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25日晚,被任意拘押了1028天的孟晚舟終于乘坐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順利回到祖國。這是中國人民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更是中國政府為本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撐起了一片天空。
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應美國當局要求逮捕了孟晚舟。2019年1月29日,美國四部門聯合宣布對中國華為公司、有關子公司及其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的指控,即將向加拿大提出對孟晚舟的引渡請求。孟晚舟的遭遇,直接凸顯了中美兩國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日趨加劇,更是兩個大國間實力的較量。
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更是直接指出:“事實早已充分證明,這是一起針對中國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目的是打壓中國的高技術企業。”
“孟晚舟”事件,不免讓人意識到現階段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發展的警覺,開始不遺余力地利用各種手段打壓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打壓中國制造2025。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國力日漸強盛。從2010年以來,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GDP與美國的差距在逐年拉近;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突飛猛進,5G等高科技領域逐漸開始領跑全球。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中國高科技企業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爸袊圃?025”的提出,更是中國沖頂世界高端產業的重要任務。
過去半個世紀,美國依靠科技與實力建立的全球財富分配標準首次面臨被挑戰的風險。美國開始對華為等企業圍追堵截,再把幾十家中國科技公司列入了實體清單。而美國政府通過政治手段去破壞他國經濟和高科技發展的事情,也并不僅僅只是“孟晚舟案”一例。
在孟晚舟事件上,中國政府堅決維護著本國公民和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隨著孟晚舟的最終回國,這場博弈暫時宣告結束,但中美兩個大國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卻依然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