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XIE Li-hao
(Yunnan Haoc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Kunming 650000, China)
【摘? 要】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之根本,在工業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國近年來大力開展環境監測與治理工作,在保護環境、改善生態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立足這一背景,論文對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的意義、影響因素和現存問題展開探究和論述,重點就如何做好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提幾點建議,以期推動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為我國環保事業作出些許貢獻。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day, with the highly developed industrial technolog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ha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governance work in recent years, and made important exploration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emphatic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o well the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use and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關鍵詞】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管理現狀;應用對策
【Key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hole process quality management; management status;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830.5?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2-0108-03
1 引言
全過程質量管理,指的是對一個項目自始至終進行操控與管理。此前,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主要以結果管理為主,對事前預防與事中控制重視不足。管理上的不完善導致環境監測質量得不到保證,環境監測結果可能無法反映實際問題。基于此,有必要于環境監測工作中引進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在事前、事中、事后每個環節都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有效縮小監測誤差,提高監測質量[1]。
2 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的意義
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是環境監測過程中的質量保證措施,在環境監測活動中引進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環境監測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與代表性[2]。研究與實踐證明,環境監測項目具有復雜性、綜合性與系統性特征,容易受到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對于這樣一類項目,如果單純開展結果管理,就無法發現與解決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與隱患,最終結果也得不到保障。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彌補了傳統管理模式的不足,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不僅包含事后管理,而且注重事前的預防與事中的分析控制。在對環境監測項目采用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后,從監測方案設計、監測點布設、監測設備安裝調控至環境數據采集分析、環境監測數據運用等各個環節都將得到嚴格規范的監督管控,環境監測過程中的違規操作風險、儀器設備故障風險、樣品污染風險等各類風險將大大降低,環境監測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可靠性將大大提升,環境監測結果可以作為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的參考依據。同時,在環境監測工作中引進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意味著構建了一個十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監測活動中的各要素、各環節、各結果都將得到標準化與規范化的管理,環境監測質量會更有保障。
3 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的影響因素
3.1 人員因素
在監測過程中,如果人員不規范操作設備或無法及時規范地維修保養設備,導致設備故障,那么監測結果也會出現偏差,監測所得數據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另外,一些人員在操作、使用設備時,只能做到機械地根據儀器安裝說明書操作,無法正確分析儀器安裝調試之后可能受到的當地外部環境影響(如天氣情況、機房內干濕度)等,最終導致監測結果不夠精準。一些人員對環境監測項目中使用的新型儀器設備不了解,未掌握儀器設備的技術參數,在操作與使用時極易出現問題[3]。
3.2 儀器設備因素
調查研究發現,在環境監測項目中,許多質量問題都與儀器設備有關。在安裝與調試環境監測設備時,未能關注儀器設備的避震問題。環境監測儀器的精密度要求高,儀器的震動會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產生影響。所以在安裝儀器設備時,要根據儀器設備的特征特點與避震需求做好避震調試,以保證最終的監測結果真實準確。另外,如果環境監測期間用于監測的儀器設備精密度不足或運行狀態不佳,就會導致監測結果出現偏差。一些環境監測項目需要進行樣品采集工作,在采集時若儲存樣品的容器清潔度不達標,將使樣品受到污染,并且使樣品失去研究價值,最終的監測結果也會受到影響[4]。
3.3 工藝技術因素
開展環境監測時,如果工藝技術的選用不合理、監測點的布設不夠科學、樣品采集頻率不合理,極易導致監測結果受到影響,使最終的監測結果無法真實全面反映監測地的環境污染情況。
3.4 環境因素
環境監測工作通常在室外開展,這就導致監測效率及質量都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如在監測期間,天氣狀況比較惡劣,監測難度就會加大,監測質量也會受到影響。自然環境對環境監測質量的影響具有不可控性、不確定性及無法預測性。
4 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的現存問題
4.1 思想重視不夠
當前部分單位與人員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視度不足,未能正確認識環境監測的重要性,因而在監測過程中不能切實落實質量管理,最終導致環境監測結果與現實情況之間存在較大誤差。另外,在環境監測過程中還存在消極應付的情況。少數人員不能嚴格堅持職業操守、不遵守法律規定,在環境監測工作中做出違法違規行為,對環境污染問題采取避重就輕、息事寧人的態度。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的質量[5]。
4.2 技術方法的先進性不足
研究與實踐證明,環境監測技術與環境監測質量有直接的聯系,只有環境監測技術先進合理,環境監測工作中的各項問題、困難才能被有效克服,環境監測工作方能高效率、高質量開展。但調查發現,當前在環境監測工作中還存在技術方法滯后,環境監測標準、技術規范等落后于環境監測需求且落后于環境監測工作發展的情況。
4.3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質量保障機制、環境監測工作管理體系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工作中,相關部門主要采用刺激性監管、自我監管以及直接監管這3種監管方式。這3種監管方式均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起到很好的約束與限制作用。除此之外,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機制中的責權界定還不夠明確,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環境監測質量得不到有效監管與控制。在環境監測與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工作中,一人多崗、一人多職、職責交叉、職能重疊等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制約了環境監測與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工作的開展[6]。
5 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的有效應用策略
5.1 環境監測前期的質量管理
5.1.1 建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
研究與實踐證明,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是提升環境監測質量與水平的基本措施。在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時,有關部門與人員需正確認識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并基于環境監測現狀與質量管理需求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管理體系與質量控制機制,從根本上提升環境監測質量與水平。例如,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各單位、各機構與各人員構建聯動機制,充分整合與調動各項有效資源對環境監測質量進行把控,確保環境監測結果能真實反映環境問題。根據國家政策規定與法律要求,結合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需求,對機制內各責任主體的職責權限進行界定與劃分,使各部門、各人員能準確了解自身職責并對環境監測質量進行有效管控[7]。
5.1.2 做好人員教育培訓工作
在環境監測工作中,監測人員是一大管理要點,作為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參與者、操作者,各監測人員的能力素質會對最終的監測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為此,必須對監測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其使用儀器的技術水平,組織人員學習先進的監測技術,使用新型的儀器設備,全面掌握新技術、新設備的操作方法,從而在正式的監測活動中規范操作。在培訓的基礎上還要做好技術考核,確保人員真正掌握各項技術方法。培訓工作可以多種形式進行,如專家培訓、多媒體線上培訓、現場指導,等等,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培訓效率,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
5.1.3 加強環境分析與預測
為保證監測結果的精確度,相關人員要在監測開始前對天氣情況進行關注、觀察,盡可能在無冰雹、無雨雪、無霧氣且外部溫度大于4℃、風力不超過3級、相對濕度不大于75%的氣候條件下開展監測工作。監測時合理選擇監測點,監測點不能設在樹木密集、有高大建筑物遮擋以及交通干線等處,要盡可能減少外部因素對監測過程以及監測結果的影響。監測時科學確定監測高度,如果監測點在地面,那么監測高度應為1.7 m。監測前以及監測過程中,都應隨時觀察與分析客觀環境,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防控方案,盡可能將環境對監測工作的影響降到最低。
5.2 環境監測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5.2.1 加強儀器設備管理
在環境監測工作中,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制定設備管理制度,采用專業的措施、方法對各類儀器設備進行規范管理,確保設備性能、質量穩定,各項參數正常,從而保證監測結果不受影響。在監測期間,單位可對各項儀器設備建立檔案資料,對各設備定期檢查,并做好設備檢查與使用信息記錄,讓各項儀器設備都得到有效管控。單位要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儀器設備管理工作,將設備管理責任具體落實,以免出現無人擔責以及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在環境監測過程中,要求相關人員嚴格按照規定規范操作儀器設備,避免因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導致數據不準確,要全面保證監測質量不受影響。
5.2.2 做好監測點的布設與檢查
監測時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布點工作,布點時首先從空間與時間層面入手全面分析,劃分出污染嚴重的區域并針對性地對點位進行調整。根據環境監測需求在點位空白區進行補充,將重復點位及時刪除,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點位實現對監測區的全面監測。其次,在布點過程中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構建數學預測模型,通過信息模型對各點位布設方案進行綜合分析與對比,最終確定最佳的點位布設方案,實現對環境污染信息的精準監測。為確保最終的監測結果科學精準,可對布點方案進行多次研討、審核以及修改,組織有關技術人員開展審核會議,及時發現布點方案中的不足并作出調整,以免在正式監測環節出現問題。開展布點工作時可運用ADMS、AERMOD以及CMAQ等數學模型對監測區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模擬,劃分出重度污染區、中度污染區以及輕度污染區,在此基礎上科學確定監測點數量與位置。
5.2.3 加強采樣管理
第一,要全面保證布點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布點時對周邊環境進行勘察分析,將采樣點布設在無遮擋物、無污染物的地區,確保采集樣品能真實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情況。第二,在布設采樣點時,需要合理控制各點位之間的距離。在同一個環境區域內設置數量適當的采樣點位,各點位之間的距離相同。第三,為獲得最精準的監測數據,采樣時合理控制采樣頻率,布點時也要充分考慮監測區域以及周邊環境中有無影響采集精度的因素,如果有則需精準避開各項影響因素,以保證最終的采樣效果達到預期。第四,在確定采樣點之后,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定位設備對其進行精確定位,確保之后的采樣工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與準確性。第五,在采樣工作中,采樣點一經確定就不能再隨意進行更改,若必須更改時,要嚴格按照要求及流程做好采樣點的重新選址工作。
5.2.4 重視樣品保存與運輸管理
在采樣期間必須制定嚴格的樣品保障制度,要求有關人員嚴格按照制度規定規范開展樣品保存工作,將樣品受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例如,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分類保存與管理,在容器上做好標注,以免發生混淆。對樣品進行存儲時先對存儲容器做詳細檢查,確保存儲容器清潔干燥,容器內沒有污染物質。對不同的樣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管理。在樣品存儲以及運輸期間做好減震防震工作,使用特殊材料減少樣品受到的震動與碰撞,盡可能保障樣品安全。當樣品需要冷藏時,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標準對樣品使用專業的冷藏箱來維持所適應的溫度。樣品運輸過程中應做好防護工作,防止樣品受損,同時,在運輸過程中做好控溫控濕工作,以免因環境突變導致樣品質量變化,使樣品失去利用價值。尤其是在低溫天氣運輸樣品時必須人為采取相應的保溫措施,要盡可能降低低溫為樣品帶來的影響。
5.2.5 加強實驗室分析管理
實驗室分析是環境監測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實驗室分析質量會對整個監測工作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措施對實驗室分析過程以及分析結果進行控制,確保實驗室分析結果的誤差不會超過合理范圍。在環境監測的實驗室分析工作中一般涉及加標樣分析、平行樣分析、激空白樣分析、校準曲線分析等內容。開展上述分析工作時,首先要確定各項標準;其次進行多次的計算與復核,將實驗室分析數據與參考值進行對比,確保實驗室分析質量能達到標準要求。
5.3 環境監測后期的質量管理
在環境監測后期,主要是做好對監測數據的分析與利用。當前背景下,相關部門可靈活運用現代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整理、計算與運用,從而提升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相關單位可利用信息手段建設危險廢物環境監測系統與信息公開平臺,應用利用智能設備采集與監測等相關信息技術,并基于專業的算法與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全面掌握環境污染信息。根據真實數據調整環境污染管理計劃,完善環境污染管理方案。
6 結語
綜上所述,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理念先進、優勢顯著,十分適用于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在環境監測期間,有關單位需根據環境監測項目的實際情況與質量管理需求,及時轉變落后的質量管理理念,積極引進與應用全過程質量管理模式。在環境監測準備階段,采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強對組織、人員及客觀環境的管理;在正式監測環節,加強對儀器設備、監測點布設、采樣、實驗室分析等活動的監督管理;在環境監測后期加強對結果的管理與運用,從而充分發揮全過程質量管理的優勢,切實提升環境監測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楊筱鳳,金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研究[J].能源與節能,2021(12):82-83.
【2】陳浩昌.生態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化工管理,2021(32):34-35.
【3】劉海燕.探究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提升環境監測水平[J].環境與發展,2020,32(10):155-156.
【4】王博,王冬,趙若楠.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水平提升策略[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2):46.
【5】袁顯龍,郭瑤.加強環境監測過程質量管理提升環境監測水平[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12):59.
【6】黃夢婷.如何有效實施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J].青年與社會,2019(12):146-147.
【7】劉建南.保障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提升環境監測水平探究[J].環境與發展,2019,31(2):190-191.
【作者簡介】謝立灝(1971-),男,云南昆明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環保工程、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