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啟烈,江 鳳,唐金勇
(1.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桂林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規定了高校體育課程目標要“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進行定位”[1]。立德樹人是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彰顯德育價值是學校體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就體育運動來說,田徑運動是最具基礎性的體育運動,在民間的體育活動和各級重要賽事中廣泛存在,被稱為“運動之母”。田徑是一種競技形式和強身健體融為一體的方式,是挑戰人體的速度和耐力極限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蘊含較強耐力、意志力和社會責任感等體育精神。因此,田徑課是體育教學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研究TPSR教學模式與高校田徑課程教學的相關性,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基于個人與社會責任教學理念構建田徑課堂教學的責任模式,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格品質和親社會行為。
個人與社會責任教學模式(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是一種通過身體活動促進青少年個人與社會責任正面發展的體育課程模式。[2]這一模式最初的目的是讓處于危險中的青少年獲得成功,促進他們在體育和生活方面個人能力和社會能力的發展。TPSR責任模式主張將兩種價值觀與個人發展聯系起來,即將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權利、傾聽他人兩種價值觀與個人努力、自我管理等個人發展聯系起來,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學生的生活行為和價值觀。
TPSR責任模式的核心是,為成為社會環境中的高效個人,學生必須學會如何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并具備對自己的生活行使控制權的能力。TPSR責任模式可分為五個責任級別:第一級,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第二級,努力;第三級,自主;第四級,幫助和關心他人;第五級,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其他環境。[2]五個責任級別定義了個人和社會責任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通過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將具體、簡單的目標呈現給學生。為實現TPSR每個級別的設定目標,教師和學生還需要采取一系列具體的策略和方法。
一是心理環境。TPSR責任模式需要教師創建良好的心理環境,營造課堂教學良好的心理氣氛,通過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藝術、威信和班集體凝聚力等要素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良好心理環境的創建要素如下: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睦的生生關系,關注和掌握學生即時的心理狀態和動態。
二是物質環境。良好的體育場所和設施是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外部誘因,是體育寓德于教、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來源。因此,TPSR責任模式需要教師準備好體育教學的相關器材,布置好體育教學的活動場所,發揮好體育名人肖像和格言等的教育功能。
三是制度環境。課堂常規要求本身是社會道德行為的規范,TPSR責任模式實施的制度環境首先是對常規要求的執行和落實,如學生的體育課著裝、紀律意識、請假等。其次,TPSR責任模式要求教師強調安全防范教育,避免教學傷害事故發生。最后,TPSR責任模式要求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布置和維護場地、收退器材等,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公物的意識和責任感。
四是教師因素。由上述的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可知,教師是影響TPSR責任模式運行效果的關鍵因素。在既定的教學內容中加入個人與社會責任內容,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藝術和教學經驗。因此,TPSR責任模式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個人因素有具體的要求。具體如下:樹立正確的教改指導思想,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在規定的教學時數內完成教改工作任務,不斷努力積累教學經驗,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
近些年,青少年破壞性行為的發生率較高,且這些破壞性行為與青少年尊重的減少、暴力行為的增多有關。對此,不少教育機構和從事兒童和青少年工作的專業人員建議,設計一個能提高學生技能并預防破壞性行為的教育方案。多方研究發現,學校是該教育方案的理想實施場所,體育課程是培養學生個人和社會能力的主要平臺,體育運動情境能提供個體互動、團體合作、品格塑造的契機。從這個意義說,作為從德育視角培養學生責任層級的教育實踐模式,TPSR責任模式能從以人為本、健全人的品格與建立積極的互助關系、個人全面發展、實踐四個方面落實該教育方案。[3]此外,通過體育課程教學滲透德育的形式,TPSR責任模式蘊含的核心價值理念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而且可以為我國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開辟新的視角,為學校德育由傳統灌輸方式轉變為體驗式德育方式提供理論借鑒。
TPSR責任模式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中小學得到運用,且其層級內容完全可以融入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并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形成良好的情感行為。相比國外對TPSR責任模式的研究,國內關于TPSR責任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多集中在體育課堂教學方面。例如,李凌姝等人將“立德樹人”思想與TPSR責任模式結合起來,分析該模式在體育教學中推廣的重要性,并從體育教學階段性培養、日常課程安排和教師培養三個方面提出體育教學中運用該模式的方法,旨在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弊端,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4]相振偉梳理了TPSR模式的歷史脈絡,闡述了其主要內涵和核心價值,并從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結構過程、教學策略三個方面探討了TPSR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討論了TPSR體育教學模式實現體育課程德育功能的可能性。[3]薛凌研究發現,TPSR課程模式的實施架構為關鍵時間、認知對話、身體活動、小組會議、自省時間,實施策略為認知策略、直接教導、個別決定、組別決定。[5]曾海等人對當代體育課程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TPSR)進行了驗證和分析,表明該模式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負責任行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親社會行為發生,對中國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6]
田徑課程教學內容與TPSR層級內容整合教學(以下簡稱“雙內容整合教學”)的模式設計,應立足于田徑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具體如下:第一,以最基本的田徑技能教學為重點,不可為責任感教育而教育;第二,以責任感教育為著力點,寓責任感教育于田徑技能教學;第三,以可操作性為原則,分項目、分階段、分層次落實從基礎責任層級到高級責任層級的規劃;第四,秉承以人為本的“學習者中心”教學理念,促進學習與知識的創新;第五,重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使學生習得良好的個人與社會責任行為,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和責任感教育效果。總之,“雙內容整合教學”的模式設計不可生搬硬套,不可本末倒置,應切實在發展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正面的個人與社會責任行為。“雙內容整合教學”模式的運行程序如圖1所示。
按照設定的“雙內容整合教學”模式,體育教師可用3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檢驗其科學性和實效性,檢測學生對田徑課程項目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個人與社會責任行為的發展狀況。對實踐中出現的偏差,教師應及時采取調整措施,通過數據收集、項目評價和經驗總結等具體舉措,不斷檢驗和完善“雙內容整合教學”的操作程序,形成一套成熟的包含基本理念、理論依據、操作流程、評價體系等因素的“雙內容整合教學”的模式。

圖1 田徑課程教學內容與TPSR層級內容整合教學模式
第一,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品質。通過各種田徑比賽和游戲,學生對起跑前故意干擾參賽選手、故意跑到對手跑道、故意串道、故意搶跑等行為有了清晰的認識,養成了尊重比賽、尊重對手、尊重他人的品質。第二,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努力拼搏的品質。通過在雨天或場地設施簡陋的條件下練習,或克服困難完成疲勞練習等行為訓練任務,學生鍛煉了努力拼搏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第三,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品質。通過短期發展目標的設定和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得到充分培養。第四,培養學生相互關懷、團結協作的品質。通過田徑活動中的互幫互助、對同伴的評價和指正,學生在角色轉換中培養了相互關懷、團結協作的品質。
通過體育活動,TPSR責任模式能將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權利、傾聽他人兩種價值觀與個人努力、自我管理等個人發展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生活行為和價值觀。為此,體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對TPSR責任模式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