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區客
人口普查是全面掌握人口狀況的重要手段,不過人口普查對計算機行業發展的重要性似乎鮮為人知。
美國科學史專家大衛·羅伯茨在其專著《數字共和國:歷史上美國人數學的意外故事》中講述了這段歷史故事,其中包括1896年12月3日第一家自動化數據處理公司——制表機公司的成立。
若只為統計人口數量,人口普查工作相當簡單——各地上報總人口數即可。但美國的人口普查絕非簡版。
我們可以將故事追溯至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中的“五分之三妥協”:美國南方與北方達成協議,將奴隸的實際人口數乘以五分之三,以作為稅收分配與美國眾議院成員分配的代表性用途。
1790年的美國第一次人口普查也根據年齡和性別進行了區分。在隨后的幾十年里,職業狀況、婚姻狀況、教育狀況、出生地等個人信息都成為普查時要填寫的內容。
隨著國家發展,每次人口普查都需要投入比上一次更多的精力,不僅要收集數據,還要將其匯編成可用的形式。
美國188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處理工作,直到1888年方才完成。當時,它已經成為一種無聊到讓人麻木且容易出錯的文書工作。
鑒于人口還將繼續快速增長,那些有著足夠想象力的專業人士預見到,若不改變程序,美國1890年人口普查數據的處理任務將十分可怕。
約·比林斯是一名被指派協助人口普查辦公室編制健康統計數據的醫生,曾近距離觀察任務組處理1880年的原始數據時所做的海量制表工作。他向另一位協助人口普查的機械工程師赫爾曼·霍勒瑞斯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1884年9月23日,美國專利局記錄了24歲的霍勒瑞斯提交的一份題為“編制統計數據的藝術”的意見書。
在此之后,霍勒瑞斯不斷改進設計構思,并于1889年敲定最終方案,用于簡化189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處理。
霍勒瑞斯的杰作是穿孔制表機,主要由穿孔卡和讀卡器組成。
穿孔卡用薄紙板制成,使用者可用手或機器對其打孔。卡片被輸入一個連接著計數裝置的讀卡器中,讀卡器用針刺探卡片,只在有孔處,針才會穿過卡片以發生電連接,進而令對應的計數器前進一個刻度以實現計數。
舉例說明,如果一張“白人男性農民”的卡片通過讀卡器,那么“白人” “男性”“農民”這3個類別里的計數器都會前進一個刻度。
霍勒瑞斯出品的穿孔制表機效率驚人,以至于美國國會撥款所依據的各州人口數據在1890年11月下旬之前就得到了認證。
在人口普查領域大獲成功后,霍勒瑞斯開始銷售自己的作品。

1902年,工作人員正使用霍勒瑞斯設計的電動制表機
文章開頭提到的制表機公司便是霍勒瑞斯創立的,在他退休后,托馬斯·沃森成為掌舵人并于1924年將公司改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也就是IBM。
此后,IBM不斷完善卡片技術,發明了一種80列穿孔卡片,能更高效地完成巨量數據的記錄和制表。
到20世紀30年代,許多企業都使用穿孔卡技術記錄并保存程序,例如工資單和庫存。一些需要應對大量數據的科學家,尤其是天文學家,也發現這些卡片很好用,于是IBM的80列穿孔卡成為行業標準。
IBM并未滿足,又開發出了在此后數十年間被廣泛使用的鍵控打孔機。
于是,“打卡”作業成為二戰后蓬勃發展的計算機行業里的一個分支,而IBM一度成為世界第三大公司。卡片處理為速度更快、空間效率更高的純電子計算機提供了框架。
人們可能不清楚,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計算機跟房間一般大,其數據和指令的主要加載方式是在鍵控打孔機上創建一副卡片,然后將它們輸入讀卡器。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一直是許多計算機的默認程序。
正如計算機先驅格蕾絲·霍珀對早期職業生涯的回憶:“在那些日子里,每個人都在使用穿孔卡,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會永遠使用穿孔卡。”

一張藍色IBM穿孔卡
霍珀團隊創建了第一臺可商用的通用計算機,同時也是穿孔讀卡式的龐然大物——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
1951年,第一臺UNIVAC交付給了美國人口普查局。

被打了孔的穿孔卡

1950年美國人口普查時,工作人員正使用穿孔制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