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族音樂作為共同的記憶載體與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征。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與流行文化的崛起,民族音樂在音樂場中日趨邊緣化,成為“曲高和寡”的代名詞。本文提出了傳統音樂在傳承中華文化,保持中國特色前提下的一條創新性發展路徑——電腦音樂制作。就音樂實踐而論,無論從和聲、對位學、音響學角度,抑或是音樂產業的轉型升級,電腦音樂制作都有傳統手段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毋庸諱言,電腦音樂制作亦有其不足之處。而如何取長補短,創新發展,正是新一代民樂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音序技術民族音樂音序技術民樂理論產業經濟
近年來,我國民樂以“音樂治療”“跨界演出”等創新形式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結合目前計算機音樂制作的熱潮,國內也有一部分學者提出了將傳統音樂與計算機應用結合的設想。洛天天(2017)對電子音樂中融入戲曲元素進行了探討①;石豐愷(2018)從數字音頻工作站的角度分析了計算機技術對音樂創作的啟示②;孫文(2017)則著重強調信息技術在高師教育中的便利性③……但應當指出,不少文章或是單純討論軟件功能,或是浮于空談,沒有落地中國傳統音樂的現實發展問題,即如何在保留民樂魅力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技術來使民樂“飛入尋常百姓家”,獲得長足發展。本文從民樂實踐出發,大膽突破傳統民樂框架,探討了計算機音序軟件寫作民族音樂的可能性,對其優缺點進行了討論并提出展望。
一、民樂合奏音序寫作可行性探究
(一)民樂配器的音序寫作
配器是和“樂隊”“交響”伴生的概念。在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中,配器是固定化、程式化的。一個傳統的戲曲樂團擁有相對固定的編制,如京劇有所謂“三大件”,需要樂師演奏的曲目也多是固定化的。不論是“曲牌式”或是“板腔式”,配樂的節律、板眼都是相對固定的,而配器也多不做任何修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樂隊相對固定的編制決定了配器的格式,而非樂曲的配器需要決定樂隊的編制。另一方面,即使是龐大的民族樂團編制,每種樂器的樂手也相對較少,這無疑限制了作曲的可能性。但是通過電腦軟件,不同特色的配器有了更多組合的可能,筆者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是民樂內部樂器的組合。電腦寫作的一大優勢就是可以無限疊加樂器,突破了民族樂團中樂手人數的限制,這讓最終的音樂更具有雄渾感和宏大感;另一優勢就是試錯的可能。電腦寫作給予了民樂作曲家搭配不同樂器并試錯的機會,使得作曲家在制造出成品之前可以不斷改進民樂的配器,達到理想的音響效果。
二是民樂與西洋音樂、電子音樂的外部結合。由于民族音樂多為獨奏性樂器,樂器的組合發聲一直是困擾作曲家的難題。長久以來,作曲家多用相同樂器組的平行八度或同度演奏來使得歌曲更為和諧。如下方的《關廼忠<拉薩行>第二樂章“雅魯藏布江”》(譜例1)中使用的高音笙和中音笙的同度演奏,以及《關廼忠<拉薩行>第四樂章“打鬼”》(譜例2)中以高音嗩吶為主,中音嗩吶和次中音嗩吶低八度演奏,利用渾厚音響效果增強氣勢的處理方法。
但是,通過與西洋樂或電子樂的結合,就可以突破八度或同度奏法,為民樂配器創設更多的可能性。譬如,計算機軟件中我們常用 PAD 鋪底音色(圖1)來制作電子音樂,其優點在于聲音渾厚輕柔,且通過調節 LAYER 以及其他音響參數可以得到多樣的音色,與許多民樂獨奏樂器搭配,就能更好襯托出主旋律的意境和悠揚,又不會使得主旋律過于空洞和單調。另一個嘗試是通過西洋管弦樂與類似音色的傳統樂器合奏,得到嶄新的藝術效果,如胡琴與弦樂組的合奏、嗩吶與銅管組的合奏、竹笛與木管組的合奏,等等。
目前,國內已經誕生了極其優秀的民族樂器音源 Kong Audio,并在十多年間不斷完善,至今已經囊括了民樂團的所有樂器,并支持樂器的各種技法,這也為民樂的電腦編曲提供了更大可行性。
(二)混音技巧在民樂編曲的作用
在分析混音技巧的優勢之前,筆者先借助音響學和樂器學知識,探討民樂編曲的某些局限性。
如前所述,獨奏樂器和民樂合奏協調音響效果之間的矛盾始終貫穿音樂創作過程。筆者通過頻譜分析儀分析笛子(圖2-1)、嗩吶(圖2-2)、笙(圖2-3)三種樂器在演奏小字二組 C 時的各頻段聲音。通過觀察容易發現,他們頻段集中在1000Hz 以上,在高頻較為飽滿,而在低頻段幾乎不發聲。這當然由樂器本身構造所決定,但是也導致了共同發聲時的沖突感。管樂組中的竹笛、嗩吶與笙的頻譜差異,就遠遠大于單簧管、雙簧管與巴松的頻譜差異;弦樂器中的板胡、二胡與革胡的頻譜差異,也遠遠大于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頻譜差異。④事實上,如果在選擇樂器方面不加以留意,民樂合奏往往容易出現單頻段樂器共同發聲的情況,導致低頻缺乏,高頻沖突的問題。
此外,民族樂器區別于西洋樂器的另一大特色是共振方式。西方管弦樂隊的樂器中,弦樂樂器為板共振,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為空氣柱共振,而中國樂器共振類型多樣,存在竹笛的笛膜共振,二胡的皮膜共振等多種類型,這又導致了民樂多樣化的諧音列,為合奏增加了難度。
因此,出于上述考慮,加之民族音樂一向注重線性思維,作曲家往往選擇少數同類樂器來演奏,如竹笛、琵琶雙協奏曲《聽香》、胡琴協奏曲《楚頌》、二胡協奏曲《弦歌吟》等等,而非像西洋交響樂一樣的百人合奏;即使是大型交響樂,也極其重視樂器的搭配,為了突出個別樂器的表現性,絕不輕易讓大量樂器齊奏。以國樂經典作品《春江花月夜》為例,在引子中先以琵琶輪指開頭并以揚琴襯托,以流動琵琶聲模擬出由遠而近的陣陣鼓聲;“江樓鐘鼓”主旋律改為簫聲,并加入樂器合奏,但是簫的核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古箏在前奏上行琶音,暗示主題,中阮、大阮、二胡等樂器均采用八度寫法,襯托出簫聲悠揚,模擬出一派夕陽西下,江水蕩漾的景象。之后的自由模進以及各種變奏寫法,也都及其注意地突出了部分樂器的特色性和表現力。
電腦制作的優勢則是可以通過混音、母帶步驟來優化音響效果,利用音響學的技術不僅改進了樂器的音色,而且解決了上述矛盾。目前優秀的混音插件如 Waves, Ozone 等等,完全可以通過調節各種音響參數來達到增強融合度的效果。譬如,可以利用 EQ (均衡器)來削弱某些樂器高頻(High Cut),或是提高某些樂器的低頻(Low? Pass),之后針對竹笛等高音類樂器作動態處理(Dynamic? Process),以進一步壓縮其聲音的厚度,增強樂曲的縱向融入感;同時還可以對協奏曲做混響處理,通過模擬各種聲音反射來使部分回聲返回到音樂中,增強音響效果;通過對聲場和不同樂器虛擬擺位的控制,還能使最終音樂更加真實;甚至可以參考實驗電子的某些技法,加入風聲、雨聲等自然音效,對音樂進行更多加工和創新。在這一點上,第七屆中國——東盟音樂周四川音樂學院電子音樂與民族室內樂“幻境”音樂會(2018)無疑是具有突破性成就的。
混音學中針對低音往往采用側鏈壓縮(Side? chain)技巧,以求實現低音頻段總體均勻與各樂器發聲特征的協調統一。但民樂通過貝斯補充低音后,所需要的是中高音頻段的調整。因而,我們通過設置相位器、濾波器信號閾值,創新性提出了針對高音的側鏈壓縮設想——保留主樂器的聲音特色而壓縮襯托性樂器的厚度,擴大其廣度,實現所謂“閃避”效果,力求主樂器的旋律線與副樂器的渾厚和聲相互作用,構建更為宏大的場域聽感。
(三)民樂和聲體系、曲式和織體的增色效果
當代主流音樂主要以西方和聲體系為基礎。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西方和聲學發展起步早,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已經完善了傳統和聲學,之后發展到對位和聲、多調和聲階段,在現代和聲中更是出現了無調性、爵士音樂等進一步的拓展。但需要指出,民樂的獨特性絕不僅僅體現于音響學特征,中國和西方音樂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審美范式。既然如此,兩種音樂何不相互借鑒,使得審美層次更加豐富呢?我們不妨對民樂和聲、曲式、織體的增色效果分別做進一步闡釋。
和聲增色主要體現在我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和以五聲為骨干音的七聲調式上,其在和弦走向、音程運用等眾多方面均與西方有所差異。如黎英海鋼琴組曲之一的《熊貓》以 A 羽調為基礎,以附加二度和弦為開頭,結尾部分則使用平行五度技法,極具色彩性。我們也可從當代作品中汲取發展靈感。《浦江晨鐘》(2019)在純四度(純五度)與增四度(減五度)為核心音程的基礎上疊加不同組合音程,使得縱向和聲既有中國五聲化特性又有西方現代音樂的音響特點⑤;楊青《竹語》(2014)以民樂線條為藝術導向,五度音響為色彩特征,借助“縱合化和聲”體系,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竹”這一意象的獨特審美情趣。此外顧冠仁、王建民、朱曉谷、劉文金⑥等知名民樂作曲家也開始注重民樂意蘊的復歸。若是電腦音樂制作中也采用類似手段,不僅能適應更多樣的音樂風格,同時也弘揚民樂傳統,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曲式和織體增色主要體現在“換頭”“合尾”等技法以及“拍值可變”的深層結構差異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電腦音樂制作中, MIDI 輸入的音符通常會被量化處理,導致了音樂的規程化,這符合西方節奏嚴謹的特征,也正是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體系深層結構的差異:西方樂理中是以“勻拍值”為“深層結構”的;中國傳統音樂中除此之外,還有“變拍值”“彈性拍值”“自由拍值”三種不同的情況。⑦中國音樂的魅力,恰恰體現在對音樂的自由運用上——樂以舒心、樂以言志。這也啟示我們,不必遵循西方拍值均勻的定律,在計算機音序寫作的節奏處理上完全可以借鑒民樂特色,使用散板等手段豐富音樂的內涵,做到“無節之中,處處皆節;無板之處,勝于有板”⑧。
二、計算機軟件寫作民族音樂優點略探
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指出,國家音樂產業優秀項目獎勵計劃、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等項目的實施,持續加強了對民族音樂文化出版的扶持和引導;從供給側來看,新技術正在持續影響傳統音樂產品形態、行業結構和盈利模式。將信息技術引入傳統民樂寫作,以數字出版方式來擴大民樂影響力,不僅符合報告的精神要求,更可以促進傳統音樂行業結構的優化,讓曲高和寡的民族音樂飛入尋常百姓家。目前而言,民族音樂的計算機化有著以下幾點現實優勢:
其一是輔助民樂作曲。作曲家可以更直觀聽到自己作品的實際效果,且成本低廉。制作民樂無須再花費高昂費用聘請民樂團合奏,只要通過數字音頻工作站軟件配合相關音源和插件即可完成。當然,對于需要舞臺演出的曲目而言,也可以先使用計算機制作示例(demo),進一步改進歌曲,再呈遞給民樂團演奏。
其二是與流行樂的結合。筆者看來,傳統音樂大可以放低自己“居廟堂之高”的姿態,通過結合流行樂和西洋樂,提高音樂的可聽性。一昧固步自封,只會在時代浪潮中被淘汰和取締。事實上,中國音樂特殊的律制給予了流行音樂音高選擇更大的可能性;而民族樂器獨特的技法更是值得流行音樂借鑒。流行音樂制作人也應當結合更多中國元素,推動“古風”“國風”不斷發展。
其三是降低了民樂寫作的門檻。長久以來,民樂寫作基本是著名的作曲家以及各大音樂學院的教授參與,普通民眾往往缺乏接觸機會。但是,計算機技術運用于民樂后,只要能操控計算機軟件,就可以實現民樂歌曲的編寫。這無疑為民樂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對近年流行的“音樂治療”有著啟發意義——擴大受眾才能獲得更好發展;民眾熱愛才是民樂的源頭活水。民樂門檻的下降對當今鄉村振興戰略亦有相當啟示。羅崇佳(2021)⑨提出的農村勞動力權利不公問題,除了從政策入手,也需要鄉土情懷等“非正式制度”的補充。鄉土民族音樂是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鄉村戰略的內生動力。民樂的“平民化”有助于喚醒潛藏人們心中的鄉土眷戀,讓民樂真正走入千家萬戶。
三、計算機軟件寫作民族音樂不足略探
當然,計算機寫作民樂的實際過程中仍然會遇到某些不足。一方面,相關技術的不成熟使得部分技巧無法被運用于民樂寫作過程。如吟、揉、推、拉、綽、注、絞弦、頓音等技法,目前仍然沒有音源能夠很好模擬出實際聽覺效果。另外,由于中國傳統音樂注重意境美和內心情感的抒發,因此僅靠聽感是無法完全獲得民樂最佳的審美體驗的。“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演奏者通過撫琴吟唱,尋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治愈內心的創傷和不安;或是抒發內心的志向和抱負,在現代生活中找到心靈的棲息地與歸依感;聽者也是為了尋求心靈的共同之處,感受演奏家內心的變化,達到心意相通,拈花一笑的境界。使用冷冰冰的計算機,無疑破壞了這種純粹美,使得無論是制作者抑或是聽眾,都無法充分享受傳統音樂帶來的美學體驗。當然,中國傳統音樂的自由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計算機軟件的作曲。以文人樂中古琴為例,“吟猱綽注”四項,不同的流派擁有各自特色的演奏技法。就譜字而言,如吟就有“落指吟”“飛吟”“游吟”“蕩吟”等形式,不同流派對這些譜字的解讀更是不一而足;而不同的譜字,到底意味著顫音還是震音還是回音,不同的演奏家也各執一詞。就這種多樣性而言,計算機是很難模擬的。
四、結語
總的來說,計算機技術寫作民樂顯然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既能突破民樂配器、和聲、曲式和織體等方面的限制,各種現代音響技術還能幫助民樂解決困擾已久的融合性問題,實現獨奏樂器協奏發聲的和諧統一。流行樂計算機編曲制作模式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民樂發展提供了一條星光大道。
但需要指出的是,民樂發展絕不是低俗化的趨勢,文人音樂、民間音樂都應該保持自身的特色,計算機技術也只是輔助民樂的一個工具,我們應該利用其技術來弘揚民樂中的文化元素,擴大民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讓更多民眾接納民樂,也有助于民樂創作的推陳出新。同時,從音樂產業經濟視角而言,計算機技術促進了民樂在非低俗化的前提下普及化與大眾化,對于數字經濟及民樂產業的轉型升級亦大有裨益。
近年來,年輕一代傾向于在新的音樂文化里找尋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缺乏對傳統音樂正確的意識認知,容易在心理和情感上逐漸拋棄本民族的傳統音樂,⑩如何傳承綿延千年的民族音樂已經成為重大命題。針對此,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多管齊下,積極發掘新的邊界。除本文提出的信息技術應用的探索以外,鼓勵民間藝人傳承、音樂治療、跨界融合,都是民樂發展的重要道路。當然,發展的前提是傳承,必須得以民族傳統音樂為根基,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如果只盲目效仿西方音樂而失去我們本民族的東西,那我們自己將面目全非,得不償失。因此,本文也特意提及目前民樂某些仍無法適用于計算機音序制作之處。不過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上述不足必能被逐漸改善。屆時,相信中國傳統音樂一定能在新時代大放異彩,鑄就盛世中國下的民樂盛世。
人民日報曾評,愿今日之中國音樂能有足夠精彩供明日回響。筆者也希望,通過不斷探索新方法、挖掘民樂精粹,傳統音樂能夠打破僵局,除舊革新,讓世界傾聽民樂之凱歌。
注釋:
①駱天天.戲曲元素在電子音樂創作中的運用[J].四川戲劇,2017(6).
②石豐愷.數字音頻工作站技術發展趨勢論及對音樂創作的影響[J].音樂創作,2018(9).
③孫文.Cubase8音樂軟件在高師歌曲編配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7.
④付曉東.民族樂器音響協和研究——以梆笛、二胡與琵琶為例[J].人民音樂,2016(12).
⑤王瑞奇.蹤跡與記憶共鳴與回響——前奏曲《浦江晨鐘》的創作特征[J].人民音樂,2020(6).
⑥孟璐.劉文金先生晚年對民族音樂創作的開拓性貢獻——以三部作品《雪山魂塑》《虹》《酒歌》為例[J].藝術研究,2021(1).
⑦杜亞雄.中西基本樂理之異同[J].中國音樂學,2018(1).
⑧沈知白.節奏的基本原則及類別.沈知白音樂論文集[C].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⑨羅崇佳.長短期視角下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論創新與政策建議——基于政治經濟學的考察[J].特區經濟,2021(1).
⑩張建明,王銳.文化跨界與交融——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的創新與傳承[J].藝術研究,2020(3).
11安宋.嗩吶協奏曲《敦煌魂》的藝術理解及演奏技法探析[D].上海音樂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