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只松鼠因“瞇瞇眼”形象引發激烈爭議。近些年,不管國內還是海外,“瞇瞇眼”因涉嫌辱華多次成為爭議性話題。其實,眼睛細長本是一種外貌特征,但當這一形象同西方國家多年以來辱華、排華的刻板印象結合起來的時候,就多了一層不一樣的意味。
西方人編織了一個“東方噩夢”
? 有著一雙瞇瞇眼的“傅滿洲”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可以說是西方人心中的一個“東方噩夢”。
? 在20世紀中期,傅滿洲幾乎是能夠“止小兒夜啼”形象,歐美的一些媽媽嚇唬孩子的時候就常說“再不聽話,傅滿洲就來把你抓走”之類的話。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傅滿洲的“惡魔”形象如此根深蒂固,是西方幾十年如一日的文藝作品宣傳所導致的。
? 傅滿洲是英國作家薩克斯·羅默筆下最有名的角色之一,最早于1913年在《傅滿洲博士之謎》一書中出現,普遍認為,傅滿洲是西方當年甚囂塵上的“黃禍論”的擬人化形象代表。瞇瞇眼、八字胡、留辮子,穿著清朝服飾的傅滿洲伴隨著之后幾十年的系列文學及影視作品慢慢深入西方人的心中,逐漸形成對華人的刻板印象。
? 據粗略統計,在20世紀早期和中期的數十年時間里,以傅滿洲的形象為主要角色的西方小說有二十多部,經常是一兩年就出來一部。在其他媒介如電影、電視、舞臺劇、歌曲和漫畫中,傅滿洲的形象更是數不勝數。在這些作品中,傅滿洲多是以陰險狡詐,躲在黑暗角落里企圖毀滅世界的形象出現。
? 這樣一個邪惡的形象,可以說是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和華人所有最惡劣想像的集大成者。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一些美國人以為所有華人都如傅滿洲那樣邪惡。
? 其中最有名、影響力最大的一部電影是1932年拍攝的《傅滿洲的面具》。在這部電影中,傅滿洲智商很高,他曾經留學歐美,獲得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在內的多所歐美名校文憑,但他同時又是一個殘酷狠毒的魔王,擁有極大的勢力,黨羽遍布世界各地。野心勃勃的傅滿洲想尋找成吉思汗的墳墓,因為墳墓里有一個面具,據說得到這個面具的人可以統治世界。而正義的英國偵探則要阻止傅滿洲的邪惡計劃。電影的結局當然是英國偵探戰勝了傅滿洲,“正義”戰勝了“邪惡”。
? 對于這部電影,當年中國就有評論家在報紙上呼吁:“要警惕這種‘辱華’電影,如果美國人長期看這樣的電影,他們勢必會對華人產生誤解,認為華人或東方人是殘酷陰險之人類?!边€有的評論家認為,按照《傅滿洲的面具》的邏輯,外國人攫取中國的財寶就有很好的借口了,因為這種財寶在東方人手里是危險的,就像傅滿洲得到成吉思汗的面具可以擾亂世界和平。而日本人奪取中國的東三省也用了類似這樣的借口。
在美華人向“辱華”電影說“不”
? 傅滿洲電影最流行的時候正是1930年代美國門羅主義盛行的時期,盡管當時中國東北已淪陷于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但當時的美國人更在意的是華人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是華人“造成”了經濟蕭條。當時,傅滿洲系列電影的問世恰好契合了美國人的這種遷怒于華人的心態,他們需要這樣一個宣泄渠道。直到后來,中國全面抗戰,中國人民的抗戰事跡激起了美國人民的同情;美國也對日宣戰,中國成為美國的抗日盟友。傅滿洲的邪惡形象此時似乎也不再適合繼續出現,所以好萊塢在其后的一部影片中安排了傅滿洲的死亡。但到二戰以后,傅滿洲卻又在銀幕上復活了,而且復活后的傅滿洲變得更加邪惡恐怖……聯想到當時世界對立的兩大陣營,其背后的政治因素顯露無遺。
? 1980年,一部名為《傅滿洲的奸計》的電影上映時遭到在美華人的抵制。洛杉磯的唐人街首先舉行了小規模的游行和示威活動,隨后在其他一些有唐人街的大城市亦引發一些呼應??棺h活動主要集中在當地的唐人街。即便如此,這也是在美華人為爭取自身利益,向“辱華”電影說“不”的一次難能可貴的行動。美國當地一些媒體也對此給予了正面報道,稱之為“尋求認同的努力”。
? 那個年代,美國的華人演員對“辱華”電影的抗議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維護自身權益。在那之前相當長的時間里,對電影中主要的亞裔角色,美國導演都習慣找白人演員來扮演黃種人,而真正的黃種人演員則只能在電影中出演龍套小角色。所以,在多部電影中,華人演員們以抗議辱華“瞇瞇眼”為契機進行斗爭,為自己爭取平等的演出機會,同時也代表華人發聲,希望減輕西方人對華人惡劣的刻板印象。
? 1980年前后,美國華人對于傅滿洲電影的抵制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傅滿洲的奸計》成為最后一部以傅滿洲為主要角色的美國電影。但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發現這并不是傅滿洲第一次在電影中“被死亡”。實際上,電影世界中傅滿洲的“死活”往往反映了美國人對華的態度,而好萊塢影片也常常是美國政治的晴雨表。
(摘自《環球時報》王明宇、李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