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薦
摘要: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集人文、德育于一體,要求教師在傳授歷史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要牢記育人的使命,積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與政治素養的發展。本課題研究針對當前青少年學生缺乏歷史認知、民族意識淡薄、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現實問題,提出加強對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充分利用歷史課堂教學這一教育陣地,挖掘歷史學科中的紅色教育內容,在完成歷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引領現代初中生去全面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樹立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加強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讓當代中學生都能夠成為自愛、自強、自信、自尊的中國人。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教學;家國情懷
在歷史學科的《綱要》中,對歷史教師特別提出了要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家國情懷早在先秦時代的宗法制就已經產生,經過不同歷史階段的影響和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代表。在歷史學科之中,不僅僅有關于中國社會和歷史的發展歷程,也有中華民族求發展、謀復興的歷史知識,更有霍去病、鄭成功、文天祥等愛國志士,通過挖掘歷史學科背后的育人素材,滲透對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培育新時代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少年。
一、依托課堂教學,強化初中生的家國情懷
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第一陣地,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我們首先要依托課堂教學,充分挖掘歷史學科中蘊含的豐富的愛國教育內容。只有找到了歷史教學和家國情懷的結合點,進而去精心設計課堂、組織教學活動,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技能的過程中無形強化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引發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以及使命感。
中國一直以千年文明古國著稱,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有燦爛的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夠不間斷,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思想。春秋戰國時期,涌現了眾多思想,百家爭鳴,是當時文化繁榮的一個象征。在《大一統的漢朝》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就會了解到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于是在文化上施行“獨尊儒術”,從而導致儒學成為了正統思想。在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經過發展提出了“經世致用”思想。以儒家文化的發展、興盛切入,組織學生們去分析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不僅僅有助于學生們去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了解傳統文化的入境思想,還能夠幫助學生們發現思想文化的發展與政治之間的密切聯系,并能夠樹立一種歷史的思維,在看待歷史事跡和現象的時候能夠基于一定的社會背景批判性評價。
無論是什么年代的文化思想,其實對于現代個體的生存發展、為人處世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比如“經世致用”思想,啟迪學生們實事求是、學以致用,這對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指引的作用。再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啟迪個人要具備家國意識,特別是在民族危難的時候更要主動作為、擔負責任,敢于犧牲個人的利益去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些都是培養初中生愛國情感的切入點。
二、挖掘歷史人物,實現對學生的榜樣引領
歷史學科教學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教師在教授歷史知識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資源,歷史教材中除了包括歷史知識外,其中的很多人物、事件等歷史資源也都是很好的愛國教育素材。特別是不同歷史時期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光榮事跡、優秀品格、語言作品等,直至今日,依舊具有啟迪人心、振奮心靈的作用。借助對于歷史人物的教學,借助他們的力量下實現對學生的榜樣引領。
例如,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領袖陳勝。在封建社會的通知下,民眾生活非常艱苦,他率眾起兵,反抗暴政,吹響了反秦的第一聲號角。他曾說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敢于掙脫森嚴等級的封建社會的束縛,激勵底層人士敢于突破社會的偏見,勇敢追求人生的使命和價值。孫中山最早是學醫的,為了拯救當時的國家,選擇棄筆投戎,加入革命的隊伍。他曾說道經:“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唯有醫國救族才能解救億萬窮苦大眾。”孫中山“棄醫投政”的行為,是對當代青年學生很好的教育案例,是學生的榜樣引領。林則徐虎門銷煙,說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不畏列強,敢于站出來,用自己的行動去堅決捍衛中華民族的利益,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除此之外,歷史中還有很多優秀的名人,如愛國將士關天培,他英勇抵抗外來的侵略者,始終沒有投降,最終將自己的生命先給了國家。再如“中國航天之父”——當代科學家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遠在美國的他非常激動,面對美國給予他的各種優厚待遇他沒有動搖,一心選擇回國,把自己十多年辛勤的研究結果給了國家,為我們的航天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些歷史人物的身上,涌現出了濃濃的愛國精神,在這些歷史人物的經歷之中有助于當代青少年去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引導他們自覺向榜樣看齊,并樹立遠大的理想,發奮圖強、不怕犧牲、甘于平凡。
三、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材育人價值
教師在歷史教學時,除了要深挖教材中的愛國教育素材外,還要用對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無論是選擇運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要僅僅圍繞學生這一主體,要知道教學方法的選擇最終是為了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針對不同歷史知識的特點,結合高中生的生理特點,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教材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材之中,不僅僅有我國歷史知識、優秀歷史文化的內容,也涉及到了很多國外的發展歷史,很多學生覺得學習好中國歷史就好了,沒有必要去學習國外的歷史。其實,這是非常狹隘的思想。如今,隨著國際交融和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中外的歷史對比有助于學生去更客觀看待中國的現實情況、了解國際發展動態,進而更有效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如學習日本的歷史,當學習“從倒幕運動到明治維新”這一知識點,我們為學生們介紹日本幕府統治的歷史,學生更容易明白明治維新運動的發生背景和歷史意義了。此時,我們對中國的歷史進行對比,特別是與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后聯系起來,學生們對于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原因可能會認識得更加深刻,也能夠體會到國內的各階級愛國人士什么要救亡圖存了,如此一來在文人志士的奮起歷程之中學生從內心會產生震撼,實現家國情懷的有效滲透。更重要的是,通過中外對比、理性思辨,我們借助教學方法提煉養分、攝取精華,可以幫助學生們去樹立世界的眼光,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這是一種更為高層次的家國情懷。F50A16B4-00BC-42AE-B790-EFCDE3090039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減弱抽象知識難以理解的弊端,我們還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與特點,提高歷史課堂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這部分內容時,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們引入孫中山病逝十幾萬民眾為其舉行葬禮的新聞,從真實的歷史資源之中加強學生對孫中山的敬佩。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們對于“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具有重要地位”的認識,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孫中山》片斷,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是如何在探索富民強國的道路上貢獻自己智慧與力量的。視頻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感染力強,視頻的引入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內心的震撼。在信息化的課堂上,整個教室彌漫著濃郁的愛國氛圍,在這一氛圍的感染下學生受到啟發,立志要向偉人學習、努力拼搏奮斗,為中國走向統一、民主、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可見,多元化教學方法的運用,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歷史事件中蘊含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完成對青少年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實現歷史學科育人的目標。
四、開展實踐活動,聯系生活踐行愛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僅局限在課堂,更要不斷拓寬教育的渠道和載體,借助一系列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使這一品質真正內化于學生的內心,指導學生的行為。為此,在課堂教學之外,歷史教師還可與帶領學生們深入生活、走向社會,組織、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借助這一生動形象的載體完成育人的使命。
例如,教學人教版《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這一課,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了解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在學習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行為、特別是屠殺中國人民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憤恨。為了更好地繼承革命烈士“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愛國情感與民族氣節,在課下我們設計了一次活動:針對日本不承認侵華歷史、更改國內教科書的行為,國內引發了熱議。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組織學生們去寫一封信,即《寫給日本中學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殺不能忘記》,請學生們在信中用歷史事實來勸勉,號召青少年不忘歷史、一起為人類的和平事業奮斗,真正身體力行踐行愛國情懷。
為了增強中學生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針對近些年流行的漢服熱,我們可以基于中國古代服飾的主題設計實踐活動、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特色的服飾文化,在眾多的歷史朝代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漢、唐、宋、清服飾。為此,我們設置了漢代服飾、唐代服飾、宋代服飾、清代服飾四個小組,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歡參與,每一個小組分工合作一起去搜集服飾文化的資料,總結不同朝代服飾在頭衣、衣裳、足衣、配飾妝容等方面的特色,最后還可以自己動手去設計衣服,在教室里開一場漢服秀。本次實踐活動以古代服裝為著手點,滲透愛國情懷教育,學生們一邊欣賞不同時期的服飾文化,一邊深入了解了傳統歷史文化,其中的漢服秀、漢服設計活動等是給予了學生們充分的創作空間,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興趣,培育了中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文化水平。
五、聯系時政教學,引導樹立正確歷史觀念
將時政資源應用于初中歷史工作中,不僅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還有助于發揮歷史德育的功能,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國際社會與國際發展動態,從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通過對時政資源的梳理我們發現,時政信息既有傳統的文字形式的,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一些圖文并茂、圖片以及短視頻形式的新聞多了起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挖掘和利用的教育資源。通過對初中歷史內容和目標的梳理,找到歷史教學與時政教育結合的點,就有助于我們實現紅色教育的目標。
在我的課堂上,我發現比起文字版的信息,圖片一類的新聞信息更容易吸引學生們的關注,雖然圖片新聞不如文字信息承載的內容多,但是其更加直觀、形象,也是歷史課堂上出現最多的一種時政資源。例如,在講到革命烈士的人物專題時,由于當代的學生多是出生于2000年之后,對于久遠的革命戰爭年代缺乏了解,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材講得熱火朝天,他們也難以在心理上產生震撼與認可。其實,無論是什么年代都不缺英雄、不缺榜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的榜樣人物。為了拉近課堂與學生的距離,此刻我在多媒體上為學生們展示了一張新聞圖片“高鐵座位上看書的老人”。教師:“前段時間,有一張圖片在微博上熱傳,無數網友進行轉發和點贊。你們也來看看!”圖片一展示出來,學生們小聲討論了出來,聲音越來越大,比之前我上課的時候參與度高多了。我問學生們:“看完圖片,說一說哪些地方打動你了?”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老人認真的表情,看的出來非常喜歡書。有的學生說老人雖然穿的衣服很樸素,但是看書認知的態度體現了他對生活積極的態度。針對學生們的討論,教師也總結道:“是啊。這位老人已經白發蒼蒼,肯定有六七十歲了。和其他的乘客相比,多數人在玩手機、睡覺,可是老人趕路的過程中依然不忘學習,依然能夠過艱苦樸素的生活”隨后,教師在多媒體上放出老人的照片以及相關的介紹,原來這是劉先林院士,他用的書桌多年了還舍不得換,生活再貧乏,劉先林院士依舊不忘學習。在這里教師引入革命年代的一些英雄和生活照片,教師:“你們還記得我們之前講過的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嗎?其實,井岡山斗爭正是革命先輩優良作風、光榮傳統的重要源頭。我們的很多革命烈士一直將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作風踐行自己生活中。小學語文課堂上我們學過“朱德扁擔”的故事,我們知道朱德經常穿著一身破舊的軍服、交上穿著草鞋,同當地的人民一起勞作、一起生活,大家親切地稱為“伙夫”。還有我們的彭德懷大將軍,也是生活非常樸素、與戰士同甘共苦。有一次后勤部門想給他改善一下飲食,用伙食費買了一只雞和半斤牛肉,他知道之后立刻對他們進行了批評教育。”
無論是革命年代還是現代生活,我們都應該不斷傳承共產黨人和革命英雄的艱苦奮斗作風,要能夠在革命英雄、劉先林院士等人的人生經歷之中,從歷史的學習中緬懷先烈、不忘國恥,才能更加珍惜現代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增強自己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感,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求更高生命價值的實現。
總之,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歷史人物的榜樣引領作用、創新教學方法發揮教材的育人價值、開展實踐活動踐行愛國情懷、聯系時政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家國情懷教育。
參考文獻:
[1]高鸞.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初探[J].學苑教育,2021(29):21-22.
[2]楊美玉.歷史課堂中家國情懷素養的落地[J].新課程,2021(39):2.F50A16B4-00BC-42AE-B790-EFCDE309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