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嚴重的動蕩,陳云復出協助周恩來主管外貿方面的工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基于“折實單位”的世界貨幣的設想。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就國際貨幣問題提出中國方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陷入危機
世界貨幣是隨著資源配置的全球化過程而產生和發展的,它是在國際商品流通中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的貨幣。世界貨幣擔負著國際價值尺度、支付手段、購買手段等功能。世界貨幣建立的初衷,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增進世界范圍內的貿易和投資。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新的國際金融體系。這實際上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種安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各國實力的對比。1945年美國黃金儲備約占世界儲備的59%,占資本主義國家黃金儲備的3/4。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美元同黃金掛鉤,世界各國貨幣同美元掛鉤”的體制也為多數國家和地區接受。這個體制當時及以后相當一段時間為維持世界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轉,推動世界經濟的恢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隨著戰后經濟復興的進程日益推進,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取消了外匯管制,實行多邊支付,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大大提高。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固有的缺陷逐漸顯現,其內在矛盾(即美元面臨的保持幣值穩定和提供充分的國際清償力之間的矛盾)隨著美國為了解決國內外社會問題而不斷被迫增大美元的發行,也趨于日益激化。1961年,出現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機,其結果是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
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等八個國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黃金總庫機制的設立,暫時緩解了市場的緊張氛圍。但由于這種機制只是暫時緩解了美元貶值的壓力,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經濟狀況和外貿逆差。1960-70年代,受越南戰爭的影響,美國財政赤字加大,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美元的信譽受到沖擊,其間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這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引起了恐慌,一些國家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這導致美國國內的黃金儲備大幅下降,黃金價格上漲不可避免。由于爆發特大搶購黃金風潮,二戰后確立的雙掛鉤國際貨幣體系的基礎遭到了根本的動搖。
1971年5月,歐洲市場再次爆發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風潮,進而再次觸發了美元危機,迫使美國政府在同年8月15日宣布暫停外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割斷了美元與黃金的聯系,以美元為支柱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開始瓦解。1972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惡化,美元信用更趨下降,西方金融市場又爆發大量拋售美元、搶購西德馬克和日元的貨幣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已無法阻擋。
陳云提出世界貨幣的設想
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程。中美聯合發表的上海公報中,雙方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國內形勢和對外關系的變化,使中國對外工作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西方國家發展貿易往來不僅成為可能,而且發展的勢頭很好,中國的對外貿易規模也在持續擴大。
從1972年起,我國的外貿、金融及與之有關的其他經濟領域,出現了一個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引進技術設備、開展經濟交流的第二次高潮,也是打破“文革”時期經濟貿易領域被封鎖局面的一個重大步驟。這個時期,中國外貿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即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占據了70%的比重。這就要求研究資本主義國家和市場,而貨幣問題則是這些國家和市場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陳云復出后,參加以周恩來為組長的國務院業務組,協助周恩來考慮經濟特別是外貿方面的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并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研究當時有著迫切意義的國際經濟形勢和發展對外貿易問題。陳云為此開展了范圍廣泛的調查研究工作。調研中,陳云發現美元同黃金脫鉤后,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變化迅速、巨幅波動和不確定性很大的國際市場,而這種國際市場是不利于國際貿易順利進行的。
1973年5月5日,陳云在聽取關于外貿計劃和價格問題的匯報時指出,在價格問題上,要注意每天的變化,更要注意長期的趨勢;你們剛才說的是當前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回升、農業遭災和貨幣動蕩;看來,供求關系加上貨幣危機,使價格問題更復雜了;對經濟回升、停滯、蕭條要注意,對貨幣也要注意;美元不可能再同黃金掛鉤,黃金作為國家貿易結算手段也存在諸多弊端。據此,陳云提出了自己對于世界貨幣的看法。他指出,將來,世界貨幣可能會用一種像我們解放初期那種“折實單位”來計算。
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采取的折實儲蓄和發行折實公債等措施對當時回籠貨幣、穩定金融物價、抑制通貨膨脹和穩定民眾生活等,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這是基于中國金融成功經驗提出的合理設想。當國際金融市場陷入危機和動蕩時期,陳云提出對世界貨幣的設想,給復雜動蕩的國際金融市場提出了中國的世界貨幣方案,是非常有參考價值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的。不過,由于當時中國還處于“文革”中,中國本身的經濟體量也不夠大,陳云關于世界貨幣的設想并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
此次談話中,陳云還從黃金供求的角度分析了美元與黃金脫鉤的必然性,以及美元相對于黃金大幅貶值的前景。他指出,貨幣大概不會再同金子聯系在一起了。你們怎么看?我看,35美元1盎司黃金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世界黃金產量每年約2200萬兩,價值35億美元。而世界國民生產總值按每年增長1%計算,就是300億美元。當然,貨幣還有周轉次數。根據我國的經驗,貨幣發行量與商品流通量大概是一比八。就是拿這樣的比例計算,目前黃金產量也是跟不上商品的增長,何況黃金還有它的工業用途。這在貨幣市場上是個很大的問題,值得注意。基于這種分析,陳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增持黃金儲備,使得中國的黃金儲備大大增加,維護了國家經濟利益。
此后,陳云繼續保持對國際市場和貿易的跟蹤調研。1973年6月7日,他請中國人民銀行幫助收集有關國際金融和貨幣方面的材料。9月23日,陳云致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信中說,估計九月二十四日的內羅畢國際貨幣會議難以定出新章程,即使今后貨幣波動相對減少,物資供求關系仍將緊張。現在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工業品、貨幣、價格幾種因素混在一起,需好好掌握。10月12日、16日,陳云在廣州聽取外貿部負責人關于廣交會情況的匯報。當談到這屆交易會外商搶貨現象比春季交易會減少時指出,今年上半年資本主義市場商品價格上漲原因有四個,即貨幣危機、商人投機、糧食歉收、經濟回升。其中,前兩個原因是主要的。自共同市場貨幣同美元一起浮動以來,資本主義貨幣相對穩定,商人投機活動減少,因此,下半年后兩個原因即供求關系上升到主要地位了。
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在穩步推進。構建一種新的、更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世界貨幣成為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陳云當年提出的“折實單位”作為世界貨幣的設想,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公平正義和促進國際貿易來說,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可供參考的方案。
(摘自《黨史博采》姜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