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雨
18歲、打假、800余宗訴訟,這是縣城青年陳之強的2021年。他以“法律人”自居,起訴不合規的食品商家。他從不掩飾打假的原因——“為了掙錢”。“好日子”隨著2021年底寄到家的快件,宣告了盡頭。廣東湛江市徐聞縣法院駁回陳之強對珠海某雞蛋卷商家的起訴。這與他過去起訴的幾百宗結果相似,但裁定書的第四頁多了幾行字:“陳之強以向法院起訴為手段,多次索取錢財,且數量極大”,已涉嫌敲詐勒索罪。目前,徐聞縣公安局已對其立案偵查。
“打假”
? 徐聞縣法院的民事裁定書統計:截至2021年12月23日,陳之強已向法院起訴此類案件達800余宗。而該法院2020年工作報告顯示,全年受理民商事案件2186件。以往年的標準,陳之強一人便占了三分之一的民商案受理量。創紀錄的打假“工作”,從2021年2月正式開始,陳之強還處在高考沖刺期。但對他而言,成年的意義更重要——他擁有獨立向法院起訴,無須父母陪同的自由。
2021年1月28日,生日一過,18歲的陳之強到徐聞縣各大超市尋找違規食品。用他的話說,這叫“找貨”。第一次的“戰利品”在離家兩公里的民營超市斬獲——一包過期臘肉。他花錢買下后,“直接(把超市)告了”。2月7日,收到法院傳票的超市老板,為了避免滋生事端,向陳之強賠償500元,雙方協商解決。
第一次的“勝利”,開啟了他的“打假”生涯。比起線下“找貨”,他逐漸青睞電商平臺。淘寶、京東、拼多多上的食品“櫥窗”,成為他很長一段時間的瀏覽頁面。“第一,電商平臺有問題(食品)的多;第二,考慮人身安全,打本地的假,多多少少有風險。”
他告訴記者,過期、沒有合格證、無進口手續、無中文標識、虛假宣傳,是打假的主要事由。這些問題,只要花些時間在商品的評論區瀏覽,查看用戶真實的“曬單”和評價,即基本得出判斷。根據手上余額,他再決定購買瑕疵食品的件數。
法律規定,購買到不合格食品,消費者最高可以“退一賠十”,賠償金額不足1000元的,按1000元計算。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判決書顯示,陳之強大多時候購買百元以下的食品,索賠1000元。按上述操作,他在不到一年時間給商家800余封傳票,獲得了十幾萬元的回報——有兩三百件訴訟,因商家選擇主動賠償、雙方和解,最后以陳之強撤訴了事。
至于剩下的案件,他坦言,“全部敗訴”,當地法院認定其為“職業打假人”。記者忍不住問他,是否認為自己的打假有益改善市場?“當然有益。”“這意味著,即使你撤訴了,商家也會改正不規范行為,是嗎?”他猶豫了一會兒,回答:“應該說,商家只有做得規范,才不會再被打假人找上門。”
18歲
18歲從事打假,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縣城,都是有幾分突兀的。
陳之強出生在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離湛江市區兩個多小時車程。 在縣城范圍內,陳之強無法找到像他一樣的“打假”人,也很難交到有共同話題的朋友。父母也總念叨,不支持他打假。被立案偵查后,陳之強接受了幾家媒體的采訪,父親感到不高興,認為他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公眾面前。“我和我爸性格不一樣,行事光明磊落。我回他,第一,我不違法;第二,我是受害者;第三,我行得正、坐得端。”
從高中開始,陳之強便與父母產生了代溝。父親是貨車司機,母親做家庭主婦,靠著干體力活兒,父親一人月入兩萬,養家里三個孩子。2019年,靠著多年拼搏的積蓄加外債,他們在徐聞縣城邊上買下一塊地,蓋起了一幢三層高小洋樓,這才搬離了全家居住多年的平房。白手起家的上一輩深信:“要工作就做有證件的,如律師、警察。”
偏偏,陳之強對收入不穩定的“打假”產生濃厚興趣。還在讀高一時,在網上偶然看到的一則打假人獲10萬元賠償的新聞,在他的心里種下種子。通過查百度、裁判文書網,他發現,打假人勝訴、敗訴的可能性“一半一半”,前者“賺了不少錢”。“賺錢,踏入這行能給我帶來利益,我想做。”陳之強坦言。加上,他對法律的熱愛,高中三年,只要有空,他便自學法律,“一天看五六個小時”。
很快,他把目標鎖定在食品領域。
北京中凱(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杜鵬告訴記者,國內打假人專注食品領域,是“無奈的妥協”。他解釋,隨著職業打假人的增多導致消費投訴及民事訴訟倍增,地方行政部門對職業打假逐漸有較多限制。2014年,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明確食品藥品領域的打假監督“應當給予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以后,許多職業打假人僅專注食品藥品領域的打假”。
爭議
抱著對法律和打假人的向往,陳之強在18歲一成年即休學,全身心投入“打假”。高考,于他而言,僅有象征性的參加意義。反正,“全班沒一個能考上本科線”。
靠打假致富的設想沒有預料中的順利。一年里,他總敗訴,收入已經快趕不上訴訟成本。但有時,一次性的賠償又讓他心生幻想——似乎再踮踮腳尖努力一把,發財夢就觸手可及。他回憶,最早為了籌備資金“打假”,蘋果11被他低價賣出;幾個月后,用賺來的錢,他又買了一臺蘋果12。
掙得最多的一次——他在電商平臺發現幾家鵝肉“明顯造假”。“食品生產許可證規定必須英文SC開頭,但我打假的那三家許可證是SP開頭的,商家造假連基本英文字母都搞錯。”花了1800元拍下相關商品起訴后,他獲得5000元的撤訴金。
只是,并非所有瑕疵食品都似打“SP”一般的順理成章。陳之強的800多封訴訟小部分在裁判文書網公開后,引發打假人質疑其“瞎打”“假打”:被告杜蕾斯避孕套,原告陳之強認為其違法了《國家食品安全法》;被告江西井岡山紅米酥、陽朔八寶特產組合、匯源果汁等國產品牌,陳之強卻控告這些產品沒有“入境貨物檢疫檢測證明”。
資深打假人劉江對記者表示,如果單看目前公布的判決書,陳之強行為有“碰瓷”之嫌,“最起碼要對法律法規精神、每一種產品的屬性搞清楚,對號入座”。這一說法與知名打假人王海的觀念相似,他對陳之強案公開評論稱:“假打是違法犯罪,故意瞎打也是假打。”劉江則認為,因800余次起訴書仍未全部公開,無法判定其是否為“瞎打”。“如果大多數和解案件(事實依據)沒問題,那么(陳之強)要求賠償一舉僅在道德層面上不夠道德。”
多位受訪打假人均對記者表達一個相似理念:是否屬于假打,與訴訟數量無關,而由起訴案件是否具有事實依據決定——這同樣是判定敲詐勒索罪的關鍵。陳之強的處境特殊之處在于,徐聞縣法院以涉嫌敲詐勒索罪,將他的涉嫌犯罪線索移送公安立案偵查。劉江稱,這在打假人中屬于“相當少”的境況。更多時候,是廠商“黑”打假人,以被敲詐勒索為由報警。陳之強被立案偵查后,有媒體報道稱,多位被陳之強“打假”的商戶都曾接到徐聞縣公安局的電話,向他們了解涉案的細節。
? 這位18歲少年依然堅持:“打假是好事。打一次假是好事,打十次假不可能變成壞事。”但他也承認,法院的處理給他敲了警鐘,“打假”事業宣告結束。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