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雨萱
摘要:諾門罕事件是日蘇矛盾與日本“北進”戰略野心引發的,其誘因是蒙“滿”邊界糾紛與沖突。該事件是“二戰”期間日蘇之間發生的一場在中國與蒙古交界地區以日軍慘敗而告終的局部戰爭。雖然戰役歷時較短,鮮為人知,但在“二戰”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蘇軍贏得了勝利,確立了現代化的縱深作戰模式,蘇聯獲得了歐洲戰場的主動地位;日本被迫放棄“北進”,實施“南進”戰略,太平洋戰爭隨之爆發;對中國抗日戰爭而言,這次戰役牽制了日軍兵力,蘇聯進一步援助中國抗戰,局勢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諾門罕事件是軍事史上第一次現代化、立體化戰爭,是日軍使用臭名昭著的細菌戰的鐵證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一頁。
關鍵詞:諾門罕事件;影響;地位
中圖分類號:K26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1-0045-04
諾門罕事件也稱為“諾門罕戰役”,因音譯的緣故又可稱為“諾門坎戰役”或“哈拉哈河戰役”。諾門罕事件發生在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是日偽軍及蘇蒙軍隊在中蒙邊界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次劇烈的軍事沖突,歷時135天,最終以日方慘敗宣告結束。該事件雖然歷時較短,和其他著名戰役比起來影響有限,但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的局勢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因為此次戰役日軍慘敗的結果促使日本“北進”戰略發生了改變,從而影響了中國抗戰乃至“二戰”的進程。諾門罕事件中,日蘇雙方軍隊運用坦克兵、炮兵、航空兵的數量,在當時是空前的,堪稱“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一次立體化戰爭”。總之,諾門罕事件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的重要一頁。
一、諾門罕事件的背景及起因
(一)日蘇關系與日本“北進”的戰略野心導致諾門罕事件的必然爆發
首先,從歷史上看,1905年日俄戰爭以來,日本為稱霸亞太,積極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從未放棄“北進”俄羅斯的戰略意圖。日本于1918年曾經武裝干涉蘇俄革命,并在西伯利亞地區駐軍達六年半之久。日本還占領了北庫頁島,由于領土爭端,導致日蘇關系十分緊張。之后,為實現擴張的野心,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侵華戰爭,并扶持清廢帝溥儀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中國的大片領土被日軍侵占。中國的外蒙地區在蘇聯的支持下于1924年成立了所謂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于是在中蘇交界地帶形成了日本占領的偽“滿洲國”與蘇聯支持的“蒙古國”彼此相鄰的狀況。就其本質來說,偽“滿洲國”與“蒙古國”是日本與蘇聯兩國各自的利益延伸,他們之間的邊境地區糾紛和矛盾就是日蘇兩國之間的矛盾。因為侵占了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構成了對蘇聯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而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覬覦已久,希望能夠占領這片廣袤而又富饒的土地,所以如何維護遠東地區的領土安全成為蘇聯一直困擾且十分重視的問題。面對日本侵華行徑,蘇聯本應干涉并援助中國,但由于當時蘇聯的工業化“一五”計劃尚未完成,國力比較薄弱,特別是其軍事準備嚴重不足,無法有效地保衛遠東地區的安全,就更談不到維護在華利益了。因此,蘇聯雖曾對日本侵略中國表示抗議,但不久就宣布“嚴守中立”,采取了現實的外交手段,與日本締結《日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還將中東鐵路的權益于1935年以極低價格單方面轉手給日本,為了緩和蘇日兩國關系,犧牲了中國的利益,變相承認偽“滿洲國”。然而,蘇聯所釋放的“善意”并沒能換取自己想要的籌碼,日本變本加厲地加強關東軍的實力,并且在蒙“滿”邊界地區大肆修筑軍事要塞。日本還將蘇聯視為日德共同的敵人,在1936年11月25日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主義協定》。面對日本的種種擴張行為,蘇聯意識到妥協與退讓并不能獲得利益和安全上的保障,轉而采取強硬的外交政策,增兵遠東,修筑防御工事,發表強硬的聲明。蘇聯采取的一系列防御措施刺激了日本北上的戰略野心,進攻蘇聯的敵意加深,日蘇的關系驟然緊張。
其次,從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戰略上看,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之間一直存在“北進”與“南進”的戰略之爭。“北進”戰略支持者的擴張目標是北上蘇聯,控制遠東及西伯利亞廣袤地區,進而達到其擴張和掠奪豐富資源的意圖,“南進”戰略的擴張目標是東南亞等地區。“九·一八事變”后,“北進”戰略占了上風,侵占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在“北進”戰略的指導下,于1931年至1934年與蘇聯共計發生152次軍事沖突。僅1935年一年雙方沖突就達到136次,1936年沖突增至203次,日蘇矛盾進一步激化,日軍不斷挑起事端致使雙方矛盾日益升級。在諾門罕事件發生前,蘇日發生過幾次比較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例如哈拉哈廟事件、塔烏共事件、奧拉浩托卡事件、張鼓峰事件、千岔子事件等,這些沖突嚴重地挑戰著蘇聯的底線。由此可見,日本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已經勢同水火,日本與蘇聯的武裝沖突不可避免,雙方的軍事較量是必然的,諾門罕事件的爆發絕不是孤立存在的。
(二)蒙“滿”邊界糾紛與沖突成為諾門罕事件爆發的導火索
1939年5月4日,一些蒙古騎兵在蒙“滿”地區的哈拉哈河以東諾門罕附近的草原上放牧,遭到日偽滿軍的武力驅逐,為此雙方產生糾紛,此事件成為諾門罕事件的導火索。5月28日,日軍率先派兵進入該爭議地區,進而向哈拉哈河推進,遭到了蘇“蒙”聯軍的阻擊。之后日蘇雙方交戰,共投入20余萬兵力,500余門大炮,900余架飛機,坦克、裝甲車上千輛,但雙方都并沒有正式向對方進行宣戰,因此此次戰役常被稱為“事件”。這場以邊界糾紛為導火索的軍事沖突,最終以日軍的失敗而告終。諾門罕事件從很小的邊境糾紛擴大到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后又演變成了一場現代化、立體化的局部戰爭,可以說是日蘇兩國歷史恩怨、現實糾葛和各自戰略利益的選擇。但僅就事件本身來說,是超過日蘇雙方預計的一次偶然的、突發的事件。
二、諾門罕事件對“二戰”局勢的影響
諾門罕事件是“二戰”的兩個主要參與國蘇聯和日本在中國境內爆發的一場現代化的局部戰爭。雖然諾門罕事件在中國境內爆發,但由于中國當時正在艱苦抗日,對此戰役關注度不夠,同時因偽“滿洲國”“二戰”后不復存在,所以沒有留下更多記錄。諾門罕事件后,蘇聯深陷歐洲戰場,對此戰役鮮有提及。日本在狂妄的“北進”戰略指導下,進攻蘇聯,卻遭到慘敗,更是不愿多說,因此這次戰役的知名度不高,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不夠。然而此次戰役卻對“二戰”局勢產生了深刻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諾門罕事件使“歷史在這里拐了個彎”。
(一)對蘇聯衛國戰爭的影響
諾門罕事件中,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蘇軍確立了現代化的縱深作戰模式,動用航空兵與坦克裝甲機械化部隊協同作戰,合殲日軍,一舉取得戰役的勝利。這場戰役成功地將縱深協同作戰理論進行了系統、完整的試驗和運用。諾門罕事件后,蘇軍研究這一作戰模式,并在其后的戰爭中充分運用。可以說,諾門罕事件中的作戰模式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蘇軍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典型作戰模式,顯示了蘇軍的神威,使蘇聯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同時,諾門罕事件的勝利樹立了蘇軍必勝的信心,穩固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打擊了日軍的狂妄的“北進”野心,促使日本被迫放棄“北進”戰略,未與德國聯手從東部進攻蘇聯,從而確立了蘇聯在“二戰”歐洲戰場的主動地位。
(二)對日本侵略擴張戰略部署的影響
近代以來,日本對外發動多次侵略戰爭,奪得了相當多的利益,特別是1905年日俄戰爭獲勝后,日本對俄國(蘇聯)產生了輕視的思想。特別是在1937年至1938年期間,由于斯大林錯誤地發動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致使大批高級將領遭到清洗,導致蘇軍戰斗力急劇下降。這令日本更加盲目輕視蘇軍,增強了日軍挑戰蘇軍的信心和決心。日軍對蘇軍實力明顯缺乏足夠認識,且狂妄自大,以為僅憑英勇善戰,定能打敗蘇軍。日軍對機械化作戰缺乏了解,嚴重低估蘇軍機械化裝備的巨大威力,仍然沿襲依靠傳統的步兵夜襲的作戰方法,對于蘇軍步炮坦和飛機協同作戰的新戰法,日軍毫無思想準備,加上忽視了雙方在后勤補給能力上的差距,因此諾門罕一戰,日軍傷亡近5萬余人,高級軍官傷亡慘重,精銳部隊喪失了戰斗力。與此同時,抗戰進入了相持階段,中國的軍隊將侵華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潭,致使日軍無法抽出足夠的兵力再北上進攻蘇聯。至此,“北進”戰略在日本對外擴張戰略中的地位發生根本動搖,日本軍國主義者被迫改變了戰略進攻方向,最終,日軍的“南進”戰略取代了“南北并進”戰略。后因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場發生亞洲腹地的一場邊境戰爭,被一些人認為無關緊要的諾門罕事件,改變了當時的國際形勢,為法西斯的最終失敗和“二戰”的終結埋下了伏筆。
(三)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影響
諾門罕事件發生在“蒙古國”與中國東北的交界地區,其實是一場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局部戰爭,所以它對中國抗戰有不可低估的影響。首先,此次戰役對日本侵華兵力起到了明顯的牽制作用。1939年是中國抗戰相持階段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曾經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并沒有實現,相反,卻陷入泥潭不可自拔,其狂妄的野心落空。由于日蘇關系惡化,在“北進”戰略指導下,日本不得不增加其在東北的軍事實力。在諾門罕事件中日軍慘敗,精銳部隊遭受到沉痛打擊,付出了巨大代價,這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日軍兵力,減輕了中國抗戰的壓力。其次,此次戰役促使蘇聯出于自身安全和戰略利益的需要,對中國抗戰采取進一步援助的措施。從1938年至1942年,蘇聯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軍事援助,這些援助對中國的抗戰意義重大,尤其是作戰飛機的援助,使得中國空軍作戰實力得以提高。諾門罕事件后,日軍轉向“南進”,把槍口對準了美國。“珍珠港事件”后,日本與美英的矛盾激化了,于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此,日軍不得以被迫抽調大批兵力,將其主要力量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這就削弱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力量。相反,中國的抗日軍民熱情高漲,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不懈斗爭,抗日戰爭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最終抗戰取得勝利。從這個視角來看,諾門罕事件對中國抗戰勝利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
三、諾門罕事件在“二戰”中的地位
1939年諾門罕事件是日本關東軍和蘇蒙軍之間的一場局部戰爭,在不足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雙方約20余萬人展開鏖戰,雙方都投入大量火炮、飛機、坦克、裝甲車。此次戰役歷時雖短,但日軍代價慘痛,甚至日本史學家都稱這場戰役是日軍的恥辱,是“日本在陸軍史上的最大一次敗仗”。諾門罕事件可謂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立體化和現代化的戰役,在軍事史上是空前的。在這次戰役中,日本關東軍第一次使用細菌戰,這為日軍的侵略罪行增添了可靠的鐵證。
首先,諾門罕事件是促使日本擴張戰略發生重大轉變的重要因素。在此次戰役中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慘敗,深深地打擊了日本的狂妄擴張野心。通過此次戰役的試探,日本深知進攻蘇聯無異于以卵擊石,從而迫使日軍選擇“南進”,放棄“北進”戰略。諾門罕事件不是一件孤立事件,日本的主要目的是切斷蘇聯援助中國的物資通道,恫嚇蘇聯,借此造成反蘇煙幕,打擊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提高其在法西斯軸心地位。以諾門罕事件為標志,日本開始不得不放棄對蘇強硬政策,進入尋求調整日蘇關系的新階段。諾門罕事件雖然是一場歷史上“小”戰役,但它卻對“二戰”的局勢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成為“二戰”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其次,諾門罕事件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一次立體化戰爭。在這場戰役中蘇軍第一次實現了坦克兵、步兵、炮兵、航空兵大規模的協同配合,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大規模陸空部隊協同的現代化立體作戰。這場戰役可謂是蘇聯軍隊大規模軍兵種協同作戰的開山之作,蘇軍強大的高效戰略投送以及周密細致的情報偵察等作戰方法為現代軍事理論提供了寶貴經驗。諾門罕事件規模雖小,但在世界軍事史上卻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諾門罕事件是日軍使用臭名昭著的細菌戰的鐵證之一。在諾門罕事件中日軍為了達到取勝目的,不惜動用731部隊發動細菌戰。日軍用卑鄙的手段在哈拉哈河流域大量投放鼠疫、炭疽等致命傳染病菌,結果蘇蒙軍隊未受到致命傷害,日軍不少士兵因不明病因死亡。日軍在這次事件中自食其果,成為細菌戰的犧牲品,這正是日本關東軍在“二戰”期間使用細菌戰的鐵證。
四、結語
總之,諾門罕事件是發生在“二戰”中一次有著深遠影響的局部戰爭。盡管它的起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它畢竟是在中國領土上發生、與中國密切相關的事件,它是日蘇兩國為了各自利益而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應對其加以研究和思考,痛斥和揭露日本侵華的罪惡行徑,讓我們的后人永遠記住這場“少為人知”的事件,不讓歷史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從當代信息化條件下開展聯合作戰的角度去探究諾門罕事件也對當今軍事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厲春鵬,等.諾門坎戰爭[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李凡.日蘇關系史1917—199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沈永興.論二次大戰中中國戰場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5(4).
[4]徐勇.論日本在二戰中的南進、北進戰略[J].外國問題研究,1997(2).
[5]李凡.諾門坎事件爆發原因及對日蘇關系的影響[J].歷史教學,2003(10).
[6]申文勇.諾門坎事件對日本南進北進政策的影響[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6).
[7]張曉剛,劉續.“諾門罕事件”小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1).
[8]羅衛萍.試析諾門罕戰役中日本的情報分析失誤[J].軍事歷史,2012(3).
[9]烏蘭雅圖.諾門罕戰役的邊界糾紛探析[J].日本侵華史研究,2013(2).
[10]祝力新,徐婷婷.《滿洲評論》的諾門罕戰役報道[J].外國問題研究,2014(3).
[11]趙立業.信息化戰爭視角下的諾門坎戰役[J].軍事文摘,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