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乃倩
【摘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學校教育中,“信息化教學”雖然不再屬于時尚,而是一種常態化現象,這確是一項“常用常新、教學相長”的藝術性實踐課題。就初中語文學科而言,“信息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非常明顯,由最初的簡單應用到逐步深入再到目前的全面滲透,可謂有效拓展、自然延續,為新時期“融合與創新”教育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不僅如此,這種信息化融合與創新還呈現出了無可逆轉的發展態勢。本文立足初中語文教與學視野,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試作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發展現象;課程教學體現;應用與探究
一、在教學結構優化中贏得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現象
信息元素剛進入校園之初,憑借融“音、像、圖、文”有機一體的先進特點,以及“分段演播、人機互動”等優勢功能,為各類課程活動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良好活力,既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又優化了教學機構和過程,有利于攫取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在第一時間內迅即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認可、青睞和推崇。以《沁園春·雪》教學為例。這首經典詞作分為上下闕:上闋是景象描繪,下闋是情感抒發。作者在上闋中,通過既真實又夸張的筆法,描繪了氣勢恢宏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些對于初中生來說,想象起來是有些難度的。鑒于此,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把它們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引領學生在“視文互動”中學習、體悟和內化,融合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在學科資源拓展中贏得不容忽視的深厚教學現象
在21世紀初,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到來,“學科資源”這一概念應運而生,它的開發與利用隨之成為新課程教學改革大潮中的主旋律。在這種大潮流形勢下,極具“儲備海量、更新即時、人機互動”功能的信息技術,自然成為學科資源拓展的“主推手”和“活力劑”。以《故鄉》為例。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習得“魯迅筆法”,深刻地感受“魯迅品質”,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把《孔乙己》《阿Q正傳》《祝福》《藥》等作品精華演繹出來,讓孔乙己、阿Q、祥林嫂、華老栓等經典人物與少年閏土進行“同臺亮相”,并引導全班學生開展“求同與求異”下的類比式分析,讓他們通過“集中對比”,進一步體悟到了極具個性的“魯迅筆法”和“魯迅品質”。既有效激發學趣,又增加了教與學的寬廣度和深厚度。
三、在翻轉課堂教學中贏得不容忽視的自主能力現象
教育部研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提出“核心素養”新概念。自此“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再一次被提到教學改革的重要位置。在信息技術的實質性支撐下,“翻轉式課堂教學”進一步掀起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潮流。語文學科活動同樣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黃興勇,張曉嘯.淺談新形勢下如何構建初中語文“信息化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21年第04期.
[2]李轉萍.“科技紅利”大轉盤——淺談信息化模式下初中語文教與學的應用[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21年第03期.8FF9B311-9D3A-43FC-B9C1-7DE510A335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