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品 段宗秀


摘要:探索分析美國著名設計期刊《Visible Language》長盛不衰的原因,為中國設計類期刊提高辦刊水平提供智力支持。運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進行分析,得出稿源選擇精益求精、與羅德島學院等設計院校保持緊密關系、秉承跨學科辦刊理念等因素是《Visible Language》長盛不衰的機制性原因。
關鍵詞:設計期刊稿源經驗
藝術設計領域日新月異,因此對設計類期刊能夠及時反映行業動態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近年來許多期刊由于不能適應變革退出了激烈的競爭,殊為遺憾。如何提升設計類期刊的競爭力,是藝術設計領域和新聞出版領域專家學者的關注焦點。①在這方面,創刊于1967年,被公認為最早出版的設計刊物的美國期刊《Visible? Language》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寶貴的啟示。本文對《Visible? Language》進行了個案分析,特別是從其稿件組織的精益求精、對行業動態的高度關注,亦或是高度國際化的辦刊宗旨等角度闡述了這本期刊長盛不衰的部分成功經驗,以期對國內設計類期刊有所啟迪,從而得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強化自身學術地位與行業影響力。從更宏觀的層面,這一深度案例分析可以為中國設計期刊加速走向國際化,提升中國學術軟實力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一、在設計學類期刊中的地位
在世界設計學領域,相比于以工業設計為主的《Design Studies》《Design? Issues》和《Journal? of Design? His- tory》等知名期刊,偏向于圖形設計的《Visible? Lan- guage》在國內知名度相對有限。事實上,《Visible Lan- guage》是公認的最早出版的設計刊物,是由 Dr. Merald Wrolstad于1967年創建,在最初的四年里,它以《The Journal? of? Typographic? Research》的標題出版。后來在其創始編輯 Dr. Merald? Wrolstad了解到研究和學術資料對于交流設計、支持閱讀和寫作的排版方面的重要性后,將這本雜志更名為《Visible? Language》。 1987年,該雜志迎來了第二位主編 Sharon? Poggenpohl,她將該雜志的研究方向及目標集中在設計研究調查、跨學科思維、數字通信及其文化影響等方面; 2013年,辛辛那提大學設計學院MikeZender教授任職該雜志編輯,進一步細化了雜志對傳播設計的研究方向及重點。傳播設計是指介于設計與信息發展之間的交叉學科,比如電子媒體等。傳播設計的時代性與廣泛性為跨學科的再研究與再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據數據顯示,該雜志在過去20年發表的文章中,48%屬于綜合類主題文獻,52%為專業類文獻,其中70%為設計專業課題,41%屬于跨學科研究,這也為本雜志今后的收稿標準奠定了跨學科研究的基調。
在羅德島設計學院(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 sign)、伊利諾伊州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Institute? of Design )等高校支持下,向世界各地的學者提供了專業上的建議與聯系,確保了期刊的意義和有效性。該雜志倡導視覺傳達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尋求藝術與科學的平衡,遵循創新與尊重同在的使用模式,并深入研究了人性在設計中的作用,以此更好地提高人類的體驗。(見圖1)雜志方指出該雜志的讀者一般分為學者與從業者兩大群體,他們存在不同的閱讀動機,前者主要以增強自身的研究與教學知識為目的,后者注重理論的實踐性,因此,需要作者在撰寫文章時特別注意主題的針對性,盡可能地滿足兩大閱讀群體。雜志方設置了關鍵詞的方式幫助讀者快速搜尋文章,并且文章可以在其官網免費瀏覽與下載,這正是雜志人性化設計的最好例證。
該印刷期刊在世界各地大學的圖書館中基本都可以找到,以及每一期的期刊電子版也會在《Visible? Language》官方網站上出現。讀者訂閱、回發以及尋找符合自身需要的文章,都可以通過專門的渠道獲取。其中包含了詩歌、印刷文本、文本批評、抽象符號、從打印到屏幕顯示的進化等期刊專題。其辦刊宗旨正如期刊自我介紹中強調的:“advocates? the? po-tential?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to? enhance? the? human? experi- ence”(激發視覺溝通領域研究和應用的潛能,以增強人類體驗。)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Visible? Language》一直堅持著稿源嚴格評議、跨學科思考、與高校合作等原則,雖然這些原則并未以成文形式出現,但通過對歷年發表文章、主編公開發表的文獻等資料進行研究,從篩選稿源至發表,每一個流程都堅持嚴格的審查制度,文章內容不僅緊跟時代脈搏,更要以認真、批判地態度對待研究對象、不隨波逐流。因此,今天回看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文章,仍然能夠在里面尋找到適合現代發展的理論。經過半個世紀的設計類期刊,在國際專業領域中仍享有重要地位,一定是有獨特的發展理念以及不斷的堅持和自我革新,本文總結出期刊以下幾點成功經驗。
二、精益求精——稿源挑選慎之又慎,寧缺毋濫
《Visible? Language》堅持嚴謹的學術作風、公平與公正的審稿態度,綜合考察研究者自主創新與交叉學科的研究能力,為傳播設計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并大力支持年輕人發揮自身優勢,利用該平臺將創造性地思考與成果展示出來。《Visible? Language》從創刊到現在一直保持著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稿件由三位相關領域國際頂級學者進行盲審,第一稿被收錄的概率低于20%,經過二、三遍地修改后,收錄率也僅是高于20%。因為,每年只在4月、9月和12月出版三次,到現在總共不過發表了九百余篇文章。如此少的發文量在中國期刊領域,特別是藝術類期刊領域是相當少見的。由于全國藝術設計專業擴招導致專業教師數量增加,職稱晉升和工作量完成必然又導致對學術論文發表的需求,一些期刊在版面費刺激下不斷擴容,從雙月刊變為單月刊,又變為半月刊乃至旬刊。通過 CNKI 檢索部分期刊一年發文量會得到驚人數字,一些口碑在中等的期刊一年發文量一千篇左右,部分在2600篇左右,數字更驚人的也不在少數。如此大的發文量超過了正常編制的編輯部工作量,也使得同行評議(每篇文章至少兩位外審專家評閱)幾乎變為不可能。《Visible? Lan- guage》每年發表文章只有三十余篇,自然在稿源上精益求精,這與首任編輯 Dr. Merald? Wrolstad多年的努力分不開。他與編委會成員認真編審每篇文章并向世界各地的學者提供編審意見,在一些時候依靠客座編輯,如 Colin? Banks , John? Cage,? Adrian? Frutiger,? Dick? Higgins , Richard? Kostelanetz,? Craig? Saper,? and? George? Steiner 等,在這些行業內外專家的協助下確保了該期刊的意義和有效性,提升了約稿質量,加快了約稿速度,避免了編輯部編制膨脹和思想陳舊,值得國內藝術類期刊學習。同時,較少的稿件也使得每篇稿件的作者有更充裕的實踐根據審稿專家意見認真修回,進一步提高了質量,保證了期刊的口碑。從而吸引了更優秀的稿源,形成良性循環。(見圖1)
三、大膽跨界——深度關注跨學科思考
無論學術期刊還是專業期刊,都有著比較明確的辦刊定位,盡管定位不同,但跨學科、廣視野仍是所有設計類期刊的共同特征,這也是設計——無論作為一門學科,還是一種行業——在未來的必然趨勢。②跨學科研究法也稱交叉研究法,即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與成果,以整體上對問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在藝術學門類下的5個學科中,設計學因為其自身高度的跨學科邊緣交叉特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允許其授予藝術學、工學學位。當前概念下的設計學已不再是傳統認知中的的藝術設計,甚至也不是與美術有較大關聯的設計形式。新形勢下的設計學與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緊密融合,高度交叉。傳統上的藝術設計更側重于視覺美感的欣賞,但當前的設計學更偏重交互和體驗的設計,對技術更為倚重。這一改變與社會發展及學生的培養、就業目標息息相關,如今的設計類單位不僅側重于就業者的設計水平,還注重其創意實現的技術要求。新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對傳統設計帶來了巨大沖擊,“新”主要體現在跨學科的交流,應用而生了 AR 技術、沉浸式體驗、 H5移動交互等。但由于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存在的學科壁壘和條塊分割現象比較普遍,導致當前設計學領域跨學科研究的高質量成果有限。同時成果發表環境對于跨學科研究的成果并不友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學科研究對設計學學科建設的促進。
在鼓勵跨學科研究方面,《Visible? Language》無疑是成功典范。如其主編介紹的那樣,該雜志發表的九百余篇文章中,從最初排版開始,就已經隨著交流設計的變化而演變,與人類學、藝術、設計、教育、英語等學科交叉發展,直至開始接受跨學科的設計成果。并且該刊格外強調“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幾乎所有專題就其本質來說都是跨學科的。在作者、設計師、顧問、評審員和評論家中基本全部支持這樣的觀點,即應該支持設計傳播超出行業雜志以外所提供的信息。該期刊第二位主編 Sharon? Poggen- phol同樣提出了設計是試圖彌合科學和藝術之間的差距,并以研究各種形式的學術為基礎建立的一門學科。經統計在該刊過去20年發表的專題文章中,41%的文章都是跨學科的,70%的專題在多個層面上包含了設計的某些方面。例如:“語言的設計”“詩歌中的語言形態”“字體研究”等方面都是在跨學科的基礎了結合了設計元素中的某一部分進行的研究。為傳統上的圖像設計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思想的碰撞激發出了新的觀點和新的成果,促進了設計學科的整體發展。(見圖2)
舉例來看,期刊作者 James? Elkins 在《Between? Pic- ture? and? Proposition:? Torturing? Paintings? in? Witt- genstein’sTractatus》中,從人類學、考古學、符號學、語言學、言語行為理論探討了為何維特根斯坦不被認為是研究圖像與書寫之間關系的大家。主要原因在于他強調簡單的圖式、“游戲”和邏輯關系,而忽視了圖像本身。當代哲學研究中對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長期存在爭議。正是借助跨學科的研究,作者才得以指出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在圖像意義分析方面建構了比很多后來理論都更有邏輯性的模型。③
四、特立獨行——緊跟時代脈搏但不盲目跟風
設計專業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即有著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也要關注人與社會的問題。人的思想千變萬化,社會發展更迭迅速,因此作為設計研究不僅要緊跟時代脈搏,保持清醒地認識與批判的態度,還要從現實出發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為人與社會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經驗。作為設計專業期刊,首先在稿源上嚴格篩選,應以促進時代發展為關鍵,其次,稿件應有一定的時效性,同時對未來發展有預見性。《Visible? Language》正體現了這兩點,《Visible? Lan- guage》在稿源選擇上也高度關注信息時代的關鍵問題,如針對正在蓬勃興起的“慕課”潮流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Michèle? Wong? Kung? Fong 在2010年的文獻《AUDI- ENCE/ONLIN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S: NEW? RESEARCH? IN? LEARNING? PREFERENCES》(受眾/在線信息互動:學習偏好的新研究)中結合調查提出,需要在在線信息的制作形式和行為方面進行范式轉變,以適應受眾的不同學習偏好。并結合心理學領域的發現,提出自身觀點,即如何重新設計在線信息演示、形式和行為,來支持復雜受眾的不同學習偏好,從而以增強不同學習者富有意義的經驗。④
重視稿件的時效性有其優勢,但也容易落入過度追求速度而忽視長遠效益的歧途。在這方面體現出《Visible? Lan- guage》一方面與時代保持緊密聯系,一方面絕不盲目跟風,而是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批判的態度。如 Naomi? S. Baron 的文獻《Writing? in? the? Age? of? Email:? The? Impact? of? Ideology? versus? Technology》從1998年就開始關注電子郵件對寫作范式的革命性轉變問題。作者根據自身的研究指出,與人們想象的不同,技術進步本身并不應該對書面語言日益口頭化負責。相比之下,電子郵件的緊急程度在改變通信進程、社會互動和響應等因素都促成了這一結果的產生。與同時期主流學術界對電子郵件令通信和寫作日益粗魯的觀點不同,作者從更具有歷史視野的角度剖析了現象背后更為復雜的本質,并表現出了對技術進步更為樂觀的態度。這既是學術研究應有的態度,在20年后的今天看來也很具有預見性。⑤
五、嗅覺敏銳——對行業動態關注度高
每個專業研究中始終包含著“變”與“不變”的關系。在設計領域,“變”是指設計內容、設計方式、設計思想等,由于設計專業的獨特性,需要設計者及研究者緊跟時代前沿,保持思想的開放性與前瞻性,增加對時尚的敏銳性與感受力。“不變”主要包含設計指導思想、文化背景等。文化始終是設計發展的指路燈,離開文化的產品,也許會造成一時的嘩眾取寵但絕不會經久不衰。設計研究應綜合縱向研究與橫向比較的方法,將文化作為研究的基礎,從文化高度提升專業研究的層次與深度;將國內外流行發展作為參考,提出創新且有益專業發展的觀點。
設計期刊領域競爭激烈,《Visible? Language》能在其中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離不開對行業有敏銳嗅覺和深刻洞察的編輯。正如 Sharon? Helmer? Poggenpohl在2016年文章《DESIGN? JOURNALS:?? CONTEXT,? SERENDIPI- TY, AND? VALUE》(設計期刊:語境、巧合與價值)中,對自己對行業內其他期刊的研究做了詳細的敘述,這些期刊包括“設計季刊”“零點”“國際版畫”“信息設計雜志”“設計問題”“國際設計雜志”等。作者通過分析這些期刊為什么有的延續至今,有的則很早就停刊了的原因中指出:期刊應該不僅對當前,也對今后幾十年的設計趨勢有所預測,或者對一些不具時效性還同樣重要的主題進行闡述,如人類一直在努力解決的設計或文化主題。⑥由《Visible? Language》主編自己撰寫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們在辦刊宗旨,以及具體的稿源選擇、與高校的聯系方面,都更有長遠眼光,而不僅被當下流行話題所束縛,從而使《Visible? Language》的文章不但少而精,而且很多即使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讀起來依然具有啟發意義,如1970年的文獻《PSYCHOLINGUISTIC? UNI- 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閱讀過程中的心理語言共性),在當前的技術背景和社會需求下仍然不過時。
六、協同發展——與設計類高校保持緊密聯系
學術期刊自誕生以來,與學科建設及發展有著直接關系,也為各高校學術交流與影響奠定了堅實基礎。在《Visible? Language》五十余年的悠久歷史中,編輯部先后與羅德島設計學院、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辛辛那提 DAAP (設計、建筑、藝術和規劃學院)保持著緊密的合作聯系。這首先是由于在這幾所院校都有影響力的教授 Sharon? Poggen- phol和 Mike? Zender擔任第二任和第三任主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一直保持著設計研究為主的特色,盡管很少參與高校排名,但在各項評比中都被公認為是設計咨詢領域的世界領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歷史更為悠久,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插花、攝影、建筑等是其最強學科,被認為是超過耶魯、麻省理工等大學設計學院的全美最佳設計學院。其次,在此期間,羅德島設計學院主要提供行政辦公室,伊利諾伊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主要提供網站鏈接和服務器服務。同時得到所在院校作者的大量供稿,但依然保持著自身獨立性,形成了設計類期刊與設計學科的雙贏。這種期刊本身具有一定獨立性,但主要依靠高校提供人力與技術支持的辦刊模式,在國內部分運營成功的設計類期刊中也可以見到。
通過分析《Visible? Language》與三所美國頂尖設計學院的數十年合作,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學科的科研發展離不開專業期刊的支撐,兩者存在相輔相成、合作共贏的關系。高校對期刊提供支持的同時,也能夠擁有業內公認的高水平期刊對所在學院大有裨益。但要求期刊必須保持學術純潔性,絕不因利益趨勢而濫發文章,破壞高校名聲。高校也不應過多干涉期刊的運營。《Visible? Language》的成功之一即較好地平衡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七、結語
除了上述主要原則,《Visible Language》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成功經驗。比如人文關懷,在稿件選擇上一直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比如1967年該刊第一期即發表文獻《PRINTING? FOR? THE? VISUALLY? HANDICAPPED》(服務視覺障礙者的印刷技術)。再比如2004年發表的文獻《TOWARDS? A? READER-FRIENDLY? FONT》(面向讀者友好的字體強調了)基于認知科學家的研究,開發一種對閱讀者友好的字體,特別是那些被貼上閱讀障礙標簽的人。作者提供了如何設計字體的指南,以幫助孩子學會閱讀。文章還總結了最新的研究結果,即:學習流利是閱讀的第一步,例如識別字母的能力,對腦組織的影響有著深刻而持久的意義。⑤
此外,《Visible? Language》對國際參與者極具包容性。盡管這是美國期刊的普遍特點,也是由編輯部國際化的運營思路決定的,但更與歷任主編的觀念有關,即研究設計是許多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根據編輯部自己的統計,總的作者身份是美國國內一半,國外作者一半。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證明審稿、錄用過程的客觀公正。在錄用的九百余篇文章中,大部分主題本質為跨學科研究,再加之,跨學科研究已成為眾多學科發展的必經之地,因此在未來幾年,《Visible? Lan- guage》文章主題中跨學科研究的熱度仍會呈現增長態勢,且會涉及到越來越多學科門類,但是隨著各個學科地建設與完善,對文章內容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在版面設計中,它一貫堅持圖文并茂的形式,不斷地提高版面的層次感與吸引力。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雜志為提高閱讀量必然會面臨排版及載體更新迭代的問題,也許在不久之后,雜志會增添二維碼、相關音頻與視頻、 AR 掃描、手機 APP 等新媒體方式,幫助閱讀者更加方便、直觀地獲取知識。
在盡管 Sharon? Poggenphol在回顧中認為一本設計學期刊能夠連續出版半個世紀是一個奇跡,但由對《Visible Language》諸多原則的分析可見,奇跡的背后必然由長期一以貫之的信念與努力支撐,在當前重視中國學術國際話語權的大背景下,這些原則和細節對國內設計學期刊走向世界,增強學術影響力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注釋:
①蘭翠芹.設計·未來[J].設計,2019(4).
②周志.設計類期刊縱覽[J].裝飾,2018(11):36-45.
③ James? Elkins. Between? Picture? and? Proposition: Paintings? in? Wittgenstein’ s? Tractatus[J].Visible 1996(30).Torturing? Language,
④鐘彥臣.“跨界教育”視域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研究[J].設計,2019(17).
⑤婁永琪.設計,永遠在路上![J].設計,2019(4).
⑥Sharon? Helmer? Poggenpohl. Design? Journals:? Context,Seren- dipity, and? Value [J].Visible? Language,2016(50).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7FYS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