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嫣然
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目標。202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今年即將迎來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一周年的關鍵節點,也是檢驗示范區建設工作成效的關鍵節點。
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陷阱
去年以來,“共同富裕”成為熱詞。有人認為這下可以“躺平”“等靠要”了,也有人認為政府要搞“福利主義”了。對此,國家發改委就業司司長哈增友表示,注意到社會上確實存在這些模糊認識。一方面,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斗;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堅持的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地推進共同富裕。要從國情實際出發,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所謂“量力而行”,就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水平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我們一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能好高騖遠、吊高胃口,作兌現不了的承諾。即使將來發展更好、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
哈增友強調,對于各地黨委政府來講,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是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重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特別是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同時要切實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這里面很重要的是為全體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同時要靠制度搭建公平公正的干事創業平臺,使每個人都有通過不懈奮斗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哈增友說。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記者表示,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標,未來可能會推動一系列改革和措施:針對重點人群,包括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和促進農民工的市民化;完善財稅制度,發揮再分配的調節功能,鼓勵慈善捐贈等三次分配,盡快開征房地產稅,完善個稅制度,改革消費稅,研究遺產稅與贈與稅,提高直接稅比重等。“未來的改革應該是聯動的改革,單兵突進的改革很難取得預期效果,推動共同富裕必須推動土地、社保、財政和國資聯動改革。”羅志恒說。
改善收入分配是核心
浙江出臺的2021-2025年《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明確了共同富裕56個指標到2022年、2025年的兩個階段性目標,并制訂了績效考評辦法,動態監測評價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工作進展。截至目前,浙江省級部門聚焦重點領域已出臺了64個專項政策意見,形成了“共性+個性”的政策工具箱,初步構建形成了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和評價體系。
哈增友表示,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大戰略部署,目的是逐步建立先富帶后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和評估體系,探索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改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記者了解到,發改委將牽頭研究制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實施方案,這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將聚焦重點群體精準施策,在城鄉居民普遍增收的基礎上,推動更多低收入群體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是中央賦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也是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點任務。2021年7月,浙江就開始研究起草《浙江省“擴中”“提低”行動方案》,目標是推動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聚焦這一目標,浙江還提出了量化目標,核心指標是到2025年,浙江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50萬元群體比例要達到80%,20萬-60萬元群體比例要達到45%。
為實現這一目標,浙江從“社會結構系統性優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促就業、激活力、拓渠道、優分配、強能力、重幫扶、減負擔、揚新風八大路徑,切實發揮好“擴中”“提低”改革對共同富裕各領域改革的牽引帶動作用。
按照全面覆蓋和精準施策相結合的原則,在推動八大路徑全面落地的基礎上,浙江瞄準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擴中”重點群體和收入水平低、發展能力弱的“提低”重點群體,提出了當前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九類群體,包括技術工人、科研人員、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高校畢業生、高素質農民、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進城農民工、低收入農戶、困難群體,率先推出了一批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