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靖博 唐偉哲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中國紀錄片的制作與傳播迎來了一定的變革。特別是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優化,與網絡傳播渠道的擴大化,中國紀錄片已經逐漸脫離傳統紀錄片制作的桎梏與束縛。在新媒體的時代下,中國紀錄片也將迎來它的轉型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以近年紀錄片為例,闡述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新的概念與價值訴求,并探索它們未來的創作新策略。
關鍵詞:紀錄片新媒體價值訴求創作策略
根據第44次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止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較2019年底提升了1.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19年全國手機網民規模也更是達到了8.47億的人次,在使用率方面高達百分99.1的百分點。顯然的是,伴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進行,泛媒體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影視行業的創作生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微”電影的制作,還是“短”紀錄片的創發,都體現著當代社會網民甚至是大部分人民群眾,對于短小、快速、精煉的作品的追求和偏愛。而手機和網絡也慢慢成為了作品展播與創發的重要途徑。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徐崢導演對于自己原本安排在春節檔電影《囧媽》的網絡免費首播,為中國電影的發行與傳播,起到了一個開拓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紀錄片面臨著市場的困惑與迷茫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紀錄片的轉型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如何搭上網絡直通車,為紀錄片的創新型發展帶來巨大的增益,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新的環境下,微紀錄片和網絡紀錄片為代表的新生紀錄片形式,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并前行著,新形勢下,紀錄片也有了其新的價值建構與創作新趨勢。
一、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概念
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十分迅速,無論是傳播路徑還是受眾群體都呈現出了一個新的特征,這也就為紀錄片的攝制和傳播帶來了新的影響。區別于僅僅在電視或者影院播放的傳統紀錄片,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依托于它選題的多樣化、影像的風格化、敘事的平民化和簡潔化等特征,已經逐漸成為了當下關注度極高的視聽影像。相較于傳統紀錄片而言,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將適合于移動網絡、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傳播媒介去播放,同時,它還可以借助手機 APP、社交網絡平臺進行觀看、評論、轉發甚至是互動。
對于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媒體的大融合趨勢,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生產模式、跨媒介敘事形態、營銷手段等等都出現了一次較為深刻的變革。第一,“眾籌”紀錄片的生產模式開始凸顯,比如說“大象點映”平臺對《搖搖晃晃的人間》《地球:神奇的一天》和《我只認識你》等紀錄片的放映眾籌;也有2016年眾籌發行的“慰安婦”紀錄電影《二十二》;還有2017年央視大型眾籌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第二,出現了多媒介聯動態勢的成功紀錄片的產生,2016年1 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并沒有一開始就獲得較高的關注度,然而他在bilibili網站上播出后,迎來了該部紀錄片的熱潮;不僅如此還有如《風味人間》這一紀錄片,通過衍生自身的文本,將其延伸至多種媒體甚至現實當中,體現出了跨媒介敘事的特征。第三,草根性和原創性特征更為凸顯的微紀錄片的出現,豐富了紀錄片的創作樣式,它不僅適合在電視臺播放,也適合于所有流媒體的播放,雖然時長不會超過25分鐘,但是卻不會失去它的思想性、真實性和故事性。
二、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價值訴求
胡智鋒教授說過:“紀錄片的三種價值特別重要——史、識、思。”唐寧教授提出過:“紀錄片的經典性就是其價值呈現的高度概括”。紀錄片自從由羅伯特·弗拉哈迪執導的《北方的納努克》起發展至今,已經有了接近百年的歷史,在這百年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作為“國家相冊”,還是藝術作品,甚至是政治武器,它都以一種堅挺的姿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新世紀以來,隨著媒體日新月異的變化,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價值訴求也將會呈現如下的幾個方面。
(一)文化價值更加有效的發揮
格里爾遜說過:“我視(紀錄)電影為講壇?!蔽幕瘋鞒惺羌o錄片的靈魂,在新媒體的時代下,紀錄片將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起到更為徹底的作用。在過去的傳統紀錄片時代,創作者無法擁有大數據的分析,或者是重視對受眾進行調查研究,因此他們并不了解觀眾所偏愛的主題。但是隨著科技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這一弊端將被有效的彌補。新媒體時代下,各類影視都更加注重用戶的體驗與參與度,而紀錄片的文化傳承作用的發揮,必然離不開創作前對觀眾的深入分析。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軟件可以獲取用戶的觀看或者是瀏覽記錄,在后臺通過大數據的分析,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其次,新媒體時代推動了紀錄片的創新與發展,除了歷史、文化、科學等類型的紀錄片之外,近些年,貼近社會群眾的生活類紀錄片也正向大眾走來,比如以食文化為主體的《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等。
(二)藝術價值更加著力的體現
紀錄片的藝術審美價值是指紀錄片中所蘊藏與展現的文化及其審美特征。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作品需做到內容與故事有情有理,引發觀眾思考與感動,充分擁有著藝術審美的意義。除此之外,紀錄片在其畫面設計和視聽語言的應用上要有審美性、藝術性。畫面需做到精巧細致,聲音需做到精確恰當,解說詞需做到簡要精練,擁有強烈的故事性和可以令人深思的細節。這些都可以被稱作為紀錄片在藝術審美方面的基本體現。除了需要在藝術審美方面繼續保持充分的觀賞性之外。新媒體時代下的紀錄片,比傳統紀錄片來說,更加注重了敘事的表現手法,它以普通群眾為切入點,來展現創作者所想表達的內容。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導演通過反映美食地區普通群眾的生活,來分析美食的創作背景,并向觀眾展現出當地美食所寄托的百姓的情懷。另一方面,片中導演通過意境和美感的傳達,無論是對細節的處理,還是對畫面唯美性的追求,都在引導觀眾通過紀錄片的播放升華自身的情感,將客觀事物的景與主觀人物的情有機交融。
(三)商業價值更加巨大的蘊含
值得一提的是,微紀錄片也是在新媒體的時代下而興起,微紀錄片的表現大致有內容形式精煉而又短小、創作核心真實而又客觀、創作選題更加生活化、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影像風格更加個性化等特征。與此同時,微紀錄片誕生之初就與商業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越來越多的企業公司在進行宣傳時,都會著重考慮短小但敘事又很完整的微紀錄片。一部以商業為目的的紀錄片,在大多數情況下,擁有著足夠的財力支持和優秀的制作團隊,輔之以生動的故事情節,觀眾在觀看時,不僅可以避免枯燥的情節,還可以將品牌的特色潛移默化的融入觀眾心中,達到品牌與紀錄片的雙豐收。比如說《人生一串》,這部中國版的深夜食堂,出道即巔峰,在豆瓣評分高達9.0,在接地氣、下沉形式的燒烤場景中,編導直擊用戶痛點,引發觀眾共鳴,通過高品質內容與觀眾的良性互動,形成了品牌良好的商譽。
(四)傳播價值更加廣泛的拓展
產品好是首要的,但是如果忽略了產品的宣發,則又會大大影響產品的傳播。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受眾接受信息的平臺也逐漸多元化,作為紀錄片的制片方,必須要抓住宣傳推廣的大、中、小全面的拓寬,紀錄片的傳播價值才能獲得最大化的提升。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傳播,以用戶需求和播放平臺的定位為出發點,對播出渠道進行精準定位,同時利用熱門紀錄片進行開發,實現多元產品的產出,形成線上與線下的聯動態勢,例如舌尖系列的 IP美食。
另一方面,在全媒體的傳播時代下,任何一個紀錄片的創作都可以成為國際傳播,顯然的是,任何一個創作的起步都需要有傳播意識滲透其中,在我國已然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背景下,面對西方部分國家對我國仍然存在著的輿論偏見,“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們改善這一現象有力的手段之一?!爸v好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毙滦蝿菹碌闹袊o錄片創作也必然需要獲得一個更加廣泛的拓展,讓全世界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故事,理解中國文化。
(五)創新價值更加有效的引領
我國在現階段的發展形勢下,突出強調了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作用。無論是創作方法上的創新,還是思想探索上的創新都將給予當代的紀錄片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新冠肺炎疫情下創作的抗疫紀錄片就很有效地利用了這一價值,比如說由中宣部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創作的大型紀錄片《同心戰“疫”》,作為一部官方制作的大型紀錄片,它將疫情初發之際,武漢老百姓用手機拍攝的醫院治病的情景素材運用到紀錄片的創作當中,不生硬而又真實,有力的凸顯了紀錄片本該擁有的真實。不僅如此,在由新華社創作的紀錄片《英雄之城》中,導演通過宏觀表達與微觀敘事的有機融合,將宏大敘事分別與平民化的敘事、碎片化的敘事、細節化的呈現相融合,強化了主題,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振。
三、新媒體時代下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新策略
(一)敘事策略的創新
新媒體時代下,一部優秀的紀錄片成功的秘訣之一是有揭秘的細節,強有力的情節和精神表達。紀錄片要走向市場,要學會講故事,想講好故事,就一定要注意故事的材質。面對現在年輕化的受眾和趨于移動端的媒介設備外加交互式的觀影體驗,如果紀錄片創作者不能在故事上做精、做好、做到吸引人,就很難獲得受眾的青睞。
過去,我國紀錄片的創作常常囿于真實性,糾纏于真實性,迷信紀實語言,熱衷于口述歷史。在筆者看來,未來紀錄片的創作推進更需要讓“講”故事替代故事本身的架構與演進,創作者更應該重視用鏡頭去發現,用鏡頭去講故事。以紀錄片《走進亞馬遜》為例,該片讓人印象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采用主持人介入劇情,即在場拍攝的拍攝方法進行創作,一方面,主持人的介入可以加強影片與觀眾的貼近性,加強交流感;另一方面,這一方法的使用,非常強調的記錄真實的自然性、故事性。
敘事中的“冰山理論”也可以作用于紀錄片藝術的創作之中,“冰山理論”是海明威給文學創作帶來的一種全新的風格,文學創作就好似一座巋然不動的冰山,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浮于水上很少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行為,而更大的一部分,即我們的內心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輕易被我們所發覺。《早餐中國》作為一部微紀錄片,其實從頭開始就已經決定了它不會是一個完好的敘事,它所表現出來的也僅僅是冰山上的一截,剩下的交給“花字”和彈幕去完成,它們也屬于影片敘述的組成部分。例如《早餐中國》第三季中的第一集通過大量的鏡頭表現出豬湯的制作過程和食客們享受豬湯的感受,直到最后也是簡短的采訪一下老板李春生,畫面是他和他老伴做著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片中沒有大量表現李春生和李秋珍他們家庭的生活樣貌,但卻拉近紀錄片與廣大受眾心理距離,激發了人們各種情緒的釋放,既是濃厚的鄉土情懷,也是對失去的熟悉生活的內心向往。導演在策劃立意上,表現早餐是內核,打動觀眾的還是早餐店老板兩口子相濡以沫的愛情和一家人小富即安的生活,讓整部作品在內容上更加充實。敘事策略的創新上還需要注重影片的“戲劇性”和“打動人心的細節”。再以《走進亞馬遜》為例,主持人每至一處發生的一段小故事,這不正是“戲劇性”在紀錄片中的有效體現嗎?在制作抗戰紀錄片時,如果導演可以使用到展現當時場景的真實的歷史影像或者是照片資料——“打動人心的細節”,也正能為該片的創作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故事之魂。
(二)視聽語言的創新
新媒體下優秀的紀錄片,它們的存在不僅能夠代表紀錄片制作的美學潮流和創作趨勢,也要為紀錄片美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市場標準可以為新媒體下的中國紀錄片的再生產發揮重要的作用,美學標準就是整部紀錄片的標桿。這樣的標準保證了紀錄片進入市場后的口碑與評價。這也就對中國的影視產業的環境帶來了很好的維護作用。筆者認為,在制作理念層面,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創作策略也將追求畫面精致、聲音精宕和對話精巧這三方面內容。
毋庸置疑,畫面精致必然就是創作者在進行紀錄片創作時保證畫面的唯美性,合理利用電影創作的技法,包括構圖、光線、角度、景別等等?,F如今,包括航拍、水下攝影和超高速攝影等特殊的影視拍攝手段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也被廣泛運用在了電影的創作之中,紀錄片雖然一直強調“紀實”性,但是在創作策略上不妨有選擇的利用電影的拍攝技法和創作方法,為紀錄片的內容帶來一個精致的包裝。另一方面,5G 技術的趨向成熟,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使得觀眾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入式觀影體驗,超高清攝影、全景展示、 VR 技術和實時互動傳播已經為當下的紀錄片帶來了數字化的視覺奇觀。
《早餐中國》運用了一些特殊的拍攝手段,如超微攝像和顯微攝像的拍攝技巧,在《早餐中國》第三季的第三集里,通過超微攝像展現熱氣騰騰的驢肉,鏡頭不斷向前延伸,仿佛一直在驢肉的世界中漫步,增加了鏡頭的奇觀性,給與了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在這普通的驢肉面前,所有的樸素又變得純粹且透明。
除了視覺語言之外,聽覺上,紀錄片的聲音與劇情中人物的對話,要有所設計,更要設計的精宕與精巧。無論是解說詞、旁白還是配樂都對主題的展現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紀錄片的制作呈現越來越短,越來越精細的情況下,聲音語言的有效安排對紀錄片的創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人生一串》采用的“VLOG 自述形式”拉近了紀錄片與觀眾的距離。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絡上涌現出了一大批“VLOG”形式的微紀錄片,比如說央視推出的《武漢觀察》系列 VLOG,《一個武漢伢的武漢日記》 VLOG 等等,這些紀錄片的火熱程度并不亞于一些大型紀錄片,究其成功的原因,此類型紀錄片不再以宏大敘事為出發點,而是以小人物為切入點進行故事講述;另一方面,劇情短小,雖然制作并不是很精煉,但是在此事件下,觀眾更關注事情的發生,畫面質量不再會被觀眾過度的在意與關注。因此,新媒體時代下紀錄片創作策略的探究,不妨借鑒新形式紀錄片作品的創作方法,再利用傳統紀錄片本擁有的創作優勢,相互融合,從而達到最優的制作。
四、結語
進入新媒體時代以后,紀錄片無論是在傳播還是在發展上都迎來了支持與機遇,特別是網絡紀錄片的異軍突起,讓創作者看到了解決傳統紀錄片弊端的有效途徑。《歷史那些事》《人生一串》《航拍中國》等等,這些在 B 站熱門的紀錄片,也證明了受眾并不是反感那些歷史或者是文獻紀錄片,只是因為傳統紀錄片的冗長、刻板的形式與現代年輕人甚至是大多數觀眾的觀影習慣,存在著巨大的出入。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在降低了創作門檻之后,涌現了一大批年輕創作者,他們在題材、思路、手法上也進行了創新性的嘗試。值得強調的是,紀錄片的創作誤區,首先不能進入抽象題材的創作,其次不要背離這三個基本元素的原則:社會學的、詩的和技術的?,F如今紀錄片就像魚,當它進入了一個新媒體或者是融媒體的水中,它的傳播模式和經營模式的轉變,也是發展與探尋紀錄片未來生存之道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商產業研究院,2019.
[2]唐寧.中國電視文獻紀錄片價值構建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
[3]薛麗娜.當前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傳播困境及突破[J].青年記者,2019(12):74-75.
[4]張新妍.講好中國故事不負時代使命[J].新聞研究導刊,2019(12):228-230,234.
[5]牛原.《老人與?!分械南笳饕饬x新解[J].黑河學院學報,2018(10): 143-144.
[6]方弦.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傳播策略[J].視聽,2018(10):37-38.
注: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建黨一百周年獻禮影視劇革命先驅形象塑造研究》(編號 SJCX21_111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