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王萬鵬
【摘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國地方志系統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地方志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并開始嘗試以知識圖譜為基礎的信息化傳播途徑。貴州省響應國家方志信息化建設的號召,也開始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建立了“方志云”“數字方志館”等,將大量關于貴州各地州少數民族方志信息的內容融入其中并以知識圖譜的方式實現共享傳播,這是以知識圖譜為基礎的知識共享形式的方志信息化傳播嘗試,也是全國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傳播的建設方向。基于知識圖譜的貴州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的研究,可以看到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的傳播優勢、不足和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 知識共享;信息化傳播;貴州少數民族方志
【中圖分類號】K2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3-0108-03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陽市科技局貴陽學院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GYU-KY-〔2021〕)階段性成果之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這些現代信息技術的革新和使用,數字化記錄傳播手段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面對信息革命浪潮,全國地方志系統也順勢而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東、山東等地開始探索地方志網絡化、數字化建設。進入20世紀以來,全國地方志系統網絡化、數字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不斷對網站進行改版升級,進一步完善地情資源數據庫,將海量數字資源上傳到地情網站,供社會各界查閱使用,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12月31日,省級地方志工作機構建成地情資料數據庫達到32個①。數字化是信息化的基礎,是信息存儲傳播的基礎,將數字信息轉化為知識,實現共享是方志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一、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建設現狀
少數民族方志主要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方志以及非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方志,隨著各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的志書、年鑒、地情資料等地方志成果數字化速度加快,大批志鑒成果在網上公布,少數民族方志也在向信息化邁進,但是從對北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陜西、新疆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情資源數據庫、地情網站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全國地方志信息化傳播研究方面,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建設非常薄弱,根據調查發現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方志信息化水平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甚至還有建設水平為0的情況②。
(一)少數民族紙本方志修訂需進一步完善
紙本方志是方志信息化的基礎,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紙本方志界定主要以由官方專門修訂的地方紙本的紀、圖、表、志、傳為基礎,其中涉及少數民族地區的相關內容都是少數民族紙本方志收集的內容。在較早重視地方志修訂、整理的少數民族地區紙本方志資源較豐富,但是和全國整體比較來看,還是有數量和質量上的欠缺。這就造成了以紙本方志為基礎的方志信息化的不足。
此外,對于方志資料的內容界定,應該有更寬泛的認識,不該僅僅局限于志、鑒,還應該包括各種權威的地情資料。因為地情資料和方志本身就沒有明顯界限,所以從紙本方志的搜集整理來看,應該要更寬泛,只有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地情資料、調研報告以及各種數據都要囊括其中,這樣才能夠為數字方志館的建設提供更完備的檢索服務和共享服務。
(二)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程度較低
目前全國方志信息化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對方志信息的數字化處理已經基本完成,但是少數民族方志的信息化程度還僅僅是將方志紙本信息收集并整理為電子文本形式,在新媒體傳播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化內涵越來越豐富,不能僅僅實現文本電子化就認為實現了信息化,但是基于知識共享的少數民族信息化傳播模型的建構還不足,因此信息化程度還有待提高。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建設更應該傾向于現代的文獻記載方式的收集,比如說以短視頻、vlog、動畫、三D圖像為內容的信息也要包含其中,而不是僅僅限于對于文字和圖片的數字化轉換。
二、貴州基于知識共享的少數民族信息化傳播體系的構建
貴州世居少數民族18個,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相關歷史文獻,地方志是記錄地方歷史、人文的重要資料,有著存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少數民族地方志就是記錄少數民族地區的歷史文獻,對這些文獻的信息化傳播有保護、保存、弘揚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貴州編修地方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數百年來,從貴州建省開始,官方權威的歷史文獻記錄了貴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進程,真實反映貴州人民在政治、軍事、文化、科技、宗教等社會活動中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成果,貴州少數民族的各種歷史記錄也融入其中,因此貴州地方志是貴州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③
隨著互聯網發展,數字技術的普及,數據收集、整理便捷,使得過去的方志記錄從紙本發展到電子文本、數字化存儲。這些技術上的變化給方志信息的傳播共享帶來了便利,讓人們利用方志信息更加便捷,這也對方志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貴州經濟發展、交通便利、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人們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少數民族信息,方志是最權威的人文、歷史記錄,因此如果方志信息化實現以知識圖譜模式進行存儲、分享、傳播,那么不僅僅提高了方志的利用率,還能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更廣泛的普及,因此貴州省近年來也開始著手基于知識共享的少數民族信息化傳播體系的構建。
(一)貴州省少數民族紙本方志進一步完善
貴州省對于少數民族紙本方志的整理工作開始較早,貴州整理紙本歷史資料起步較早,自1939年,上海大夏大學遷移到貴州,由大夏大學社會研究部開展對貴州少數民族的調查,完成了調查報告,資料匯編20多種。新中國成立以后,由大夏大學教授吳澤霖牽頭,帶領貴州、湖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完成了“清水江流域部分地區苗族的婚姻”等相關的調查報告。
在1958年到1963年,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又編寫了少數民族簡史、簡志。1960年,貴州民族研究所成立以后,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調查資料叢書》一共185萬字。1981年4月,正式成立貴州省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具體負責編寫出版有關少數民族歷史的文獻17部。
此外,堅持繼續民族調查研究,以貴州省民族研究所和貴州省民族研究學會為主,組織民族科研人員分期分批對貴州境內的月亮山、雷公山、武陵山、云霧山、烏蒙山、大小麻山,舞陽河、北盤江、南盤江、都柳江、清水江、烏江,“六山六水”地區聚居的民族村寨,分別逐點進行多學科的綜合調查,出版了《貴州民族調查》(內部)12集。編寫《貴州省志·民族志》,收集整理內部出版《貴州省民族志資料》10冊。④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苗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三冊、布依族、侗族社會調查資料、黔西北苗族彝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資料各一冊。
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地方志的修訂還在繼續,各民族志還在不斷完善。例如《遵義地區志·民族志》《銅仁地區志·民族志》《貴陽地區志·民族志》這些紙本方志的完善是實現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傳播的基礎,也是貴州方志云服務平臺建立的基礎。
(二)貴州省方志云成為少數民族方志傳播平臺
2020年12月,貴州省方志云作為全國首個省級方志云,面向互聯網用戶提供方志信息知識共享服務,設置了8個子系統,其中貴州省方志云綜合服務平臺及黔方志云微信小程序對社會公眾開放并提供服務,下設7個欄目:數字方志館、志慧地圖、黔專題、志專題、方志動態、歷史上的今天、黔志講堂等。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對海量地方志數據的深度檢索,通過知識圖譜、智能推薦等先進的功能,提升搜索廣度與深度;黔方志云微信小程序充分發揮移動端的便捷,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查閱地方志書。貴州省方志云其余子系統主要服務于地方志業務工作,實現志書的線上編修、志書數據加工和管理等功能。貴州省方志云綜合服務平臺體現了貴州少數民族特色,尤其是在志慧地圖的地州版塊,相關信息呈現的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的文字圖片視頻。
貴州省方志云綜合服務平臺是一個典型的利用知識圖譜模式的信息共享的傳播平臺,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以下問題:
1.受眾非線性瀏覽、檢索困難
知識共享的信息數字化傳播模式應該是在一個便捷的搜索引擎上,可以根據需要搜索的詞條,在平臺上快速找到相關的信息,目前使用來看貴州的方志云平臺還沒有完全做到這種便捷性,很多資料都還是線性呈現(基于印刷傳播的內容)整本志書、文章、文字片段,也就是說只是將紙本方志數字化,沒有進行知識圖譜模式的信息抓取、歸類等工作,不能讓讀者實現非線性瀏覽。例如在數字方志館里檢索關鍵詞很難對應相關內容,以及相關內容的延伸部分。這不利于方志的新媒體傳播,也降低了傳播的效果和效率。
2.版塊設計全面,但內容填充不足
貴州數字方志云平臺在版塊設計上非常細致,其中也涵蓋了586本志書、29本年鑒、22份期刊、72份地情資料。并且添加了多媒體內容,從不同信息獲取角度設置了很多版塊,特別是以地圖呈現的貴州各個地方版塊,每一個版塊又有更詳細的二級版塊介紹,非常直觀且有趣,但是如果進入平臺的二級版塊,很多內容空白,這就像給游客打開一扇大門,房間里卻什么也沒有,難免讓人失望。而根據貴州紙質方志修訂的情況來看,這里面不應該是沒有信息,而是沒有進行數字化填充。例如在志慧地圖里點進黔東南地圖顯示人物、風俗、文化都沒有內容填充,讓平臺使用的意義沒有得到體現。
3.信息資源的形式比較單一,以文字信息為主
方志自古以來都是以文字記錄為主,文字是方志傳播的主要載體,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影像為載體的信息傳播越來越常見,而且更加易于被接受,傳播效果也更好,但是在方志云平臺上多媒體資料較少,僅僅是在數字方志館的多媒體館有呈現,內容是關于地方文化、民俗、民間藝術的短視頻,這些內容雖然也兼顧了視覺審美和文化傳承,但從總量上來看,還是達不到知識圖譜的檢索、共享的程度。
根據調研,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影像資源現在越來越多,也開始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影像信息的知識圖譜模式的整合也是目前正在研究和開展的工作,因此信息資源的形式還是要突破文字為主才行,以圖、影像、聲音來共同構建一個更全方位的少數民族信息傳播平臺。
三、基于知識共享的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傳播反思
貴州方志云的建設雖然已經起步,但是還是面臨很多需要補充完善的問題,其中就包括了對少數民族方志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從傳播的角度對相對權威的少數民族方志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加工。這個工作實際上也是全國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傳播存在的共同問題,現歸納總結如下:
(一)知識共享的平臺建構應該覆蓋少數民族地區及非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方志資源內容
就目前全國方志信息化建設的進度來看,各個地方都在建立知識共享的信息傳播平臺,并將數字化、云處理等手段,運用到方志信息化傳播中來,但就傳播內容來看,少數民族地區、非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方志資源內容整理利用還比較欠缺,專門的少數民族志資源整理還在進行中。
從《全國地方志系統信息化建設情況統計明細表》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數據上可以看出:一些少數民族省份的地市級、縣區級地情網的建設、數字方志館的數據庫建設還存在缺口,很多鄉鎮級、村級就完全為零了;現在方志傳播最便利的新媒體建設也還在探索當中,尤其是地市級和縣區級,數量還很少。因此實現知識共享視域下的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傳播還需要對過去的少數民族地區和非少數民族地區的紙本方志進行整理開發利用,以充實知識共享的平臺建構。
(二)知識共享的平臺建構應該覆蓋少數民族方志全媒體多類型的應用
新媒體傳播日益發展的今天,應該跳出方志的紙本的紀、圖、表、志、傳的文字傳播的局限性,應該結合現代信息傳播手段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風俗有全媒體多類型的記錄,這就能提高知識共享平臺的傳播效果,讓更多的人從方志信息中獲得知識共享。
(三)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以少數民族方志信息為主要內容的數字化傳播平臺
全國方志信息化傳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專門的少數民族方志信息數字化傳播平臺還沒有建立起來。如果要加快少數民族方志的信息化傳播,建立一個專門的全國性的或地方性的數字化平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結語
知識共享是信息化時代傳播的目標,它能促進個人、組織、國家、社會的文化發展,知識共享的前提是能將各種信息數字化通過知識圖譜模型的構建,實現每一個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獲得最新、最權威的信息,從而形成知識。基于知識圖譜的數字方志館的建立,實現了泛在感知、高速互聯、高效計算、規模存儲和智能共享。
對于地方志的信息化數字化不是單一的,從存儲角度去研究,而是更多的要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站群覆蓋,實現方志的數字化共享以及有效利用。目前地方志信息化還在探索中,推進全國地方志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步伐,支持民族地區地方志信息化建設”⑤。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曾經說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⑥新一輪修志即將開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也開始著眼于“方志知識共享體系建立”“方志的信息化”“方志的傳播體系構建和發展”“少數民族方志信息化”等內容。需要建立一套“地方—中央”兩級模式的少數民族信息化傳播管理創新體系。
注釋:
①全國地方志系統信息化建設情況統計表(2020年度)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106/t20210601_5337492.shtml。
②全國地方志系統信息化建設情況統計表(2020年度)http://difangzhi.cn/zxfw/tjsj/202106/t20210601_5337492.shtml。
③黃黎:《讓沉睡的檔案啟迪后人——論綜合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貴州檔案》2003年第6期。
④余宏模:《貴州民族研究與民族田野調查——紀念貴州省“六山六水”民族綜合考察20周年》,《貴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37-42頁。
⑤《全國地方志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0》國辦發〔2015〕64號。
⑥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2月3日至5日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的講話。
參考文獻:
[1]余璐.淺議方志傳播學的構建[J].上海地方志,2017,(03):134-141.
[2]黃銘.全媒體傳播背景下的地方志數據庫建設路徑探索[J].史志學刊,2019,(04):64-69.
作者簡介:
王蕾,第一作者,漢族,重慶人,貴陽學院文化傳媒學院,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學與傳播學。
王萬鵬,貴陽學院文化傳媒學院,碩士,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新聞學與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