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波,李 歡,許 皞
(1.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保定,0711001;2.河北農業大學國土資源學院,河北保定,0711001)
農林院校是培養農業人才的搖籃,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要充分發揮農林院校的優勢,向鄉村輸送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振興服務。[1-2]
在全國高校回歸教學,注重教學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探索實踐教學模式的潮流下,農業院校如何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和社會服務工作,將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社會服務結合起來,以實現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吃苦精神與社會服務意識、拓寬學生知識面、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多重目標,是當前農林院校需要研究的課題。
當前,農林院校實踐教學模式大致分為三種。一是科學制訂具有農林特色的培養方案。[3]例如,江西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構建突出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特色的課程體系[3];福建農林大學建議將“三產”融合的理念融入涉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4]二是農林院校與政府加強合作。學校有組織地參與政府大規模項目,實現校政合作。[5]三是與企業展開合作。企業提供實踐平臺,農林院校主要為企業提供勞動力和技術上的指導。[6]
以鄉村振興為背景,結合地方鄉村振興項目,開展跨學科耕讀教學,是實踐教學的一種有益探索。該模式可以同時完成高校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四大任務,并且能夠在跨學科耕讀過程中,切實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學識,符合國家人才培養的方向與要求,可以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實踐探索,由跨學科和耕讀兩部分組成。
學術界把跨學科稱之為交叉學科。[7]跨學科是一種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對不同領域知識的學習,強化知識結構,提高對知識的整體認知。[8]同時,跨學科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劉仲林認為,面對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跨學科協作需要多學科的人才共同做出科學決策。[9]陳向東認為跨學科是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解決來源于不同領域知識的復雜問題。[10]
“耕讀”的字面意義是農作與讀書。[11]“耕”是指從事農業勞動,通過“耕”養家糊口,以立性命;[12]“讀”即讀書,可以助人修身養性,以立高德。古人將耕讀當作人生快樂之事,耕讀不僅可以創新思維[13],也是人們陶冶情操、復歸自然的一種手段。[14]
耕讀傳統對接了“教育為本”理念。[11]楊玲麗認為耕讀教育倡導的是一種與自然親近、與文化交融、與實踐融合并啟悟生命成長的學習樣態。[15]人們通過“耕”來滿足物質需求,通過“讀”滿足精神提升。在耕讀的過程中,勞動與求知相結合,人們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進而汲取新的知識,并在新的實踐中加以檢驗和運用,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16]梁媛認為,“耕讀”與教育相融合,需要遵守兩大原則:一是以傳承傳統文化為主旨,基于“農耕立國”這一穩定的社會根基,把握和體現素質教育的精髓;二是以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基,吸納“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實踐成果。[17]
借鑒前人對跨學科和耕讀內涵的理解,本文認為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指的是以項目管理為支撐,將不同教育背景與研究背景的人員結成項目小組,以田野調查的形式共同完成目標任務的教學。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分為項目管理、項目小組、工作總結三部分(圖1)。項目管理指的是在一個確定的時間范圍內,為了完成一個既定的目標,通過特殊形式的臨時性組織運行機制,通過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資源的一種系統管理方法。[18]項目小組是在確定時間內為完成既定目標,依據多學科互動、多專業交叉的原則,不同教育背景與研究背景的人員組成的工作組織。項目小組以田野調查的形式展開工作。項目負責人就項目小組提出的相關問題和反饋的相關信息,進行總結并反饋給各個小組,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圖1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
由于跨學科項目的開展或實施需要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而綜合類院校涵蓋的學科較為豐富,因此其實施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更加具有優勢,而專業類院校的專業優勢多集中在某一類學科上,在實施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上不占優勢。此外,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適合專業和學科界限有重合的交叉學科。開設“邊緣學科”的高校主要為一些重點高校,如天津大學開設了“分子生藥學”,清華大學開設了“環境法學”,吉林大學開設了“經濟語言學”等。而缺少交叉學科的普通院校在實施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時處于劣勢。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以項目管理為基礎,以田野調查的形式展開實踐教學。首先,項目管理需要多專業、多學科的成員來共同完成;其次,項目管理的實施需要學校提供實踐基地,也需要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員提供幫助;最后,項目管理的開展還需要強大的后勤保障力量的支持。
項目管理需要小組成員合作,不僅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對涉及的項目管理有一定的了解,還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較強的合作意識,如能夠獨自帶隊完成調研。此外,由于高校很少涉及跨學科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對跨學科學習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挑選具有跨學科視野和跨學科能力的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項目負責人需要具備開放、包容的思維。團隊領導者在個體成員行為的協調和整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保障團隊系統協調高效運行的重要因素。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能否成功實施,與項目負責人是否具備開放、包容的思維有關。項目負責人的開放性思維是指其對項目管理內容的構想。包容性思維是指其在團隊規模大、人員數量多的情況下,對出現的問題有包容的心態。項目負責人只有具備開放、包容的思維,才能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團隊高效完成任務。
阜平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作為老區、山區、貧困地區的阜平具有優秀的紅色歷史和文化。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到阜平考察,2020年2月29日,阜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式脫貧“摘帽”。[19]
河北農業大學承接了阜平縣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的項目,學校發揮多學科優勢,集合8個學院的師生成立了河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團隊。團隊以學科互動、專業交叉為原則,扎根田野,開展地毯式調研。工作期間,團隊定期定點開展小組討論會,師生共同參與,高效率完成工作。
2020年,阜平開始探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聘請河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團隊為其打造鄉村振興計劃。河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團隊在阜平縣建立了鄉村振興研究基地,集合國土資源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8個學院的師生,共同到阜平縣鄉村進行實地調研,進行阜平縣鄉村振興規劃研究。
河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團隊以項目管理的方式推進整個研究工作。
首先,團隊召集各專業師生,共同研討和制訂研究方案,根據研究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在小規模試調查后,團隊對問卷進行完善,在最終確定調查范圍后,選定目標村落——天生橋鎮北栗園鋪、平陽鎮白家峪村、龍泉關鎮黑崖溝村,對當地村民就農村人口、農民職業分化潛力及土地經營權共享意愿情況進行了地毯式的調研。
依據多專業交叉的原則,團隊將調研人員分為11個小組,每個小組2—3人,由教師帶隊,以農業管理研究生為主體,高、低年級學生組合,形成項目小組。小組成員挨家挨戶進入農戶家中,先向農戶說明調研目的,在征得農戶的同意后,對農戶進行訪談并填寫相關問卷。
調研過程中實行項目負責制和團隊討論方案。團隊以小組為單位反饋問題和詳細制訂工作計劃,在及時完成當日工作后,對工作情況進行復盤并進行第二天的工作部署。課題組每天開小組討論會,討論會一方面匯報工作的進展,另一方面分享當天入戶調查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討論會的方式既有利于經驗交流,又可避免其他小組在出現類似的情況時走彎路。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團隊會進行階段性總結。每調研完一個村莊,團隊召開階段性總結會,總結本村調研情況,交流調研經驗,進行結論分析。同時,團隊會核查紙質版問卷,整理電子版數據。外業調查結束后,團隊要求學生及時整理和處理數據,就外業調查出現的問題和問卷錄入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解決。
項目完成后團隊及時進行總結與考核。在外業調查結束,內業數據處理完成后,團隊要求每個學生寫一篇工作總結,內容包括調研工作的開展、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案。最后,各個板塊項目的負責人利用搜集到的數據和資料,組織人員完成項目研究報告。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將教學搬到鄉間和田野,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將知識轉換為實踐,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還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科交叉融合的氛圍中,學生不僅拓寬了視野、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還實現了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在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交流探討中,學生會發現自己存在的知識盲點及不足,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同時,學生也會認識到單學科學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學科交叉學習才能滿足時代需求。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扎根于農村、投身于農業、服務于農民。[20]以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展開工作,學生能切實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在合作交流中完成項目任務,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對他們進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通過此次教學,學生受到了村民熱心款待,感受到了鄉村民風淳樸,看到了鄉村產業幫扶新模式,提高了學農、知農、愛農的深厚情懷。
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為學生展開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和學生為了共同的目標,相互配合完成項目或計劃,在這種氛圍和環境中,學生逐步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由于學科文化理念存在差異[21],不同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合作時,思想交流和語言溝通難免會存在分歧,但為了實現共同目標,高效完成任務,學生學會了用平和的心態處理問題,真誠地和同伴溝通交流,積極融入集體,實現合作共贏。耕讀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無論今后是繼續深造學習,還是進入社會工作,都能表現出較強的合作意識和適應能力。
在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中,學生每日每周定期開展小組討論會,匯報工作進展并進行階段性總結。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往往和個人知識的積累相關,而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定期撰寫工作總結和相關研究報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能夠積累大量專業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跨學科耕讀教學模式下開展教學,教師會接觸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因此,向學生解答問題時,教師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多角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向國土專業的學生解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流動等相關名詞時,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正確講解專業名詞,使學生明白。除了講授本專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教師也要學習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高效完成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