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伏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周邊外交,明確提出周邊外交工作的戰略目標、基本方針和總體布局,強調“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近年來,中國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不斷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引領區域經濟合作創新升級,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新征程上,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戰略決策部署,按照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總體目標和戰略要求,扎實推進周邊外交、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合作,持續深入推動與周邊國家共同構建包容互惠、均衡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周邊是中國的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做好新時代周邊外交工作,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將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系統回答了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背景下,如何推動周邊外交、打造區域全方位開放格局以及引領區域合作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問題,是習近平外交思想前瞻性、創新性、系統性與全面性的深刻體現。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踐行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必要途徑,是中國與周邊地區命運與共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繪制了藍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提出的解決人類命運問題的方案,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事業,需要在全球和地區層面深度協作,從局部做起,逐步推進。周邊同我國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利益相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先方向。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中國及周邊國家政通人和、社會穩定,是全球格局中的穩定板塊,但也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中國周邊是多種文明和多民族匯聚之地,既有熱點敏感問題,又存在民族宗教矛盾,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跨國犯罪、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挑戰日漸增加。這些共同挑戰將中國與周邊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迫切需要通過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共同去應對和破解。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框架下產生的,是繼承和發揚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區域,通過將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美好發展愿景聯結起來,開辟了世界光明前景和人類美好未來。

2013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圖片)
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一項系統工程,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是至關重要的方面。中國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突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彰顯了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一是堅持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守望相助,充分體現了睦鄰親鄰的合作觀。中國倡導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主張幫助周邊國家就是幫助中國自己。對于一些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國內民眾飽受貧窮饑餓困擾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總是第一時間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與地區各國一道共克時艱,合作應對各種形式的危機與災害,拉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增長,展現負責任大國的積極形象,凸顯了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和意義。二是對周邊國家誠心誠意、坦誠相待,充分體現了以誠處世的發展觀。中國秉持以誠處世、以信立身,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區域內國家平等協商、自主選擇、精誠合作,構建靈活多樣的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路徑。三是讓中國的發展成果惠及周邊國家,充分體現了互惠互利的義利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兼顧,要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中國與周邊各國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推動相關國家共同秉持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理念。中國順應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大勢,歡迎他國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獲益;同時尋找與周邊國家的利益共同點和交匯點,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從而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將中國發展同周邊國家發展結合起來,以實現中國人民和周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本質要求、內在規律和前進方向,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價值底色。四是以更加寬廣的胸襟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充分體現了開放包容的責任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同于某些域外國家構建排他性小集團的做法,中國始終倡導包容的思想,強調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始終從根本上推動均衡的地區發展和有效的地區治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供全方位、全覆蓋、高質量的區域公共產品,與周邊國家形成了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命運共同體,推動與周邊發展中國家的互利互補、包容發展。中國主張區域合作應以發展為導向、以開放為特征,不僅致力于促進各國國內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同時對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平等開放,強調變競爭對抗為和平發展、變零和博弈為互利共贏、變文明沖突為交流互鑒,回應周邊和世界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

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統籌經濟、貿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資源,利用好比較優勢,找準深化同周邊國家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要同有關國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好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貿易、投資合作空間,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要不斷深化區域金融合作,完善區域金融安全網絡。要加快沿邊地區開放,深化沿邊省區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近年來,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下,中國立足周邊地區對中國的差異化期待,著眼周邊地區面臨的具體問題,著力深化互利共贏格局,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創新升級。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周邊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倡議的首要合作伙伴是周邊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通過6條重要經濟合作走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分多條線路,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利益密切串聯起來。中國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使周邊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不斷獲益。在“硬聯通”方面,中國高度重視周邊地區的鐵路、公路、航空、港口、電力和電信建設,完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復合型互聯互通格局。2021年,多項“一帶一路”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完工。中老鐵路順利通車,老撾由“陸鎖國”變“陸聯國”;中巴經濟走廊默拉直流輸電項目正式送電,為當地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保障;雅萬高鐵、中蒙俄經濟走廊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在“軟聯通”方面,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同周邊國家加強政策溝通和規則協調。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已與印尼提出的“全球海洋支點”構想、東盟發布的《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越南提出的“兩廊一圈”建設、蒙古國提出的“草原之路”等周邊地區發展規劃實現對接。
近年來,隨著多邊貿易談判陷入僵持,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蓬勃發展,周邊成為中國打造和升級自貿區戰略的重點區域。在雙邊層面,中國已與十余個周邊國家或地區組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與新加坡、東盟等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版。在區域層面,中國與東盟等共同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RCEP是中國加入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也是對當前國際經貿合作形勢的有力回應。2020年,中國與RCEP成員貿易總額約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來自RCEP成員的實際投資占中國實際吸引外資總額比重超過10%。RCEP生效后,締約成員之間90%以上的貨物貿易實現免關稅,服務貿易和投資大幅放開外資準入門檻,將對區域經濟合作和世界經濟復蘇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2021年12月3日,在老撾中老鐵路萬象站,老撾乘務員準備迎接中老鐵路第一批乘客。(新華社圖片)
亞投行是首個由中國倡議和籌建的多邊發展融資機構,致力于完善基礎設施投融資網絡,推動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推動周邊國家、亞洲乃至全球合作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亞投行應該成為促進成員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臺。經過6年多建設和發展,亞投行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質量越來越高。截至2022年2月,亞投行的成員已發展到105個,共批準168個項目,累計投資總額近340億美元,為周邊國家和亞洲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這一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得到了充分體現。亞投行于2020年4月啟動設立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旨在為成員提供公共衛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緊急融資支持。截至2022年3月,在新冠肺炎危機恢復基金框架下,亞投行已批準了46個項目,累計批準融資總額超過115億美元。亞投行在全球抗疫中的擔當和作為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唯有相互支持、團結合作才是戰勝災難和危機的人間正道。
在中南半島,瀾湄地區國家提出共建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確定“3+5”合作框架,即以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社會—人文為三大合作支柱,將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減貧五個功能領域作為優先方向。在南亞次大陸,中國與巴基斯坦圍繞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以瓜達爾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為重點,形成“1+4”合作布局。在中亞地區,中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提出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為上合組織下階段各領域合作擘畫了藍圖。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排外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抬頭,國際格局發生深刻復雜調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多邊治理機制陷入停滯的背景下,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是中國推動制度型開放的必由之路。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家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于中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更深度地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也是絕大多數周邊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和貿易順差來源國。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將繼續發揮地區和全球經濟“穩定器”與“助推器”的作用,有利于與周邊國家一道加快推動疫后經濟復蘇。
“一帶一路”已經走完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階段,正轉向精耕細作的“工筆畫”階段,這對以規則和機制為主體的“軟件”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地區制度框架,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可考慮在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RCEP、亞信會議、瀾湄合作等區域合作機制下,加強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溝通聯系,建立配套的會前、會中或會后協調與對話機制。這既有利于提升“一帶一路”參與國在區域組織中的作用,也能夠加強“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溝通與戰略對接。另一方面,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做好制度增量建設。由于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不盡相同,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過程中,規則差異導致的風險時有發生。為此,可吸收和整合國內外制度和規則制定的最佳實踐,嘗試構建雙邊或區域爭端解決機制,彌補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經濟合作存在的制度空白。
RCEP是中國推動高標準自貿區網絡建設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鑒于《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在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等“邊境后”規則方面實施更高水平的一體化合作,中國近年來多次表達加入CPTPP的愿望,將對標CPTPP規則視為推動制度型開放的重要一步。此外,中國還積極推動或申請加入其他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如在RCEP基礎上,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基礎上,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聯合可行性研究;申請加入由新加坡、新西蘭和智利組成的《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努力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區域和全球數字發展環境等。
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隱患,推動世界各國尋求構建更加穩定可靠、互惠互利的產業鏈供應鏈。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具有很強的經濟互補性,可通過產業政策的有機協調,推動產業與產業之間、相同產業上下游企業之間分工合作,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針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收縮趨勢,中國與周邊國家要積極倡導秉持開放包容理念,旗幟鮮明反對部分發達國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同時根據形勢變化,加強與周邊國家溝通和協調,先行解決周邊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難點、堵點,最大限度實現區域內貨物和人員流動便利化。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新技術應用持續突破,與之相關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層出不窮。中國與周邊國家既要把握全球化進程中的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特征,全力促進地區各國經濟的優化、轉型和升級,推動區域經濟合作高質量發展,也要注意防范“數字鴻溝”可能加劇不平等的問題。特別是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國要在充分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與周邊各國積極探索合適的數字技術轉移模式和數字經濟發展方式,有效彌合各國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和“科技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