣擁有A縣中學等省內重點中學,在歷年高考中,A縣籍學子屢創佳績,因此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大重點高校。一直以來,心系家鄉的廣大A縣籍學子都希望能有一個組織與家鄉聯系,以此為家鄉發展增磚添瓦。近年來,個別分布于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A縣籍學子嘗試通過微信群聊等方式自發成立老鄉會,就青年互助、回饋家鄉等方面開展交流,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然而,由于欠缺正式的組織章程與制度規范,各地A縣籍學子在交流互助中依然存在種種不便,因此迫切需要一個跨區域且較為正式的組織彌補缺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青年聯合與相互進步。
A縣相關部門始終關注并支持在外A縣籍學子的發展狀況與現實訴求,在此背景下,中共A縣縣委組織部與共青團A縣縣委共同指導并成立了A縣青學聯,自此,A縣籍在外學子終于有了一個聯系家鄉、服務家鄉的官方平臺。
(二)組織架構
A縣青學聯在組織架構上包括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及職能部門。
第一,主席團。A縣青學聯主席團是青學聯日常工作的主要執行機構,主席團由主席、副主席組成,每屆任期兩年。A縣青學聯現有主席1人,副主席4人。主席團主要負責協調對接青學聯內外部相關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計劃,作出重大事務決策;組織召開青學聯會員代表大會,負責監督各部門落實各項工作;代表青學聯對外聯絡各企事業單位,對接省、市兩級在外學子團工委等相關工作。
第二,常務委員會。A縣青學聯常務委員會是青學聯在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權力機關,常務委員會由常務委員組成,每屆任期兩年。青學聯主席、副主席必須從青學聯常務委員中產生。A縣青學聯現有常務委員11人。常務委員會主要負責解釋青學聯章程,監督章程的實施;在青學聯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代表大會決議,決定青學聯的重大事項等相關工作。
第三,五大職能部門。A縣青學聯共設置五大職能部門,分別是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外聯部和社會實踐部,各部門設部長1~2名,干事若干,每屆任期兩年。A縣青學聯五大職能部門現共有骨干成員30人,其中,秘書處主要負責會議記錄、財務管理、信息通知、資料整理與保存等日常繁要,參與青學聯各項活動的協辦;組織部主要負責對內聯絡,承擔與學生發展、青年聯誼、職業選擇等相關活動的組織工作;宣傳部主要負責微信公眾號的日常維護和運營,并對青學聯組織舉辦的相關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外聯部主要負責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縣域內企事業單位及A縣籍各界人士等進行交流與溝通;社會實踐部主要負責政府見習、社會調研、志愿服務、支教活動等社會實踐的組織與策劃工作。
四、A縣青學聯嵌入新鄉賢引育的實踐
(一)引賢:助力“人才強縣”戰略實施,吸引人才返鄉就業
職業發展空間與作用發揮余地的大小是影響新鄉賢擇地安居的重要因素。正如亞當·斯密所言,“人的本性在于追求私利,利己是首要原則”,如何創造一大批高質量的工作崗位,以此來滿足人才生活與發展條件是吸引新鄉賢返鄉就業的重要方向標。
對此,A縣相關部門出臺“人才強縣”政策,重點針對A縣籍在外擁有本碩博學歷的應屆畢業生,開放一批企事業人才緊缺崗位,與此同時,通過赴外地高校開展高層次人才招聘,吸引眾多A縣籍在外青年大學生返鄉就業。A縣青學聯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聯結A縣籍在外青年學子最為廣闊的平臺,青學聯自成立伊始就開始探索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各大城市逐步建立青學聯分會,并在此期間搭建完善了各級聯誼平臺。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招聘活動中,為配合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A縣青學聯一方面積極聯系全國各地A縣籍青年學子,為活動報名通道的開放做好宣傳工作;另一方面還根據應聘者的相關信息進行動態追蹤與人崗匹配,在此基礎上有效促進了“人才強縣”政策的順利實施。
(二)用賢:提供服務家鄉平臺,充分發揮人才價值
作為經歷過高等教育洗禮的知識分子,眾多青年學子對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熱忱與日俱增。據一項對閩南某鎮“90后”農村大學生的實證調查結果顯示,相較于“80后”而言,不少“90后”青年對村莊公共事務有了更強烈的討論興趣與參與意愿。然而,由于參與平臺的缺失和作用發揮余地的限制,該鎮“90后”青年實際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情況不容樂觀[16]。
A縣青學聯很好地扮演了橋梁與紐帶作用,為A縣籍青年學子參與家鄉建設提供了重要平臺。具體來說,一是通過招募防疫志愿者,促進家鄉防疫形勢持續向好。寒暑假期間,由于返鄉人員增多,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A縣青學聯面向全縣招募組成了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經過嚴格篩選,百余名返鄉大學生和社會青年參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配合開展核酸檢測、排查登記、體溫監測、秩序維護、防疫知識宣傳等志愿服務,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了青年先鋒作用。二是開展寒暑假大學生見習活動,進一步吸引人才返鄉就業。為吸引A縣籍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實現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有效對接,A縣青學聯聯合縣委人才辦、團縣委等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寒暑期大學生見習活動,見習單位包括縣人民檢察院、縣自然資源局、鄉鎮人民政府等,這既為大學生提供了多元化觀察、體驗和融入社會的實踐鍛煉機會,又在此基礎上切實提升其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三是組織碩博人才考察團,促進科研成果落地落實。A縣青學聯從組建的青年人才庫中選拔專業對口、科研能力強的碩博人才赴縣內考察,鼓勵青年人才到經濟建設主戰場、重點項目第一線與基層實踐大熔爐中鍛煉成長。截至目前,考察活動吸引了多名在讀及已畢業的碩博人才報名,考察團成員通過撰寫考察調研報告,并交由相關部門作為政策參考,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了信息支持與戰略引導。
(三)育賢:助力“賢”“賢”互通,促進新生人才培育
除了利用所學與專長為家鄉服務、為鄉村“補血”外,青年學子還可以憑借前瞻的眼光與廣闊的見識以賢育賢,通過智力回鄉、反哺桑梓,促進新一代鄉賢培育。
對此,A縣青學聯充分利用鄉村精英力量,通過助力“賢”“賢”互通、創新服務的形式推進“反哺工程”落到實處。具體來說,A縣青學聯一方面通過舉辦高考志愿選擇分享會,邀請來自理科、工科、人文社科等各個學科領域的A縣籍優秀在外大學生組建“智囊團”,為高中畢業生介紹不同專業的學習體驗與就業前景,以此助力畢業生科學、高效地進行專業選擇與志愿填報;另一方面舉辦“公考大揭秘”和“選調生考試經驗分享沙龍”等系列活動,讓更多優秀學子更加深刻、直觀地了解公考和選調生等考試的相關情況,以此來幫助青年學子增強信心,從容赴考。
(四)留賢:關注青年現實需求,解決人才回鄉后顧之憂
在各地各行業加速發展、引才政策趨同的現實背景下,擁有強大吸引力的綜合環境無疑是影響地區引才、留才的重要因素。新鄉賢的引育不能僅靠感情維系,更需要現代化機制的保障,只有從公共服務、就業保障、文化氛圍等各個方面加以改善并形成合力,才能留住人才,保證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對此,A縣青學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建設青年人才信息庫,充分發揮A縣籍碩博士智力資源,并做好高層次人才與縣內產業的對接工作,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推動碩博士技術成果在縣內轉化。截至目前,人才信息庫包含A縣籍碩博士共60名,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組織開展多次見面交流會、座談會,在洽談學術、交流心得中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收獲了良好成效。二是建立人才就業信息庫,定期發布就業實習信息,涵蓋縣內各企事業單位。與此同時,青學聯宣傳部還選擇其中較為精華的部分,整理成推文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二次發布,進一步提升輻射范圍。三是舉辦A縣籍單身青年“七天戀愛”線上交友活動,為青年婚戀交友提供平臺與橋梁。活動一經推出便引起青年廣泛關注與支持,共收到180余份報名表,經篩選與審核并根據男女雙方擇偶要求,青學聯組織部最后匹配出48對CP,引導雙方以情侶身份共同完成戀愛小任務后,開啟七天線上“甜蜜之旅”。
五、結束語
作為農村地區精英群體的代表,新鄉賢既是中國傳統文化有效的傳承者,同時也是先進文化的宣傳者以及正確輿論的引導者。然而,由于諸多現實因素的限制,新鄉賢“返鄉”動力不足,參與鄉村治理的成效亦有限。鑒于此,本文以社會組織嵌入鄉村治理為研究視角,著重探討社會組織在新鄉賢引進與培育中的實踐路徑與行動策略,以期以人才振興為切入點,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與借鑒。研究發現,新鄉賢的引育可以分為引賢、用賢、育賢與留賢四個方面;就實踐路徑而言,具體包括吸引人才返鄉就業、提供服務家鄉平臺、促進人才互通互聯及解決人才回鄉后顧之憂等。新鄉賢不僅是在既定歷史時期內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更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探討新鄉賢的引育路徑不僅關乎鄉村治理的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圓圓.賈嶺鎮馬店村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20.
[2]劉博,李夢瑩.鄉村振興與地域公共性重建:過疏化村落的空間治理重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88-97.
[3]劉傳俊,姚科艷.鄉村振興背景下鄉賢文化的時代價值與建設路徑[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4-20,160.
[4]陳友華,詹國輝.中國社會組織發展:現狀、問題與抉擇[J].新視野,2020(5):73-80.
[5]于健慧.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治理:功能、挑戰、路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9(6):18-24.
[6]徐燕波.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問題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0.
[7]王偉進,陸杰華.自治與管控——我國鄉村治理的傳統、影響因素與適用條件[J].浙江社會科學,2020(12):67-77,94,158-159.
[8]蔣重躍.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性與科學性問題[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3):1-10.
[9]胡衛衛,于水.策略行動、草根失語與鄉村柔性治理[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9(1):86-93,127.
[10]李曉斐.當代鄉賢:理論、實踐與培育[J].理論月刊,2018(2):161-166.
[11]劉龍花.村民自治中的新鄉賢培育問題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8.
[12]孫文濤.“新鄉賢”治理模式的可能性路徑探討[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6.
[13]王琴芳.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8.
[14]胡鵬輝,高繼波.新鄉賢:內涵、作用與偏誤規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20-29,144-145.
[15]黃愛教.新鄉賢助推鄉村振興的政策空間、阻礙因素及對策[J].理論月刊,2019(1):78-84.
[16]陳鋒,李明令.90后農村大學生的家族事務參與研究——以閩南A鎮農村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7(7):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