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先銳,邵 璞
(湖北民族大學,湖北 恩施 445000)
2008年金融危機后影子銀行順勢而生。盡管影子銀行和傳統的商業銀行具備相似的服務,但其在金融監管之外,同時存在著不同于傳統商業銀行具備的正規資質問題。影子銀行是一系列金融工具、機構、市場服務的總稱。具有類似于中介的性質,同時在金融服務上又體現了其創新的性質。李建軍[1]將表外業務、回購業務貨幣市場基金業務以及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對沖基金、信托公司業務、小貸公司業務以及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直接放貸業務等都統稱為影子銀行業務。影子銀行能夠為個人、中小微企業和其他事業體提供金融融資服務,但是區別于傳統銀行,其資金來源的途徑廣泛,不僅僅來源于存款,還有大額資金的企業、個人和通過其他方式籌集資金的各種機構。
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相比,功能相同或相似,發揮著中介職能的融資行為方式,同樣為經濟運行提供效益。周莉萍[2]認為傳統商行的職能可能被影子銀行取代,她認為國內影子銀行可以分為三類:利用短期借貸融資的信托機構、提供貸款卻又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以外的非銀行貸款機構、可支付結算的支付類機構。資金的放貸方有大量的閑散資金,他們想通過承擔毀約或者壞賬的高風險來獲取高額的報酬和風險溢價。普通商業銀行對于貸款設置了很多限制,再加上信息的不對稱,這對于正處于發展期的中小企業來說想要獲得其貸款是非常困難的。影子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這些不能夠通過商業銀行獲得貸款融資的處于發展期的高風險的企業。
中國影子銀行多年的發展,支持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時代變化對其改變作出了適量反饋。中國影子銀行的出現彌補了我國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同時滿足了經濟體制的運行。資本市場中劃分為場外和場內市場,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途徑就是場外市場。我國大大小小的企業需求多樣而不統一,像中小微企業與上市企業之間差別就很大,現有傳統融資渠道難以滿足所有需求。影子銀行靈活便捷,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方便,增加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講,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實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地方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國影子銀行的融資促進,對城鄉地區經濟融合,差距縮小,以點到面的帶動就業和鄉村振興都有不小貢獻。
但是影子銀行也同樣存在著操作不透明、項目廣泛而復雜、標準多樣、不利于統計數據的問題;而且部分金融機構所定利率過高,有損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致使破產風險增加。不僅僅是資金所有者承擔著高風險的還款壓力,銀行也擔負著信用壓力。在國家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情況下,影子銀行總能抓住機會,逆勢而上,向社會投放需要的大額資金和個人高利率貸款,這種行為或多或少會對國家的宏觀調控產生影響。由于影子銀行的根本目的是提供資金,是為彌補資金需求者的資金缺口而存在的,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但是由于部分不受監控以及利率的不完全可控,由此帶來的巨額的利息回報極大地擠占掉這些企業的資金,加大了個人和企業負擔,壓制其創造活力和生存空間。
國內專家學者對影子銀行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進行了不同的劃分。在此簡要以內部影子銀行和外部影子銀行的劃分標準進行闡述。內部的影子銀行包括:銀行信用社的合作、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同業代付、資產證券化以及銀行其他的理財產品;外部影子銀行包括:金融類的公司、信托公司、企業集團附屬公司、基金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私募股權投資、民間借貸等。
在此,將影子銀行按照信用中介產品劃分為“核心”影子銀行(包括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和廣義范圍影子銀行(涵蓋表1所有內容)。通過表1發現,資管業務、銀行表外和委托信托貸款是廣義影子銀行的主要涵蓋內容,2016—2021年上半年,資管業務和信托貸款引領著影子銀行資產的下降,這延續了過去幾年的下降趨勢,整體影子銀行資產在2021年上半年緊縮了人民幣1萬億元之多。原因分析發現,證券公司和私募基金在資管新規3年過渡期即將結束之前加快縮減其通道類產品規模;房地產業的信托貸款和通道業務監管嚴格。

表1 近年影子銀行組成成分 單位:萬億元

表2 影子銀行資產規模
影子銀行規模從2013—2017年呈現增長趨勢,從2017—2021年上半年呈現下降趨勢(見表2、圖1);而影子銀行占GDP的比例變化趨勢也基本與影子銀行規模變化趨同,頂峰“拐點”有一年提前。根據資料,2016年信貸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速,“核心”影子銀行活動的增速遠低于名義GDP增長率,但未包括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其他影子銀行構成增長更為迅速。這樣高杠桿率的經濟現象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產生著影響。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因政府監管政策及新的替代融資渠道,中國“核心”影子銀行增速就有所放緩。從2015—2021年上半年,政府監管持續有效且愈變嚴,在2021年年底資管新規全面實施之前,上半年影子銀行資產規模急劇收縮,在經濟反彈的共同作用下,以及下半年政府可能會引導信貸增速提高,從而支持經濟增長。在此情況下,隨著兩者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2021年內經濟體系杠桿率將會逐步趨穩。

圖1 影子銀行規模變化
2021年上半年,影子銀行資產減少人民幣1.34萬億元,由2020年的59.2萬億元降至57.8萬億元。除了與疫情后的經濟反彈作用相關外,影子銀行資產規模的縮減大幅降低了影子銀行資產在名義GDP中的占比,使之從2020年底的58.3%降至52.9%,是8年半來的低點(見圖2)。同期影子銀行資產占GDP的比例降低5.4%,從58.3%降至52.9%。該比例下降與政府監管機構持續關注降低影子銀行風險的舉措密切相關。由于資管新規的3年過渡期即將結束,預計2021年及以后上述比例將會繼續下降。
除此之外,我國影子銀行還呈現出其他新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電子支付交易量進一步增長:2021年上半年,非銀行平臺處理的電子支付交易金額達到174萬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同期增長32.5%。2021年7月份,人民銀行發表了《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根據該白皮書,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開立個人錢包2 000萬余個、對公錢包350萬余個,累計交易筆數7 075萬余筆,金額約人民幣345億元。
2)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降低了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相關措施包括對小貸公司資本充足率和資金來源的要求,以及對其信用評分和放款實施更嚴格的檢查。因此,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小貸公司數量較2020年底減少6.1%至6 686家。同期小貸公司貸款余額從人民幣8 890億元降至人民幣8 870億元。

圖2 影子銀行占GDP的比例
2020年7月銀保監會宣布資產管理新規的實施時間從2020年底推遲至2021年底。此項新規于2018年4月宣布,有助于消除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對投資者的明確和隱性擔保,但推遲實施將會減緩這一過程。2021年1月人民銀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該條例要求設立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經過人行批準,且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億元。新規發布有助于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減少支付領域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保障消費者資金安全。2021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新規將強化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的風險管理,嚴控跨地域經營,并通過設定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的出資比例要求來加強貸款風險管理。2021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清理規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業務的通知,該通知規定信托公司不得新增境內一級非金融子公司,已設立的境內一級非金融子公司不得新增對境內外企業的投資。2021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該辦法要求理財公司建立健全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制度與治理結構。
在政府監管下,對影子銀行產生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①影子銀行風險控制得到進一步穩固。②房地產業的融資渠道面臨嚴格的監管審查。③結構性存款和短期理財產品等其他融資方式的審查嚴格。④監管愈發嚴格限制影子銀行資產的擴充。
在國家政策引領下的影子銀行是個人、中小微企業與傳統銀行之間聯系的潤滑油。與信貸相關的資金流通實現了資金的快速流轉,資金流通的增益效果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正向作用。市場的時刻變化和經濟形式的變動無法完全掌握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換言之,盲目貸款和高金融負債率的存在會讓整個市場處于高風險狀態。融資公司的影子業務設計的范圍很廣,但部分流程和操作并不規范,它們有很多渠道來獲得資金,但是實體經濟在這種不規范的融資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財務危機,也不利于長期經營發展。所以政府在對于影子銀行的規模發展以及行業規范方面應持續進行措施監管,且愈發嚴格。在金融體系中,要想保持其穩定性,更加應該關注其最薄弱的環節。
影子銀行類似復制著傳統銀行的金融功能,影子銀行具有沒有條框限制的優點和便捷性,帶給了傳統銀行資金吸納相當的壓力。現行政府監管舉措正加大監管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規范著影子銀行的運作,為市場有效運作提供著堅強的支持。在經濟穩步恢復的后疫情時期,我國影子銀行運作進入相對穩定且稍顯緊縮的狀態。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不僅限于傳統的金融機構,影子銀行的出現也完善了我國的金融結構,對于我國經濟的增長也有一定的幫助。在實現我國GDP穩定上漲的目標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規范而有序的發展是關鍵,希望政府在對于影子銀行的監管上把握力度,但是仍保持其便捷高效的運作特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