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倩,李海鳳
摘? 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進一步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三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教育,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武裝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頭腦,對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從歷史、理論、實踐三個維度,闡述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歷史啟示、現實意義、實踐策略,著力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新方法、新思路,為實現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奮斗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新時代;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三化”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9-0009-04
一、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歷史啟示
新時代,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應承前啟后,分析總結黨在不同時期有關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歷程及寶貴經驗,并從中獲得深刻歷史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寶貴經驗
1. 革命戰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三化”
革命戰爭年代,在經歷了一系列認識錯誤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不是照抄照搬教條和理論。在革命戰爭時期,先是堅決抵制陳獨秀為代表的部分領導干部犯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然后又克服了以王明、博古為代表的部分領導干部犯的“左”傾錯誤,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第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在革命戰爭時期,關于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經典論述,至今仍然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仔細品味。如“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等等[1]。
2.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馬克思主義“三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我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經濟文化極其落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面臨著“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課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提出“實踐是發展的,理論也應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也要隨著新中國的具體實際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推進不斷向前發展。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率先提出“以蘇為戒”和實現“第二次結合”的歷史任務,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為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全面建立,為大規模經濟建設有效開展,為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基本滿足奠定了重要基礎。
3. 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三化”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同志對過去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過程中黨內存在的一些過激的錯誤認識和做法及時進行撥亂反正,總結經驗教訓。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出要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還有第三代領導集體和第四代領導集體形成的“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正確理論成果,成功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三化”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在這個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名言,如“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不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學技術、不發展生產,這種人是連半點馬克思主義氣味也沒有的”“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2]等。這給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帶來了深刻啟示。
4. 黨的十八大后的馬克思主義“三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迫切需要,黨中央進一步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統攬“四個偉大”的實踐中,系統地回答了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我們應該“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也將馬克思主義“三化”再次推向新的思想境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認識并牢牢把握新時代社會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以及有關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面的豐富內涵和基本方略,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三化”。
(二)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成功經驗所帶來的歷史啟示
首先,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態度。任何實踐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過程中,高校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決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時期特定問題馬克思主義所持有的特定觀點。縱觀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100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只有實事求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與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才能最終克服前進過程中的一切困難,完成既定戰略目標,什么時候我們脫離實際,教條式對待馬克思主義,我們就會徘徊不前。只有堅持用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出發,才能不斷創造出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
其次,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理論如果脫離了實踐就無法檢驗理論的科學性,理論也會毫無意義。現在我們已經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如何在新階段做出科學決策,制定正確的方針、路線,需要從我國發展的實際出發,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并且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向前發展。
二、新時代高校開展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3]。“三個前所未有”的科學論斷,是對我國的歷史方位、所處的環境、面臨的挑戰等一系列問題的科學回答。高校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前沿陣地,需緊跟時代發展要求,認清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的價值,以采取相應措施全面實施。
(一)新時代需要用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解決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認為,社會實踐是人類認識的來源,認識過程是前進性、曲折性、反復性和無限性的統一,說明我們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因為社會實踐是沒有盡頭的。高校在不斷的教育實踐當中,總會不斷出現新問題和新挑戰,比如在傳統教學中如何把握面對面傳授理論,在21世紀如何把控網絡教學主陣地的問題和挑戰。當然,在新時代必然有新征程、新起點所帶來的全新挑戰,必然需要新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去解決新時代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去戰勝前進過程中的困難和障礙。因為具體的社會實踐不同和具體的歷史環境不同,我們不能生硬地嫁接在其他的實踐和歷史環境中誕生的理論。
(二)新時代需要用正確理論引領人們積極去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步
新時代的到來,需要用新思想理論去引領人們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4]高校要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新時代社會實際,與時代發展共呼吸、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扎實有效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一方面,從學理上正本清源,還原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推進理論創新;另一方面,幫助當代大學生準確把握中國現處的歷史方位、正在深刻發生的歷史變化,準確把握未來國家發展的新目標、新使命,從而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三)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能夠重建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交流不斷加深,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產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后,中國社會變化巨大。社會發生的這種巨大改變必然會引起人們生活、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比如,有的人一時無法適應社會變革和新的社會生活環境,在精神上感到迷茫;有的人對西方不良思想價值觀念警惕不夠,在精神上產生恍惚;還有的人短期難以適應多元價值觀,出現嚴重的認知偏差。尤其是青年大學生還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時期,高校加強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們精神世界的種種問題[5-9]。
(四)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能使新時代大學生忠于黨的事業
進入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歷史任務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需要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奮斗、攻堅克難。高校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過程中,不斷讓馬克思主義迸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新鮮活力,才能夠幫助中國共產黨進一步贏得黨心民心,從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
新時代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在時代發展中把握大勢,堅定理想信念,忠于黨的事業,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生活中,都將自己的理想融入國家的前途命運中。不難想象,如果中國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如果馬克思主義“三化”出現重大失誤,那將是最大的顛覆性錯誤[6]。
三、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的推進策略
新時代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應該促進“馬”“中”“新”“生”四位一體,強調“以馬為導”“以中為體”“以新為義”“以生為本”,確保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武裝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頭腦,為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提供精神動力和理論保障[7-10]。
第一,注重“以馬為導”。新時代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也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繼承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新時代國家、社會、地區發展實際,根據大學生成長環境、期待目標,不斷開拓新思路、新制度、新方法,辦出自身特色。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所在地區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守正與改革相統一、繼承與創新相統一[11]。
第二,堅持“以中為體”。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應該敏銳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緊跟中國未來發展脈搏,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與“中國夢”的奮斗目標相一致。高校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結合如何走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社會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預判,對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科學預測和理性判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前瞻性、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因此,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不僅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領時代、奔向未來目標,而且要立足于我國發展的具體實際[12-14]。
第三,夯實“以新為義”。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要堅持與時俱進,牢牢把握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特點。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從新時代客觀實際出發,把準不斷變化的時代特點,是我們解決前進途中各種新矛盾、新問題的鑰匙。新時代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就必須堅持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馬克思主義,堅持與時代緊密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馬克思主義[15]。
第四,貫徹“以生為本”。新時代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必須始終緊緊圍繞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這一中心目標,確保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保障。也就是說,要讓馬克思主義的“種子”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并最終碩果累累。當然,種子的成長過程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然要經受風雨的洗禮,這就需要種子自身足夠強壯。如果說一名大學生就是一粒種子,那么讓每一名大學生都變得“強壯”的方法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頭腦、凝心聚魂,樹牢“四個意識”,樹立正確的“三觀”,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自覺和理論自覺。
總之,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大學階段不僅是大學生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高校應從新時代中國社會實際出發,不斷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
新時代高校要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并且在推進過程中注意“三化”之間各有區別側重又相互聯系的關系。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根本前提,任何時候,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都必須直面中國社會發展客觀實際;其次,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是主題中心,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必須緊緊圍繞時代主要特征這個中心,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和方式方法;最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根本目標,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效用。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EB/OL]. (2017-10-28). http://cpc.people.com.cn/n 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2.
[5] 韓慶祥,陳遠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
[6] 張曉紅,李喜武. 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 高教學刊,2021,7(16):96-99.
[7] 劉俊. 高校思政課教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三化”研究[J]. 中國包裝,2014(10):68-70.
[8] 李洪辰. 馬克思主義“三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實路徑研究[J]. 繼續教育研究,2021(10):80-83.
[9] 孫渝莉,賴炳根,蒲清平. 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現狀及對策探析——對重慶市普通高校的實證調查[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141-146.
[10] 張蘭玲. 高校思政課“三字教學”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04):27-28.
[11] 劉大維,薛忠義.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意蘊探析[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202-203.
[12] 王偉光. 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科學內涵[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01):18-19.
[13] 謝旭輝. 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79-80.
[14] 吳虹,趙丹. 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踐解讀[J].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03):267-271.
[15] 張遠位,王娜. 民辦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實踐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3(31):229-230.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