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伶玉 滕芳







摘要:基于原研哉的“再設計—令平常未知”理念角度分析盲盒在博物館文創中的應用策略。圍繞盲盒傳播和文化融入兩個方面分析博物館盲盒文創深受市場追捧的成功因素;分別列舉故宮博物院的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和河南博物院的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探析博物館文創再設計的內在價值。再設計作為一種設計思維,具有高度的啟發性,給博物館文創帶來新的思路。盲盒作為一種新型文化傳播載體,給博物館文創的藝術價值和獨創性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關鍵詞:再設計盲盒博物館文創
“RE-DESIGN”簡單來說就是再次設計,即把已知的事物陌生化,以一種嶄新的目光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在任何兩個連續整數之間探尋無限多的數字。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文創則利用這一觀念分別推出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失傳的寶物考古挖掘系列盲盒,通過打破市場通俗的文創理念設置,結合盲盒潮玩時尚風氣,引來了上市即售空的市場現狀。
一、“再設計—令平常未知”理念概述
“再設計—令平常未知”這一理念是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提出的,他闡釋了對設計本質的全新思考:理解一個事物,并不是給予他概念或者定義,而是把我們棲居于日常生活中爛熟于心的東西,重新拿出來,讓它變得陌生,并使人們對其真實性的充滿探索欲望,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換而言之,再設計要求設計師重新審視身邊的事物,透過熟悉的事物表象,探索表象之下的本質與內涵,回歸原點,將他們再設計一次。這種把已知轉化為未知的創造性行為,在不露痕跡的創造著驚喜。
2000年4月,原研哉在日本策劃了一場“再設計—21世紀日常用品展”邀請了日本各個行業中頂尖的設計師,對身邊的日常用品進行再定義、再認識、再創造。設計們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尋找高高在上的設計與平淡日常生活的聯系點,用另一種語言探索設計的本質。佐藤雅彥設計的出入境章,運用圖形、文字與數字之間的富有韻律感的節奏,組成一個向左向右飛機形印章,引導用戶與之進行對話,形成共鳴。通過一個賦予“簡單交流”的再設計,簡單靈動的出入境章在沉睡的用戶心里種下溝通的種子,通過恰如其分的獨創性,體現溫暖人心(見圖1)。津村耕佑設計的尿片則擺脫日常觀念的束縛,把呆板的尿片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褲子,除了裝飾味濃厚,讓人眼前一亮,在實用性方面也通過利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對尿片進行再設計,使得這一時尚尿褲在美觀性的同時也不會滲漏,若以情感化設計方面分析,這一新型尿褲使得傳統尿片帶給人用戶的心里憂慮也能妙手解決(見圖2)。
設計師的才華就是以一種嶄新的富有洞察力的目光審視這個世界,透析日常事物,使其回到最原始的形狀,重新探討解構。通過不斷地再設計,一點點揭示日常事物的每一個角度,使人們可以更全面更真切的體會設計的本質所創造的意義。若將再設計觀念引入博物館文創設計中,便是使博物館文創陌生化、復雜化,用特殊的、創新的藝術方法,探尋博物館文創本質,提高其藝術價值,從而恢復消費者對產品的感受,給消費者帶來精神共鳴(見圖3)。
二、盲盒的創新性及價值點
盲盒(BLind? Box),就是同樣的包裝盒子,裝著同系列中不同的玩偶,但盒子上并未標注,只有拆開盒子才可以看到自己抽到了哪一款。盲盒以系列的方式推出,每個系列造型從1到14個不等,系列中有隱藏款等稀缺造型,且新品更新速度快,大大促進了消費;除了玩偶本身的吸引力外,抽盒過程中所帶來的驚喜感與神秘感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為此買單。
盲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是新時代視角下日本福袋、扭蛋的晉升版,到21世紀,盲盒漸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加入了潮玩狂潮,據相關數據統計:當下比較流行的潮玩形象包括美國設計師 KAWS 創立的潮玩品牌 Origi- nal Fake、日本 Dreams 株式會社推出的 Sonny? An- gel、日本Medicom? Toy 的Bearbrick、中國香港設計師 Kenny? Wong 設計的嘟嘴小女孩 Molly (見圖4),以及中國大陸90后設計師 Sadie 設計的囡茜Nanci歪頭吹泡、酣睡神游的治愈小女孩(見圖5)。2020年12月11號,盲盒巨頭泡泡瑪特在香港上市,其創始人身價一度超過500 億,僅2019年 Molly 系列盲盒的銷售額就高達4.56億。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顯示,在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名第二。以上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盲盒的市場潛力,對于博物館文創新思路的借鑒價值提供了支撐力。
從這種并無使用價值的盲盒熱銷可以看出,當代年輕人對于產品的需求更偏向于體驗感,更側重于與尋找精神層次的共鳴,當今,很多年輕人主要的娛樂方式是通過網絡,他們并沒有得到足夠的精神層次滿足,換句話說,盲盒,像是一種精神的營養品。在工業化的環境中,傳統的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生活精神層次方面的空虛,如果將博物館文創產品陌生化,注入盲盒文化靈魂進行再設計,賦予盲盒更深層次的情感色彩,將會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新奇性;增加文創產品的受眾群體以及促進文創產品的創新發展。
三、博物館盲盒文創的“再設計”策略
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整體質量提高需要設計者對其進行再設計,首先要“埋沒”傳統的文創產品構架,把它當成一個全新的未知的事物進行解構分析:以文化內涵為核心,把館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本質內容重新審視;以創意思維為方法,避免文創產品的同質化引起消費者的審美疲勞;從人性化情感化角度設計博物館文創,加強文創產品與消費者的交流溝通,提升文化附加值。怎樣使博物館文創給大眾帶來驚喜,加深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提升人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內涵才是博物館文創設計的本質與核心。
(一) IP 形象的重塑與變形
IP 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指的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成果,所獲得的專有權利,即知識產權。在當今, IP 并不局限于知識產權領域,它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漫畫、小說、某個人、某個現象、某個元素等都可以稱為 IP。例如:日本的熊本熊就是日本熊本縣旅游地的超級 IP,它為熊本縣帶來了數十億的收入,乃至今日,還有很多國內外的旅行者因為熊本熊而不遠萬里來到日本,可以說,熊本熊的出現成就了熊本縣。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IP 形象可以與大眾建立親密的聯系,通過“活化”IP 形象,刺激大眾心理,促進文化傳播。
博物館文創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新名詞,大眾對于它的理解大多是“類似旅游紀念品”、“小物件”、“不實用”、“就那么幾種東西”等等,反映了博物館文創產品文化意韻缺失、產品同質化嚴重、不符合當代大眾審美等問題。最根本原因是因為大多數博物館并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說并沒有思考博物館自身文化內涵的形象化表達。與其他博物館文創相比,北京故宮博物院則開辟新路徑推出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見圖6),其形象來源于故宮里的流浪貓,這種巧妙的將故宮貓作為自己 IP 進行重塑和變形的路徑使得此系列盲盒迎來了上市即售空的場景。故宮貓形象肉嘟嘟的大臉、又大又圓的眼睛、若隱若現的粉色腮紅,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動畫中的貓咪神韻,另外頭上的花翎帽在清代被稱作“頂戴花翎”,詮釋了其不僅賦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姿態,還是一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代官員貓。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一共有隨機款10個,隱藏款兩個,造型眾多、形態各異,每一款都有其亮點和特色,給博物館文化傳播賦能。
博物館盲盒文創設計應把當代流行的“萌”等流行文化元素和傳統形象相融合,與普通人的生活對接,使人們對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消費需求熱情被點燃。通過 IP 形象的重塑與變形將原本枯燥、有距離感的博物館文化真正被大眾接納、吸收與傳播。
(二)傳統文化元素的獨特修辭
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核心是文化,文創產品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此只做到產品外在形象的再設計而缺失精神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是不具有文化載體屬性的,不能稱之為一個好的設計。博物館藏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目前很多博物館文創產品并沒有表達出該有的藝術風韻和文化本質,大多只是簡單的復制再出售,由于其批量小復制成本高難以在市場上形成優勢;再者,此類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物質屬性并不能同大眾生活方式密切溝通同樣是故宮貓祥瑞系列盲盒設計,故宮博物院在賦予其“萌”形象來吸引大眾眼球的同時,也給故宮貓注入了傳統文化的靈魂,給予了故宮貓祥瑞的意涵,如葫蘆形象的故宮貓,文化元素來自于故宮博物院金大吉葫蘆式掛瓶,“上部飾暗八仙文,下部飾八吉祥紋?!焙J的諧音譯為“福祿”,是中華民族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在民間傳承的故事中,葫蘆被視為一種“靈物”不僅寓意著多子多福、吉祥好運還是驅妖除魔的寶物;鐘馗形象的故宮貓文化意涵則取自于故宮博物院的粉彩鐘馗酒像,鐘馗出自中國道教文化,專司打鬼驅邪,從古至今都流傳著“鐘馗捉鬼”的傳說,鐘馗附身故宮貓,寓意驅除邪惡,迎福納祥;青銅形象的故宮貓則將取青銅蓮鶴壺之穩重的氣韻,此壺紋飾細膩新穎,結構復雜、鑄造精美,制作工藝精湛,充分反映了中國春秋時期的整體風貌,中國傳統工藝技藝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古代中國的工匠精神也是吾輩需學習的楷模,工匠們內斂沉穩,秉承著對自然的敬畏、作品的虔誠,完成一個有一個盛世佳作,不禁使人感嘆“用心之精蓋如此”……傳統文化元素充分融入了故宮貓系列盲盒文創中,另外,有盲盒文化隨機的性質帶來的感受刺激加持,當人們抽取其中一只故宮貓時,感受的驚喜不止是故宮貓形象本身的外在刺激,更深層次將迎來精神程度的沖擊感受。
這些傳統文化的獨特修辭賦予文創以“靈魂”,直擊大眾心理,讓大眾真正通過盲盒文創產品了解館藏文化,進而引發長時間的思考與感悟,比起外在表象一時的沖擊感,對文化意涵的感受更能使大眾群體凈化內心,提升生活文化品位。
(三)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原研哉提出“建筑一個信息集合體”的概念,要求設計師并不能僅僅局限于視覺領域的設計,而應該有善于組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建立一個有條不紊的“信息建筑”,提供給大眾一個分門別類的信息系統。信息接受者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產生的刺激在大腦中進行信息再構筑活動。也就是說,好的設計行為可以多方位喚醒信息接收者的“五感”,促使這些來自外部的信息與接受者大腦原有的記憶進行組合,充實給信息接受者以新的信息,從而帶給大眾前所未有的刺激體驗。
博物館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文化與大眾緊密聯系的關鍵紐帶,文物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把歷史、文化、審美信息傳遞給當下之人,博物館文創便是刺激大眾使其獲得獨特體驗的重要媒介。近年來“盲盒經濟”十分火爆,河南博物館文創以給予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為基礎,把“盲盒”與文物結合,將青銅器、銅佛、銅鑒、銀元、玉器等“迷你版文物”包裹在泥土里,消費者需要拿起“洛陽鏟”,有耐心的層層挖土,再細致小心的掃去浮塵,神秘的“文物”才會慢慢浮現……這款考古盲盒名叫“失傳的寶物”,它不僅被賦予了神秘的名字,也有著獨特的結構,在種類上分為傳說、傳承、史詩級別,以此點燃人們探索的好奇心。在挖寶內容上,為了模擬考古的未知性,消費者可能會在挖空,也可能會挖到“寶物”而獲得加倍的愉悅感受。在挖寶過程中,為了使玩家驚喜感持續升溫,不同于其他盲盒是基于品牌本身 IP 設計的,復制性極高,考古盲盒則在“開盒過程”做文章,盡量模擬考古的真實狀態,使其不止具有觀賞價值,更大的魅力在于“考古體驗”。同時文物包裹的土壤也大有講究,選取寶物遺址出土地的土壤,讓玩家和考古學者有這“不同時空,同挖一處土”的交融對話,這種充滿趣味的奇幻體驗使得“考古行動”更加原汁原味。(見圖7)
“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讓大眾與文物有了更緊密的互動,挖土、去塵、漸漸浮現的“寶物”,每一步都呼應著考古現場,考古盲盒區別于普通盲盒帶給人們的視覺刺激,更側重用戶全方位立體化的感官刺激體驗,利用盲盒這一載體表達文化意涵,讓文物“重獲新生”,在人們通過這一獨特方式感受考古的不易的同時也能了解文物知識,逐漸開啟保護文物的知識體系。
四、結語
再設計理念具有高度啟發性,如果說設計的本質是解決日常問題,那么再設計則是從大眾出發,把自己隱藏在表象之后,更好的懷抱生活。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寫到:“從無到有,當然是創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倍韲乃嚴碚摷沂部寺宸蛩够苍f:“就我而言,反?;氖址◣缀醮嬖谟谌魏斡行蜗蟮牡胤??!痹僭O計理念啟示著設計師以新的角度結合頻繁更新的消費社會,開拓更具人性化的創意性產品。博物館文創結合“盲盒經濟”模式開創出新的文化交流方式,使得大眾與設計產品共鳴相連。創新并不一定是從無到有,將熟悉的事物再設計使其陌生化更能開創一個無限可能的世界。用再設計理念,拓展設計格局:文物傳承需同“潮玩”概念、互動體驗相結合,讓更多的人主動探索學習傳統文化。這才是博物館盲盒文創的本質意義。
再設計的本質是對熟悉的事物做陌生化處理,是建立在過往經驗的基礎上的,如果單純為了造就獨特的表象而忽略過往基礎,就違背了再設計理念的初衷。因此,設計師不能一味追求獨特的結果而脫離實際的過往經驗。在博物館盲盒文創中,設計師應秉承以文化為根,創新為本的原則,盲盒推出系列差異化的時候,應在內容上下功夫,比如考古盲盒不只是可以挖掘“寶物”,也可以修補“文物”,拼裝“寶物”等,從文化本質內容出發而不要僅拘泥于盲盒的外在形象的簡單改變。只有這樣,博物館盲盒文創才能“永葆青春”。
參考文獻:
[1]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周美玉,孫昕.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20).
[3]胡思敏.令平常未知—淺談“再設計”[J].藝術品鑒,2016(6).
[4]陳嘉瑋.產品傳播營銷研究—以盲盒為例[J].國際公關,2020(10).
[5]“互聯網+”背景下北京故宮文創的開發設計與推廣研究[J].包裝工程,2020(8).
[6]熊文飛,張涵.“陌生化”的品牌構建[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9).
[7]周盛,張帆.陌生化視角下插畫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0.DOL.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 CAPJ &dbname=CAPJ? LAST& filename=BZGC20200708001& v= cq97cUWPWg4up9gxefHHO0xMRnnDcHsNqi?????????????????????? Wp4mj92mPJb9W5nwrjHPx1GiqwTNtc.
[8]趙星晨,陳慶軍.盲盒設計理念對文創產品的借鑒意義探究[J].包裝工程,2020.DOL.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 code=CAPJ&dbname=CAPJ? LAST&filename=BZGC20200921001&v=cq97cUWPWg5ZOjZ4ADixNBkMSY0fWvzXjED???? 1DoBd2HRNnB-jAx37K70MnFMr6cxj9.
[9]于麗娜,鐘蕾.IP 時代下的文創旅游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18).
[10]郭琛依,“萌”文化的注入:故宮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藝術家,2020(1).
[11]吳昊.考古盲盒“挖”出文化魅力[N].中國旅游報,2020-12-17.
[12]方珊,譯.什克洛夫斯基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13]曾昕.情感慰藉、柔性社交、價值變現:青年亞文化視域下的盲盒潮玩[N].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14]汪暢,畢卿.“考古盲盒”:圓了“大齡兒童”的考古夢[N].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
[15]閆杰.盲盒賣得火消費要理性[N].山西日報,202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