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淺談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

2022-04-23 22:10:12吳凱之
今古文創 2022年13期

【摘要】 中國哲學源深流遠,其獨特的氣質涵養著華夏民族的獨特心智,其中所包含的宇宙精神、人文精神、自強精神、實踐精神、大同精神,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本,不但造就了民族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而且也塑造了民族天下大同的價值理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淵源。

【關鍵詞】 中國哲學;根本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淵源

【中圖分類號】B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3-0044-06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大學省協同創新項目“中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項目編號:AHNY-201421)成果。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智慧,是一個民族對宇宙蒼生和人類經驗世界思考的結晶,是宇宙觀、人生觀與知識論的有機統一體。早在夏商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敬天法祖的宗教文化習俗中,顯現出獨特的哲學思維稟賦。由此展開,從太極比象到陰陽五行,從八卦相蕩到儒釋道互補,中國哲學穿越了漫漫歷程,始終散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其獨特體系中所充盈的宇宙精神、人文精神、自強精神、實踐精神、和諧精神,不僅是中華文明綿延無盡的旺盛根脈,也是今天我們增強文化自信、重塑人格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我們胸懷天下、為世界擔當、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淵源。

一、鼓蕩的宇宙精神

任何一種哲學體系,其在發端之初,首先都會思考世界的本體究竟是什么,人從哪里來等問題,從而奠定一種哲學體系的基礎。中國哲學也正是這樣在發端之初,在探究宇宙世界之本體時酒顯現出一種廣大而靈動的宇宙意識、宇宙觀和萬物創化不已的思想。

中國的早期先哲們從此出發,于是構建起了中國哲學獨特的“道”“易”“誠”“仁”“太極”等概念體系。因此,從精神的視角看,中國古代哲學一開始就展現出一種鼓蕩的宇宙精神,這一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哲學的發展,也塑造著中華文明的特質①。

(一)至大無外的宇宙觀

中國哲學鼓蕩的宇宙精神首先顯現于我們先民的宇宙意識以及至大無外的宇宙觀。早期的盤古神話“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即隱約展現了這一點。

從脈絡上看,我們的祖先對自然宇宙認識的關鍵并不在自然宇宙本身,而在自然宇宙與人類的關系,由此確立了我們華夏先哲的宇宙觀。在中國的先民看來,東西南北、上下四方謂之 “宇”,古今旦暮、往古來今是謂“宙”;“宇”是實在的,又是無定的,“宙”是久遠的卻又是無始無終的。宇宙是至大無外的,“至大無外,謂之大一”[1]。這個“大一”最初是孔子所認為的“天”[2],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里朦朧交織的時空,是孟子所認為的“莫之為而為之者”“莫之致而至之者”[3]的最高主宰。

及至老子,則進一步確立了這一“至大無外”,包蘊天地萬物的宇宙觀。老子是中華民族浩蕩的宇宙意識的拓墾者。老子深刻地闡述了宇宙本體的那個存在物,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4]。這里的這個“物”是創化萬物的,是“道”和“大”。這是孔子所不及的。在老子的概念體系中,“道”和“大”(太)是一致的。而“道”和“大”,本質就是宇宙之本體。在老子看來,盡管這個宇宙“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大”是既包括了宇宙本身,也包括了天、地、人等萬物的。所以,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5]。這種宇宙觀不單指的是自然宇宙,也統攝了天、地、人萬象,是具有獨特品質的宇宙觀。

這一宇宙觀自有以來,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認知結構,并對后來中國哲學和中華文化中的“道”“誠”“仁”以及“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內圣外王等核心思想的形成,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其所鼓蕩出的宇宙精神,從此就像汩汩不絕的泉流,滋養澆灌著中華民族的心性,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碼。

(二)生生不已的變易思想

在上述至大無外的宇宙觀燭照之下,中國古代哲學家眼中的自然世界是常生常化、創進不已的,是普遍聯系、相生共進的,變易流衍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天、地、人乃至于萬物的演化運行都充滿了這一宇宙精神。

老子認為,先天地而生的“道”“大”也即宇宙是至大無邊,周流不息的,是伸展遙遠而又能歸于本源的,所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6]。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7],道生則德蓄,萬物形勢方成,這里的“生”是中國哲學獨一無二的概念,是宇宙萬物推演變化之根性。張岱年先生詳細論述過這一“本根”的存在②,中國古代哲學家所發現的這個“本根”,又是“不生或無待”“不化或常住”“不偏或長滯”“無形或形而上”的[8],但變化流衍是宇宙不可篡改的鐵律。《易經》的變易思想與這一點一脈相續。所以,《易經》說到底就是研究天、地、人變化規律的學問③。“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易”,這里的“易”,核心思想就是變易④[9]。變, 是宇宙萬物生化的原則,不變的只有宇宙這個創化萬物的“本根”,本體 [10]。但變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跡可循的。

中國的先哲們對這個變化的規律精進思考,提出了許多觀點。“陰陽大化,風雨博施”[1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3],宇宙眾生于是乎成。因此,從“生”的法則看,宇宙萬物本質是一體的,是并生并行的,這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造化邏輯,是“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的大道,是天地之所以為“大”的地方。[14]“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中華文明創化不斷的基因。⑤這是中國哲學獨特的精神氣質,在中華文明創新創化的漫漫長路上,這一精神氣質始終彌蕩充盈,綿亙不絕。從“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15],到“生生,猶言進進”[16],這一精神氣質常化常新,一直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包容、統攝天地、關注生命、求道成圣的精神養分。

二、豐沛的人文精神

人和世界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沿著上述鼓蕩的宇宙精神展開,中國古代哲學也運用自己的概念深刻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并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精神風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7],在中國的先哲們看來,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而人則是其中的核心。

中國哲學既不膜拜神,也不膜拜物,而是在上述宇宙觀的統攝之下,更加注重天人同構,物我同類,從人的立場發掘人的價值。沿著這一進路,中國哲學始終彌蕩著一種豐沛的人文精神,這為我們的先哲們構建起龐大而深刻的中國人生哲學體系提供了動力。

(一)天人一體的觀念

與西方哲學熱衷于關注物的結構不同,中國古代哲學家更加熱烈地關注著“人”。即使是對本體的探究,中國哲學也是將“人”與“天”視為一體的。不但“域”中四大,“人居其一”,而且把“人”視為萬物的核心,天—地—人—萬物是一體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18]“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19]。宇宙創生了萬物,宇宙萬物乃一整體,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與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是一致的。

從這一邏輯出發,中國的大多數先哲都認為,天文和人文也實為一體,所謂“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0]。因此,在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里,天文與人文實為一體之兩面,都是由“道”所生,都是“本根”的創化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天人本無二,不必有合”。中國哲學這種天人一體、物我同構的觀念,滋養了中華文化奇特的自然集體意識。

在中國古代哲人們看來,大自然的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萬千眾生都具有某種血緣關系,都是大集體中的一員。大自然與人緊密相依,相互作用,又時時變化。“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21],天人交感,人則是中心。這一獨特觀念賦予了中華文化發乎內在的人文稟賦,并對后來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正是從這種天人一體的觀念出發,中國哲學一直是從總體上把握天性、物性與人性之關系,并從而發掘出人性光輝的。中國古代哲學的主體思想,始終都認為人比物寶貴,人性比物性高貴。由此,也拓植了中國社會哲學的民本思想。這應該是儒家“仁者愛人”學說的重要肇始,是中國傳統國家治理智慧的本土思想來源。正是出于這樣的人文關懷,老子發現了“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的社會政治之弊,放射出灼人的光輝。這些也為20世紀開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

(二)理性的道德主義

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另一個重要內涵是理性的道德主義。在中國的先哲們看來,人只有將天性、物性、人性統一于本性,天人合一于至誠,才能實現與天地并參的目標,才能“反身而誠”,以至于天人同一。

“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關鍵概念。什么是“誠”?孟子對此解釋得極為深刻。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22]“不真不誠,不能動人”[23]。張載進一步解釋認為,“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24]。“誠”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種萬物皆備于我,渾然無內外之別,無陰陽之分的境界,是個體生命與無窮大化相合的境界。在這里,個體生命的自覺就是順乎天地大德的覺醒,是一種道德主義的思想自覺。由此觀之,中國古代哲學“反身而誠”的“反”,說到底就是一種心性的發現和修為,是一種徹底的生命自性反思的實踐,是個體生命遵天道、明心見性的自覺行為[25]。

由此,中國哲學家們建立起了生命哲學和社會哲學的道德倫理觀。這種道德倫理觀是一種參悟天、地、人的理性的道德覺悟。“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26]。中國的哲學家認為,雖然天性、物性、人性本為一體,但卻各有所歸,各有所用,因此,對于生命體而言,只有反身自省,才能合天之道德,才能最終實現“萬物皆備于我”的目標。這種通過反身內省以參化天地人的道德理想與價值追求,閃耀著理性的道德主義光芒。這耀眼的光芒,穿越五千年歷史的漫漫塵埃,始終激揚著中華文化堅韌自強、至誠求是、躬行踐履、眾生和諧的精神,迄今仍具有奇特、深遠而普遍的思想意義。

三、剛健的自強精神

在上述宇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中國古代哲學家們深刻地認識到,宇宙創進不息,無始無終,人的生命也必須創化不止,奮斗不息。這種信念充分顯示了中國哲學宇宙觀與人生觀的統一性特質。只有將人類置于自然宇宙生物世界的統一體中去認識,才能把握生命的本質。在此基礎上,中國哲學建立起了崇尚健動、剛毅堅卓、自強不息的生命觀、人生觀,并進而矗立起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充盈著飽滿的自強精神。

(一)崇尚健動的人生觀

生生之為易,有獨必有對。中國哲學從創進不止的宇宙運行大道中感悟生命的本質,從天人同構的整體出發認識人生的真諦。中國的很多先哲都認為,“生生”不僅是宇宙創化的精神,也是生命與社會運行的法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既然自然宇宙的運動剛健強勁,則君子處世,也應像自然一樣,自我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這種自強不息、尚健尚動、奮發進取的思想,不僅順應了天道,也合乎生命的憂患處境。正因為有“生于憂患”的自我體認,才有剛健自強的外在實踐。

這種發自于中華民族心性深處的生命憂患,既非杞人憂天之憂,也非患得患失之患,而是“德不配天”之憂,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之患。其本源來自上述“反身而誠”“以德配天”的道德自省,是參透宇宙創進不已大道以后,對生命之自強不及的深刻憂思。

在中國古代的很多哲學家看來,宇宙萬物、生命人生本無二致,天道與心性都是生命的價值之源,生命的價值歸根結底是要融入宇宙之剛強健動的運行規律之中去的。因此,動心忍性,就是順應天道,是盡心知性和存心養性行動的必然。“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27]。所以,動心忍性是一種內在的超越。正因此,從宇宙到內心,從 “道”“易”“誠”“仁”“太極”到“心”“性”“理”,中國的古代哲學家們,通過對宇宙生化不已規律的把握和內在超越精神的構建,樹立起了剛毅自強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不僅賦予了中華文化萬物一體,天道與人性合德的重要特質,而且塑造了中華文明真善美高度統一的人格理想。本質而言,這是上述人文精神的延伸,也是一種自覺覺他的精神拓展。這種精神的延伸和拓展不斷生發出希望的力量,在民族自覺的“盡心知性”的理性超越中,成為磨礪中華民族求道成圣心智,激蕩這個民族弘毅致遠的力量。

(二)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

通過“盡心知性”“反身而誠”的內在超越來完善人格,是中國古代先哲確立的人生觀的目標,但卻不是終極目標,其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一種“內生外王”的生命理想。“內圣外王”思想最早出現于道家文獻,后來成為儒家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價值理念。

所謂“內圣”,就是心性修養達到圣賢氣象;“外王”,則是經世濟民,建立事功。“內圣”和“外王”是有機統一的。“內圣”是修己,是基礎;“外王”是目的,是宇宙蒼生,是治國安邦。這種“內圣”和“外王”的統一,體現的是一種剛柔并濟,內外兼通,乾坤合一的君子人格。這是中國哲學剛健自強精神的核,是中國文化的魂。

在中國哲學的思想體系里,“道”“理”“誠”“天”“性”

“德”“仁”,其實異名而同工,都是與宇宙本體相通的概念。“誠”是本體,“太極”也是本體,人與宇宙“一心相通”,盡心知性,“反身而誠”,本質上就是要遵從宇宙創化流衍之道,實現以德配天的目標。這種剛健自強精神以宇宙天地為參數,以德與天齊為標準,以動心忍性、反身而誠為途徑,是貫通天、地、人三才,心與物無隔,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宇宙與人生渾然一體的過程。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中國的先哲們認識到,人唯有不斷修煉心性,達到“內圣”之境,才能真正參化宇宙蒼生,了悟萬物之規律。也只有如此,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頂天立地、不容己私的人,才能最終實現“王化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抱負。

因此,從“內圣”到“外王”,中國哲學所高擎的人格理想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格理想,是中華文化的偉大理想。擁有這一理想,中國哲學就鑄就了人生哲學的強大品質,中華文化就飽含了至純至堅的斗爭品格。這也是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卻終能鳳凰涅槃的精神源泉。迄至近代,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里,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舍命奮起,拯救民族國家于危殆之境,正是源于這一內在的精神動力。

四、堅韌的實踐精神

中國哲學上述崇尚健動的人生觀和 “內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具有深刻的實踐性。中國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實踐哲學,實踐既是價值取向,也是存在形態。

中國古代哲學家都普遍重視內在的道德實踐和外在的社會實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實踐的內涵,體現的是一種堅韌而豐沛的實踐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成就了中華民族躬行踐履的品格,也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創新發展,并在20世紀以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條件。

(一)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與西方哲學“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不同,中國哲學則表現出鮮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品格。“實事求是”是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化的精華。

在中國古代哲學家中,許多人都能從宇宙萬物出發,視物質與精神,心與物為有機統一體。心物既是相通的,物質與精神最終就都將統一于人的生命,統一于人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實踐里。這是中國哲學獨一無二的稟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8],“知有所合謂之智”[29],像老子和荀子這樣,遵循宇宙運行規律,順應事物發展趨勢的思想論述,在諸子百家的典籍中屢見不鮮。

中國古代哲學家們不僅客觀全面認識事物發展規律,還堅持從聯系的、辯證的角度看待客觀存在的事物。老子認為,一切都應遵從自然發展規律,而事物的發展往往是辯證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這是事物客觀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則。客觀事物存在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30],只要從實際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就能夠順應事物發展的趨勢,駕馭客觀事物的發展。

王充認為,“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萬物自生其中間矣”,只要掌握了萬物生長的規律,就能取得良好實效。而客觀事物發展的實際效果,則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我們中國的先哲們具有超凡的在宇宙自然和人倫庸常中求取真知的能力,他們面向宇宙與生活的無數“實事”或現象,求索其生長變化的規律,將做學問和做人、生命之道的覺知和宇宙萬物生生不息之道的參悟統一起來,將修身修心和建立事功統一起來,從而把上述“反身而誠”的道德實踐和經世致用的社會實踐融為一體,為塑造“內圣外王”的人格,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抱負,提供了途徑。

(二)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

這種內修人格,外立事功的途徑落實到每個個體的學習生活中,就是一種孜孜不倦、百折不撓、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實踐精神是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一條重要脈絡。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有些學者將中國傳統哲學說成是“為己之學”或“成己之學”是符合實際的⑥。

梳理中國哲學史可以發現,除去雜質以后的中國古代先哲們的實踐——無論是修身養性的道德實踐,還是致君堯舜的社會實踐,本質上都是內在實踐與外在實踐相統一的實踐活動,是重言更重行、重學更重行、重知更重行的實踐活動。

孔子說,“君子恥其言之過其行也”“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31],這全面地闡述了言與行的關系,是為己成己的良好通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荀子指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則更進一步地闡明了重知重行的意義,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一個源頭。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32]“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33]王陽明則集成了古代先哲們重知重行、求道成圣的思想,系統地建立起了陽明心學的巍然廣廈,為東方文明的進一步昌盛做出了貢獻。

中國古代先哲們這些探索,一方面鼓舞著中國讀書人修己成己的道德實踐,另一方面也激勵著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鑄就了中國哲學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滋養著中華民族的英雄品格。從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知其不可而為之”,到李膺的“以天下風教是非為己任”,再到“橫渠四句”,以至于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哲學這種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總是與“修己”“安人”和“天下”“蒼生”相連貫,強烈的憂患與勇毅的擔當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性習慣。

“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種躬行踐履的實踐精神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歷經憂患而始終能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碼。

五、和諧的大同精神

中國傳統哲學將宇宙萬物視為一個整體,將生命的自修精進和人生的成德成圣作為“以德配天”的自覺行動,在剛健自強中磨礪圣賢和英雄品格,在躬行踐履的實踐中建立事功、實現抱負,最終由己及人,形成了協和萬邦的大同理想,鑄就了中華文化根深葉茂的大同精神,成就了中華民族一如既往、追求萬物一體、和諧共生的偉大品德。

(一)協和萬邦的理念

這種和諧的大同精神首先源自協和萬邦的理念。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義以成”,因此,“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34]。中國的先哲們認為,宇宙的大道是“生”,“生”的前提則是和諧,“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35]。但僅有這個和諧的前提也是不夠的,萬物之所“生”,過程也必須是和諧的,是“一陰一陽”的對立統一過程,這是宇宙的變易大道,所謂“乾道變化,名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36]。這是宇宙創生萬物的規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之所“生”,是致中和的結果。若從宏觀看,物與物的關系,是并生不悖、和合相處又必須以致中和為前提的;一切事物的運動必須符合天地運動變化的規律,包括“生”。若從微觀看,生命內在的變化則是物質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結果;陰陽之間相對的協調平衡,是維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前提。

由物及人,人際關系也應該是和合圓滿的,是和諧共生的。因此,“民胞物與”,是萬物一體邏輯的必然。“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37]。這種民胞物與的觀念究其本質,是與“周行而不殆”“天地之大德”“萬物皆一”的理念一脈相通的,也是與激蕩于內的反身而誠、剛健自強、躬行踐履的精神一致的。在這一理念引領下,中華文明遂逐漸形成協和萬邦的理想,成就了中華民族追求天下大同的偉大抱負。

這是一個建立在“仁”“理”基礎上,“兼相愛,交相利”“愛無差等”的人類世界,是一個“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人類社會,是一個萬邦協和、黎民幸福、共享太平的世界。這是深蘊于中國哲學里的至真至純的樸素的原始的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偉大民族由來已久、生生不息、代代相續的不屈追求。

(二)和諧的大同精神

從宇宙太和到萬邦協和,從萬物一體到天下大同,中國哲學始終保持著持久、恒定、堅韌、透明的精氣神。在漫漫的文明演進中,這些獨特的精氣神,不僅在時危世艱時鼓舞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斗志,而且在自修精進中磨礪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經歷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災難、大悲切、大覺醒、大奮起以后,中國哲學歷史性地與馬克思主義遭際。這是中國哲學大徹大悟的開始,也是中國哲學精神被激勵激發的開始。從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中國哲學固有的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神相互激蕩,最終匯聚勃發成一種和諧的世界大同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38]。這種根植于中國哲學深處的偉大精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共產主義理想的感召激發里,日益顯示出古老而持久的精神魅力,成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厚淵源和豐沃土壤,是中華民族永恒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世界永恒的珍貴文化遺產。

注釋:

①張岱年先生認為,哲學的宇宙論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本根論或道體論,也即關于宇宙之最究竟者的理論;二是大化論,即關于宇宙歷程之主要內容之探究。他又指出,“我們對于中國哲學加以分析,實乃是‘因其固然’,依其原來隱含的分理,而加以解析,并非強加割裂。中國哲學實本有其內在的條理,不過不細心探求便不能發見之而已。”(見《張岱年文集》第2卷,第4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②③張其成在考察《易經》八卦與養生的關系時提出,《易經》“僅僅給了我們三個字:天、地、人。八卦本身就是我們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從天文、地理、人事三個方面考察萬物,最終推演出來的。那我們要認識一個人,也必須從天地人三個方面、三個要素來考察。”(見張其成《〈易經〉養生大道》,廣西科技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④南懷瑾在考察《易經》的精神原則以后提出,“《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就是三個大原則: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他認為,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參見南懷瑾《易經雜說》,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⑤2014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建立單一文明的一統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2018年5月4日,在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引用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句話。

⑥臺灣學者李弘祺認為,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所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強調的是個人的修養與道德情懷的培育,孔子不是反對為人之學,而是重視為己之學樹其本。“為己之學”或“自得”,這種觀念從孔子始,支配了中國讀書人的理想將近三千年。經朱熹的提倡,這一觀念變為更廣泛的信念,至明之后,逐步轉變成為“以天下為己任”的一部分。(參見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龔鵬程在《中國小說史論》中則認為,中國哲學是“成己之學”。(參見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張岱年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34.

[2]何新.孔子論人生[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177.

[3]孟子著,徐強譯注.孟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180.

[4]李耳著,李秋麗譯注.老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32.

[5]李耳著,李秋麗譯注.老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33.

[6]李耳著,李秋麗譯注.老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32.

[7]朱清國.老子本義[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174.

[8]張岱年.張岱年文集第2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38-44.

[9]張其成.《易經》養生大道[M].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17:3.

[10]南懷瑾.《易經》雜說[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6.

[11]董仲舒著,曾振宇注說.春秋繁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18-28.

[12]李耳,李秋麗譯注.老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52.

[13]朱清國.老子本義[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7:174.

[14]曾子,子思.大學·中庸[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5.

[15]劉君祖.詳解易經·系辭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39-48.

[16]李尚信.《周易》的第一要義:生生[N].光明日報,2004-04-13.

[17]李耳著,李秋麗譯注.老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32.

[18]莊子著,蕭無陂譯注.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8:81.

[19]莊子著,蕭無陂譯注.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8:17-47.

[20]劉君祖.詳解易經·系辭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88.

[21]董仲舒著,曾振宇注說.春秋繁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35-37.

[22]孟子著,徐強譯注.孟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135-136.

[23]莊子著,蕭無陂譯注.莊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8:308.

[24]陳赟.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J].江西社會科學,2018,(8).

[25]胡家祥.中國哲學“誠”觀念的深刻內涵[J].江漢論壇,2012,(2).

[26]荀子.荀子[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9:118.

[27]孟子著,徐強譯注.孟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250.

[28]李耳著,李秋麗譯注.老子[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38.

[29]荀子.荀子[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9:157.

[30]王玉樑.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實事求是思想[J].天府新論,2015,(7).

[31]何新.孔子論人生[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56.

[32]王陽明著,王曉昕譯注.傳習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8:208.

[33]冀昀主編.尚書[M].北京:線裝書局,2007:3.

[34]戴圣.禮記[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5.

[35]劉君祖.詳解易經·系辭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222.

[37]劉君祖.詳解易經·系辭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226.

[38]戴圣.禮記[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88.

作者簡介:

吳凱之,男,本科,安徽望江人,研究方向:哲學、國家治理、地緣戰略、“三農”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97在线国产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激情成人|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国产喷水视频|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少妇精品网站|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国产第四页|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58av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理论片一区|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九九久久99精品|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综合色|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新AV天堂| 91网址在线播放| 99伊人精品|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天天干| 免费不卡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色| 日韩123欧美字幕| 国产人人干|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在线专区|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丝袜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