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笨老師,但一路走來,卻發現我這個笨老師也有一番笨功夫——這笨功夫算是我做教育的一種姿態吧。
一、笨笨地做,做好教育小細節
周末,別的老師會走親訪友、休閑旅游,享受美好的生活;而我卻忙著備課,準備教學資料。為了讓孩子們在有限的課堂上掌握更豐富的知識,我會查閱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然后在備課本上記錄課堂要講解的內容。為了給學生整理、講解名著上的知識點,我會將各個版本都找來一一閱讀、比較,熬夜記錄。
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我基本不叫家長,而是自己花時間逐個談話解決。我也知道自己拙嘴笨舌,所以會更加慎重地思考,小心道來,只怕說錯話會對面前的孩子造成不良影響。每月的“優行生”都由我設計頒獎辭,或長文或短詩,形式不一。
開學的第一天,班級的每一個孩子都會收到一份我精心準備的開學禮包,里面包括我寫的《致家長的一封信》、學校作息時間表、桌貼、座貼和我設計并打印的“開學護照”。開學護照中開設了開學寄語、中學生行為規范、我愛校園、我愛老師、我愛班級、我愛閱讀、我愛第二課堂等活動項目,供學生們自主參與。每完成一個活動都會得到我加蓋的一枚“精美印章”,得到全部印章的學生,將會獲得一份小禮物。開學護照是送給孩子們的富有創意的紀念,是三年學習時光最珍貴的收藏。護照上的每一個活動、每一枚印章、每一句寄語,都凝結著學校和班級的文化,都在講述著校園時光中那些溫暖的人和事。
每年臨近寒假,我都會坐在電腦前給學生制作臺歷模板,一般要耗時一周,有時更長。我收集學生的照片,用軟件一張張地編輯、排版,只為讓每個學生的笑容更燦爛。
確實,我的很多行為都是別人眼中的“笨功夫”,但我覺得,終日和孩子們守在一起,生命才有了不一樣的光彩。
二、笨笨地磨,教育才能出味道
2005年剛參加工作時,我這個年紀輕輕的笨老師就遭遇了重重困難:生源很差,一個班30多人,大部分是周邊小攤小販的孩子,家長不重視或沒有條件重視教育。一堂課下來,再簡單的問題也只有一兩個孩子回答,其他孩子可以說是“啟而不發”,甚至還有個別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會故意搗亂。我感到“壓力山大”,但心里還有一股執拗勁兒:別人可以教好,我也一定可以!
本著這種信念,我開始“偷學”:悄悄地看老教師們的課本和備課本,學習和研究他們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每周都去聽四五節其他老師的課,觀摩、學習,并虛心地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遇到公開課任務,總是搶先報名,認真備課,耐心傾聽每一位聽課老師的意見和建議,再反復打磨課堂。“多看、多請教、多聆聽。”雖然我缺乏經驗,但我深信,教學需要“體會”,需要慢慢“琢磨”,這樣才能逐漸上手。
我個人比較喜歡讀書、寫點文章,于是就帶著學生大量閱讀,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十二三歲的孩子喜歡動手,就讓學生每周寫兩三篇日記或讀后感,允許附上圖畫,讓表達由單調、枯燥變為生動、有趣。孩子們說,喜歡這樣的作業,有趣味、有意思;家長們反映,這樣的作業有情、有智、有意義。我也喜歡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孩子們思考、體驗、實踐,用心、用情、用智慧。就這樣,嫩芽一般的美好情懷透過字里行間生長出來,學生們漸漸愛上了寫作。后來我們還創辦了班級電子文學報《問渠》,現在《問渠》還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甚至發展成為學校的文學報。
三、笨笨地放手,讓你飛更高
2014年,對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我開始了一段新的成長——做班主任。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成長,是我始終思考的問題,可想來想去都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最后還是班上的孩子和我一起想辦法。他們說,與其讓一個笨老師“獨掌大權”,還不如讓班上的每個人都參與管理。
有道理,我們決定試一試。
后來,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將班級管理分成“行政部”“秘書部”“衛生部”“執行部”四大管理部門,實行“崗位聘任制”,按月領薪(優秀券),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孩子們既被別人管理,同時也可以管理別人。聘用期結束后,可以根據學生在職時的表現續聘或者解聘。這樣的安排,崗位能上能下,評價靈活,既保證公平又追求效率;同時每一個崗位的任務完成情況都關系著班級的正常運行,每一個崗位的命運都影響著班級的命運。所以每一個學生都昂首挺胸,因為他們的胸前都似乎掛著一個“我很重要”的標志——這是一個英雄的標志,它也時刻提醒我們老師,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一個人認為自己很重要的背后,其實是他內心深處沉甸甸的責任意識。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那么每一個人都有了沉甸甸的責任意識。
不久,笨老師又向她聰明的學生請教了:“干完活,領了工資,該怎么花?”
于是孩子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討論,最終決定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要利用自己的“收入”來支付班級內部的一些費用。比如他們要租學習的桌椅,稱為購置“土地使用權”,他們還要繳納借書的“押金”和違紀的“罰金”,當然也可以存入班級存折代為管理,或向班主任申請“貸款”。是的,班級就如同一個社會的縮影。
這套制度讓學生眼睛清楚地看到、心中明確地知道班上的獎懲規則,讓他們感到這間小小的教室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如果遵守規則、勤奮努力,自己也有成功的機會。
在我“束手無措”時,學生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我“模棱兩可”時,學生來討論決定——有時候感覺,做個笨老師真好。
四、笨笨地回眸,愛相伴你我
慢慢地,師生關系也悄悄發生了變化。一有時間,孩子們就喜歡和我黏在一起,聊天、講故事、做游戲。我也會談喜歡的明星,談自己的求學經歷,講自己出過的洋相、流過的眼淚、留下的遺憾。
“你真是個笨老師!”他們說。
是的,我很笨。與孩子們在一起,我不愿被他們視作高高在上的老師。我希望自己能讓他們依靠,我也愿意收起計較和算計,回歸童心,像個孩子一樣在純真的世界里暢游。春天,我和孩子們去爬山、郊游、拍微電影,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我們的歡聲笑語。桃花深處,人比花嬌;郊外田野,彌漫著烤肉的香氣;河東國際影視城,孩子們換上八路軍制服,個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我好像又回到愛哭愛笑、不藏不掖的那個年紀,回到與孩子們同樣的青春歲月,那樣興奮,那樣快活。我喜歡這樣的時光,與孩子們一起沐浴著一路春光,欣賞著一路風景。
那年五月,我們相約去野營。大熱的天,我們一起頂著烈日搭帳篷,全班孩子沒有一個喊苦叫累的,自己忙完了,就去幫別人。當搭好所有帳篷、整理好床褥、收拾好行李后,我們非常興奮,歡慶勝利!
落日的余暉漸漸散去,奔波、忙碌了一天的我們又自發地架起了篝火準備燒水做飯。多才多藝的孩子爭相為大家送上精彩的節目,不表演的孩子則搶著幫家委會的叔叔阿姨們烤肉。
吃完飯后,在熊熊篝火的照映下,在岱崮的大山深處,伴著晚風和滿天的星輝,我們排成隊,盡情地跳起了兔子舞。群山是我們的背景,天地是我們的舞臺,星星是我們的觀眾,飛濺的火星為我們伴舞,揚起的塵土為我們助興。和孩子們在一起,沒有挑剔的眼光,只有善意的笑容;和孩子們在一起,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由衷的喜悅。
驚喜不止于此。就在我打算結束晚會時,孩子們卻小心翼翼地端出一個蛋糕:“老師,生日快樂!”原來,那天還是我的生日。我忘了,他們卻記得!于是我以三十三歲的“高齡”哭成一個孩子,孩子們反倒像大人一樣,一個個送上緊緊的擁抱,以及“別哭,我懂”的微笑。
是了,笨老師沒有什么套路和花招,苦累多一些,時間長一些,卻溫暖了孩子,也溫暖了自己。
有一天,我坐在孩子們中間,興高采烈地高談闊論,來教室尋我的同事竟然久久沒有發現坐在孩子們中間的我。最后經一個孩子“指點迷津”,他才看到我,愣了一下,隨即哈哈大笑道:“好一個大孩子啊!”
孩子們笑了,我也笑了。
在孩子們面前,我愿意永遠是個笨笨的老師,一個長大了的孩子。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實驗中學)
(插圖:譚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