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中國政府的“技術間諜”,過去28個月里,富蘭克林·陶和家人被逼到了破產邊緣。2019年8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特工逮捕了這位堪薩斯大學的化學工程教授,原因是他“未及時透露與中國大學的聯系”。陶失去了工作,還面臨監禁20年的訴訟。
? 對他的起訴是美國司法部、FBI等機構2018年11月發起的“中國倡議”的一部分,旨在“清除滲透進美國的間諜,阻止各機構向中國轉移信息和技術”。“中國倡議”實施以來,FBI已展開數千起調查,不過,與“技術泄露”相關的訴訟寥寥無幾。
一
? “(這些工作)遇到了挫折。2021年7月,6項訴訟被撤銷;2021年9月,一名嫌疑人被無罪釋放……這些揭示了(FBI)執法、指控的錯誤和過度熱情。”美國彭博社寫道。
? 亞裔維權組織稱,“中國倡議”加劇了人們對亞裔美國人的偏見。2019年,美國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增加了71%,司法部長加蘭德承諾展開調查,但遲遲沒有下文。加州民主黨議員朱棣文直言,“中國倡議”成了美國“種族定性”的工具,“他們把它變成了恐嚇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手段。事情出了嚴重的問題”。
? 堪薩斯城的法庭里,瘦削、頭發花白的律師彼得·扎登伯格越來越沮喪。他在努力說服法官駁回對陶的指控,這比他預想的艱難得多。“他們在尋找間諜,尋找間諜獲取商業秘密的證據。”扎登伯格怒氣沖沖地說,沒人拿得出像樣的證據證實陶有罪,因為罪行根本不存在。
? “‘中國倡議’影響了美國人、美國永久居民、移民、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根據該倡議,所有華裔科學家和與中國有聯系的科學家都會被懷疑。”美國財經媒體CNBC援引人權組織“亞裔美國人正義促進會”的報告稱,該倡議助長了種族歧視與不公。
? 美國西頓霍爾大學法學教授瑪格麗特·劉易斯告訴彭博社,在“中國倡議”下提交的許多訴訟是商業競爭的結果,而非“政府主導的間諜調查”。“當你給某件事貼上‘中國倡議’的標簽,我們的大腦就會將雙方關聯起來……將注意力轉向那些和(中國)有關系的人。這種情況下,你怎么能不把(中國人)視為威脅的一部分?”
? 美國《技術評論》雜志發現,因“中國倡議”被起訴的148人中,近90%是華裔,種族色彩十分明顯。對此,美國司法部不予置評,總檢察長梅里克·加蘭的解釋值得玩味。他宣稱,“司法部官員從不基于種族身份進行調查或起訴”,同時強調,“中國代表著嚴重威脅”。
? CNBC稱,美國曾經鼓勵與中國進行學術合作,這極大地促進了兩國科學界的交流。2018年,美國政府突然“轉向”,卻沒有明確地將政策變化傳達給大學教授、科學家。
?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納米技術科學家胡安明(音)教授,因為沒有公布自己曾收取中國一所大學的演講費,被跟蹤、監視了18個月。胡安明稱,田納西大學要求員工“公布1萬美元以上收入的來源”,他在中國演講的收入為3000美元,因此并未上報,卻因此面臨“欺詐”指控。
? 2021年9月,聯邦法官宣布,對他的起訴不成立,但他因此失去的時間和聲譽無法彌補。
? 陶的妻子彭紅(音)是來自中國的放射科醫生,由于丈夫被辭退,她不得不做3份超聲波檢測工作養家。有時,工作需要她24小時連軸轉,累了只能在車里打個盹兒。
? “我們一直擔心這個家因為不公正的審判而破裂。”她告訴CNBC,他們的兩個孩子受到了精神創傷。丈夫的辯護費用將近100萬美元,她和丈夫抵押了房產,四處籌集了幾十萬美元,但離渡過難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
? 越來越多的團體、組織呼吁美國政府終止“以華裔為目標,給華裔家庭帶來情感和經濟雙重傷害”的“中國倡議”。
? 2020年1月,麻省理工學院一名教授被控“資助欺詐”。他的170名同事簽署公開信,譴責相關調查“存在嚴重缺陷和誤導”。2021年底,紐約大學研究生會發起請愿活動,支持醫學院的兩名亞裔終身教授。他們也是“中國倡議”的“目標”。
? 非營利組織“亞太裔美國人促進會”執行董事阮圖表示,“中國倡議”造成的恐懼可能導致美國學術界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的種族威脅下,一些科學家回到中國。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對83家研究機構的近2000名科學家的調查顯示,51%的華裔科學家(其中包括美國公民)對美國的學術監控感到恐懼和焦慮。
“與‘間諜’相關的起訴在美國社會引起恐慌……可能導致亞洲人不再來了。”阮圖說。
? CNBC稱,“中國倡議”不僅影響了在職教授和科學家,也影響了學生。許多學生害怕遭到懷疑,不敢選擇與科技相關的專業。
? 陶在美國生活了近20年。這家人的朋友和同事認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不公正”。“我們不希望再有家庭有類似遭遇了。”彭紅說。
(摘自《青年參考》賈曉靜/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