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艷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的培智教學也在進行全方位的創新與拓展,培智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身心素養與普通學生不同,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把握好教學的方向,照顧他們的畏難情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從而為今后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提出幾點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供參閱。
關鍵詞:特殊教育;培智;數學;行為習慣
特殊教育學校的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掌握的學科知識和解題思維對于其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教師應該具備先進的教學思想,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學科知識設計多個教學方案,努力拓展教學范圍,創設課堂情境,開展教學活動,以此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使得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收獲和情感體驗。
一、拓展教學范圍,具備獨立思考意識
在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實并不完全參考學生的實際需求,而是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將知識點進行直白地講解,培智學生本就思維發展緩慢,固定的形式使其發展受限,更難以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逐漸產生抗拒的情緒。因此,想要培養其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想(想字多余),,需要教師明確學生的實際需求,努力調整教學方向,擴展教學范圍,滲透數學思想,打好堅實的學習基礎。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11~20各數的認識》知識學習時,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帶領學生數出11~20之間物體的數量,完成數字之間的大小比較和數字的讀寫。首先,教師可以設計課前的預習環節,避免直接講解時學生難以理解,準備小木棒、橡皮筋等教學材料,先將小木棒以“10個”為一組,用橡皮筋捆綁起來,從而指向一捆木棒,詢問學生“小木棒有多少個?”隨后再拿出1根、2根、3根木棒...以此類推,帶領他們認識11~20之間的各個數字。借助這樣的預習環節設計,使得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數字,了解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從而樹立獨自思考的意識,具備探究的思維習慣[1]。
二、創設教學情境,促進思維多向發展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受到自身情況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有所區別,尚不具備清晰的探究思想,難以保持持續的學習熱情。以往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想要使其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該在課堂當中融入趣味元素,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促進他們的思維多向發展,以此激發他們主動思考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認識人民幣》的知識學習時,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帶領學生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1元=10角,使其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懂得節約用錢。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消費者,完成“采購”任務。如,“小明拿著10元錢幫媽媽買醬油和米醋,醬油的價格是每瓶5元,米醋的價格是每瓶3元,問小明花費多少錢?售貨員應該找零多少錢?”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人民幣的作用價值,學會買賣物品,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識[2]。
三、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性格、智力、身體情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發育不足之處,首先教師應該正視他們的缺陷問題,“對癥下藥”,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方法,使其對數學知識學習充滿好奇,主動完成學習任務。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認識時間》的知識學習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教會學生讀取時間,進而深化教學思想,使其具備良好的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更多問題,提升學習效率。結合學生的能力差異性,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開展“制作鐘表”的實踐活動,為其分配恰當的學習任務,使其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完成鐘表的外形制作和刻度補充,在互幫互助的氛圍下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當教師將鐘表的時針撥到“3-4”之間,分針撥到“6”時,學生一起回答出此時的時間是“3:30”!小組成員之間按照這樣的方法互相考察,共同提升數學學習能力,深化知識思想,養成正確的思考習慣和合作的意識[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特殊教育學校培智教學具有多種創新的途徑,結合小學數學知識完善教學方案有助于學生的思維多向發展,具備獨立思考的意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更好地適應今后的發展需求。基于此,教師更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勤于督促檢查,運用最簡單的方法幫助學生重復記憶知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使其受用終身。
參考文獻:
[1]胡嫻.特殊教育中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05):55-56.
[2]楊淑民.淺談小學特殊教育數學教學策略[J].中華少年,2020(10):107+109.
[3]季向陽.特殊教育小學階段中的數學問題及對策[J].科普童話,2020(09):68.F618D453-F6AD-4A44-B3E4-0C943731C6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