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蕓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管理委員會,江蘇 常州 213245)
2021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國辦發〔2021〕3號),肯定了中醫藥在醫療領域的貢獻,推動了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①。國外學者對于非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非遺保護及非遺旅游為主題等領域、非遺的內涵及演化和保護體系、非遺旅游開發的動力機制等方面②。國內學者熱點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評價、旅游開發模式、旅游保護與傳承、旅游文化空間、旅游真實性、旅游數字化等方面,對非遺中的傳統中醫藥項目研究還很少③。
中國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項目137項,而江蘇省僅有5項: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藝、致和堂膏滋藥制作技藝、季德勝蛇藥制作技藝、傳統揚州修腳術、丁氏痔科醫術④。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市級傳統醫藥項目共計146項⑤,挖掘潛力空間還很大。為深入了解醫學分類,作者走訪并電話采訪了醫院工作的專業人士。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法,樣本數據主要采集自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項目數據提取自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項目。
由圖1可見,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醫藥區域分布極不均衡。其中,第一梯隊:連云港(31項)、淮安(20項)、揚州(18項)、南京(14項)、無錫(14項)、蘇州(13項)、鹽城(10項),合計120項,占82.19%。第二梯隊:常州(8項)、南通(8項)、泰州(5項)、鎮江(3項)、徐州(1項)、宿遷(1項),每個市級傳統醫藥項目都是個位數,合計26項,僅占17.81%。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主要在于對傳統歷史傳承和對非遺申報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

圖1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區域分布
如圖2所示,將傳統醫藥分成以下七大科:骨科(18項)、外/傷科(13項)、眼耳鼻喉口腔科(12項)、內科(10項)、兒科(6項)、婦科(5項)、皮膚科(1項),專治癭瘤(淋巴結結核)、瘰疬(甲狀腺腫瘤)、腫瘤等歸納入內科。中醫術(9項)主要是指全科,可搭脈全面診療。疑難雜癥(7項)如疔、痔、痹、痣、瘡、瘍等,有的可算外科,有的可算內科,但傳統醫藥一般是專治,所以且歸為一類。關于治療方法,數量最多的是藥膏類(41項)、針灸術(18項)、推拿術(7項,含揚州的搓背)、火罐術(1項)。《黃帝內經》中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炙之”。可見傳統醫藥常用的治療手段就是中藥和針灸,所以藥膏類和針灸術通過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數量多、占比大。

圖2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分類表
現狀一:傳統醫藥輻射范圍擴大。傳統藥膏類因多種因素導致產量少,知名度低,針灸與推拿因為治療需要一個過程,影響的地域范圍有限,大多只是造福周邊群眾。隨著時代和技術發展,有些產品已經可以實現量產,如雷允上六神丸、十全大補膏、王氏保赤丸、季德勝蛇藥、黃氏玉容丸等,部分藥/膏的配方和制作工藝已經被列為國家保密產品、基本藥物和中藥保護品種,嚴禁公開,但可以批量生產。
現狀二:傳統醫藥傳承得到重視。以前的傳統醫藥大多祖輩相傳,有的甚至傳男不傳女、傳媳不傳女,所以傳播力度不夠,一般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作坊式門診,接待能力有限。但是目前情況已經發生變化。清朝有“南孟河,北山陽”之說,這是江蘇省兩個重要的醫派,蘇北淮安山陽派擅治溫病(傳染病),雖然歷史上有500多位名醫,但如今傳人已不多。
但蘇南常州孟河醫派,薪火相傳,共有1300余位傳承弟子,遍布國內10余個省市及美、德、法等8個國家和地區,僅常州地區就有300多位傳人。近年來,作為國家孟河醫派傳承工作室的建設單位,常州市中醫院啟動了孟河醫派名中醫培養工程和分層培養“四鷹計劃”。現已培養孟河醫派傳承人108名,其中名老中醫藥專家師帶徒指導老師國家級3名、省級4名;名中醫省級4名、市級7名;研究生導師10名。國家評定的3屆國醫大師現共有90位,其中中醫有83位,而孟河醫派就有10位⑤。
現狀三:大量醫著、孤本散失在民間,難以搜集和整理;較多秘方、驗方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沒有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民間傳統中醫藥大多單打獨斗,規模有限,無力擴張,一間屋子的住宅堂屋做診室的很多。目前通過家傳師授的醫學名傳人已不多,如何擴大傳統中醫藥影響、如何培養醫學傳人、如何提高中醫藥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范圍是當務之急。
積極挖掘當地的中醫藥文化,集中提供就診場所或非遺集中傳習所。在宣傳非遺文化、建設非遺館、展示非遺魅力時,將中醫藥項目考慮進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觸中醫藥文化,精準對接廣大人民群眾的就診中醫需求。構建專門的“互聯網+中醫藥藥/膏”消費平臺,也可在當地藥店、土特產店、門戶交通樞紐候車/機廳設置展柜,借地銷售。
加強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展示傳統中醫藥文化,促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推進非遺中的傳統醫藥項目記錄工程,多拍些如紀錄片《草本中國》這樣的優秀節目,加大實施傳統中醫藥傳承人群技能研培計劃。同時,加大生產力度。目前只有8項非遺傳統醫藥的南通都能夠批量化生產藥膏,項目多的市區如連云港、淮安、揚州、南京等地也可以考慮培育產業集群,增強市場競爭力,壯大傳統中醫藥的生命力。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JB/OL].2020,2,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09/content.
②江娟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旅游開發的耦合邏輯——以重慶市渝東南民族地區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1):48-56.
③李亞恒.基于CiteSpace的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熱點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9):109-116.
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EB/OL].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⑤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EB/OL].http://www.jsfyb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