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
摘要:作為內陸國家的尼泊爾,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兩國邊界地區地形復雜,有的地段邊界線模糊,兩國人民之間從古至今不間斷的經濟、文化交融奠定了尼印開放邊界的基礎。1815—1816年,英尼戰爭爆發,尼泊爾戰敗并與英印殖民政府簽訂的《薩高利條約》,成為歷史的轉折點;1923年,尼泊爾和英印殖民政府簽署《友好條約》;1950年,尼印《和平友好條約》簽訂,標志著兩國開放邊界的正式形成。開放邊界不僅為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注入活力,也為兩國人民帶來便利與財富。不過,開放的邊界引發了跨境犯罪、反社會活動、領土爭端等問題,影響著尼印兩國間的關系。
關鍵詞:尼泊爾;印度;開放邊界;歷史;影響
中圖分類號:D83/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1-0063-04
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實施嚴格的邊界管控,制定出入境管理的法律是再尋常不過的事,美國政府就曾為與墨西哥之間的邊境管理而煞費苦心,甚至不惜斥巨資在邊界上建立了美墨邊境墻。不過,世界上也存在擁有完全開放邊界的國家,例如尼泊爾與印度兩國。尼印之間的開放邊界是影響兩國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過各種方式便利了兩國的人民。不過,開放的邊界為兩國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產生出不少問題。
一、尼印兩國邊界的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是尼印關系中的決定因素,也是一個永久性的因素,與其說尼印是鄰國,倒不如將其比喻成唇亡齒寒、相互依存般的存在。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翼,北部與中國西藏接壤,東、西、南三面被印度包圍。尼泊爾的國土面積為147516平方公里,東西長880公里,南北寬193公里至200公里。其北部喜馬拉雅地區海拔高度在4877米到8844米之間;中部山區占尼泊爾領土面積的68%,主要由最高峰達到4877米的馬哈布哈拉山系和相對較矮的丘日山系組成;南部的特萊低地占尼泊爾領土面積的17%①。
印度和尼泊爾邊境地區出入方便,稻田、甘蔗地、果園、工廠、定居點、道路和市場從邊界的一邊延伸到另一邊,使得國境線變得模糊,除非刻意沿著邊界標界柱查看,否則很難將其識別。據說尼印邊境有一些房屋,一扇門通向尼泊爾,另一扇門通向印度[1]。尼泊爾的南部邊界長約1,700公里,位于特萊地區。該地區高于海平面,屬于常年炎熱的亞熱帶氣候區,冬季炎熱潮濕,夏季炎熱,土地肥沃。該地區也是人口稠密地區,是印度恒河平原最富饒的農業帶。在尼泊爾的西部,馬哈卡利河形成了尼印兩國之間的自然邊界,其邊境地區是丘陵地帶,被茂密的森林、人口分散的山谷和小塊階梯狀農田所覆蓋[2]122-123。
由此看出,印度與尼泊爾邊界的地理差異大,具有平原、丘陵和山區等。如前文中提及的,尼泊爾內陸國家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依賴鄰國從第三國進口貨物,南部的印度無疑成為物資運往尼泊爾的必經之路,南部的邊界也顯得尤為重要。這些自然地理特征加上戰略位置使尼泊爾對印度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使得尼泊爾經濟的發展和印度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二、尼印兩國邊界的歷史演變
在英國人出現在南亞次大陸并建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之前,印度、尼泊爾地區存在著幾個大小不一的王國。隨著這些王國通過征服不斷重塑版圖,其國家邊界也跟著發生變化。歷史上關于尼印兩國之間存在邊界爭端的資料不多,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在英國進入并鞏固殖民印度和南亞其他地區的權力之前,在印度和尼泊爾之間已經存在著一條邊界[2]124。
1769年,尼泊爾奠基者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征服加德滿都。這位廓爾喀公國國王通過吞并周邊較小的國家,建立了尼泊爾王國。在普里特維臨死前幾個月寫就的政治遺囑《智慧箴言》中,他將自己的國家形容為“兩塊石頭中間的芋頭”[3]39。而事實上,也正如他遺囑中所言,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為首的地區性權力中心正逐漸成為南亞地區新的主宰。尼泊爾王國建立后,廓爾喀族人的擴張天性驅使著普里特維和他的繼任者們實行擴張主義政策,他們雖在北方地區失敗,卻在南方取得了成功,并將其疆域版圖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薩特萊杰河和東部的蒂斯塔河。不過他們征服的腳步還是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打斷,1814至1816年英尼戰爭及戰后簽訂的《薩高利條約》,使尼泊爾失去了被占領土,并割讓包括整個特萊地區近三分之一的領地[3]45。該條約劃定和標記了尼泊爾王國的南部邊界,并將其固定在梅吉河和馬哈卡利河之間[2]124。因此,《薩高利條約》被認為是尼泊爾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1846年,時任將軍的忠格·巴哈杜爾·昆瓦爾在王宮庭院的血腥屠殺中清除了所有敵人和可能的競爭者,成為尼泊爾軍隊的總司令和政府首相,將權力把持在自己手中并建立了拉納家族政權,開啟歷時百余年的拉納時代[4]。由于忠格·巴哈杜爾需要英國人幫忙控制身在印度、被流放的政敵們,所以他一心希望與英國建立良好的關系。在1857印度民族起義中,忠格·巴哈杜爾堅定地站在英國一邊,并親自率軍參與奪回被叛軍掌控的拉克瑙地區。作為回報,英國同意將1816年《薩高利條約》中割讓的西部濕地歸還,1860該地區正式得到歸還[3]50。1875年,尼印兩國之間在馬哈卡利地區的邊界問題上存在的爭議也得到解決。此外,忠格·巴哈杜爾統治期間開始意識到邊界劃定的必要性,做出過一些劃定邊界的嘗試。但事實上,實際的邊界調查工作始于1926年。1926—1927年印度地質調查局第一次對邊界進行航空測繪。邊界上每隔一定距離都樹立了界碑,以劃定邊界,若有河流經過該地,則在河流的中間形成國際邊界[2]123。
1923年,尼泊爾和英印政府簽署了《友好條約》,條約中載有兩條關于兩國安全的條款:第三條規定,“為維護與領土毗鄰其共同邊界的鄰國的和平友好關系,符合締約雙方的共同利益,茲同意將與這些國家發生的任何可能破壞這種友好關系的嚴重摩擦或誤解通知對方,并盡可能發揮各自的作用,消除這種摩擦和誤解”[5]14。第四條規定,“各締約方將采取其認為切實可行的一切措施,防止其領土被用于不利于另一方安全的目的。”[5]14當時的英印殖民政府從戰略上將尼泊爾視為“將印度與喜馬拉雅山脈以外的廣大中國分隔開來的緩沖國”,直到印度獨立以后,依然延續了這一戰略。
1950年7月31日,印度與尼泊爾簽署《和平友好條約》,其中第六條規定:“為表示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睦鄰友好,兩國政府承諾在其領土內給予對方國民參與該國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國民待遇,并給予與這種發展有關的特許權和合同。”②第七條寫道:“印度和尼泊爾政府同意在對等的基礎上,在居住、財產所有權、參與貿易和商業、流動和其他類似性質的特權方面,給予一國國民在另一國領土上的同等特權。”②事實上,這些條款明確了尼泊爾與印度之間經濟關系的性質,這種關系一直是由地理特征和開放的邊境設施所決定的。《和平友好條約》的簽署增強了尼印兩國開放邊境的必要性,1950年簽訂的條約更是通過社會、文化和經濟交流將兩國聯系在一起。雖然條約沒有明確兩國之間的開放邊界,它只是建議兩國必須建立對等邊境管理系統。但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國家頒布了開放的制度,另一個國家也應在對等的基礎上實施同樣的制度。開放的邊境使得印度和尼泊爾的政治領導人和官僚們可以很容易地在邊境來回自由穿梭,而無需任何檢查。此外,一些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居住在邊境地區,他們存在姻親關系。由于邊境線是開放的,可以經常去兩邊的親戚朋友那里串門。最終,在二十世紀的最后二十年里,特萊河向來自北印度平原的商人、農民和工人開放。
三、尼印開放邊界的影響
印度是尼泊爾最大的貿易伙伴,開放的邊界為兩國貿易與投資提供了一條有效渠道。自1996年簽署《貿易條約》以來,印度和尼泊爾之間的雙邊貿易大幅增長。2009年兩國簽署修訂的《貿易條約》,該條約允許尼泊爾更大程度地進入印度市場。從印度出口到尼泊爾的主要產品有石油產品、車輛及零部件、軟鋼坯、機械及零部件、藥品、熱軋和冷軋薄板、線材、棒材、線圈、電氣設備、水泥、螺紋和化學品,尼泊爾對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是聚酯紗、紡織品、黃麻制品、電線、鋅片、果汁、肉豆蔻、電線和銅線棒等[1]。
開放的邊界為兩國人民提供了經濟上的機遇。對于邊境上的居民來說,開放的邊界是實現財富與希望的橋梁,兩邊的居民可以輕易越過邊境去另一邊尋找工作,這對較為貧窮的尼泊爾人民來說更是如此。印度在邁入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中缺乏大量熟練與非熟練的勞動力,而尼泊爾每天、每周季節性地跨越邊境赴印度工作的人不計其數,填補了勞動力缺口。印度的農業勞動者在耕種和收獲季節后跨越邊界前往尼泊爾打工,在當地他們被稱為達克希那哈(Dakshinaha),也就是南方人的意思[2]124。尼泊爾邊境的居民甚至還前往德里、孟買及印度其他地區尋找工作。
印度市場為尼泊爾提供了銷售其產品、購買日常用品以及奢侈品的機會,包括汽油、煤油、食品、服裝、藥品和其他產品。在邊境地區,尼泊爾居民從印度市場購買婚禮和度假用品。特萊邊界兩邊不僅擁有人口稠密、富裕的農業帶,而且有重要的城市。開放的邊界、頻繁的人口流動和經濟、文化交流使得尼印兩國擁有共同的宗教、文化、語言、傳統、社會規范、生活方式。長期以來,尼泊爾人一直往印度平原遷移,兩國邊境地區居民互相通婚,很難區分出兩個民族。可以說,開放邊界已成為尼印兩國人民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開放的尼印邊界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兩國財富與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開放的邊界促進了尼印兩國人民之間更密切的社會互動,一方的社會、政治緊張局勢對邊界的另一方會產生直接影響,社會沖突、地區緊張局勢和領土爭端對雙方都有影響。加上尼印雙方的種姓、宗教和語言習俗相似,任何形式的社會動蕩都會使情況急劇惡化。
反社會活動和跨境犯罪是尼印兩國邊境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雖然跨境犯罪在世界各地都是長期存在的,但目前尼泊爾面臨著與有組織犯罪相互關聯的跨界犯罪的嚴峻挑戰,已成為尼泊爾需要應對的安全威脅之一,而開放的邊界是特萊地區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在若干跨境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選擇尼泊爾作為過境點,非法向鄰國和第三國運送毒品等。極端武裝組織和分離主義分子活躍在尼印邊境地區,他們將政治利益與有組織犯罪集團聯系起來,導致警察局立案的犯罪案件數量不斷增加,這也反映了邊境地區犯罪的嚴重程度。有學者認為,尼泊爾已經成為向其他國家運輸毒品、瀕危物種、黃金等非法貨物甚至人口的中轉站[6]。
尼印兩國的開放邊界引發了兩國關于領土的爭端。自《薩高利條約》簽訂以來,尼印兩國的邊界劃分問題就一直存在。1829年,尼印雙方同意,每當界碑被摧毀時,將重新樹立界碑。這也給了兩國人民有意或無意地摧毀界碑的機會,以此來奪取更多的土地,并造成分界線的混亂,最終引起兩國之間的爭端。由于尼泊爾與印度邊界鄰近印度一側的地形圖上沒有土地標記,這也是尼泊爾邊界領土被侵占的主要原因。自《薩高利條約》簽訂以來,尼印兩國邊界兩側的景觀與原本的自然景觀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蘇斯塔邊界爭端變得突出,對尼印兩國關系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自1981年以來,尼泊爾和印度政府一直試圖通過成立尼泊爾—印度聯合技術級邊界委員會(Nepal-India Joint Technical Level Boundary Committee)來更新繪制邊界地圖,并責成其為兩國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7]。
四、結語
關于開放邊界,不同國家的不同學者皆有不同的觀點。從印度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印度擔心邊境地區日益增加的安全威脅,高度警惕防止開放邊界的濫用;另一方面,開放的邊界符合尼印兩國1950年簽訂的《和平友好條約》的精神。此外,印度從國家安全戰略的角度考量,認為有所謂的“中國威脅”的存在,尼泊爾仍是印度外交棋盤上一顆重要的棋子。對于尼泊爾而言,盡管一些政治精英強烈認為,開放的邊界是許多緊張局勢的根源,但尼泊爾作為世界上不發達國家是現實,發展經濟是其主要任務,開放的邊界不僅有可能提高邊境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可能提高全體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開放邊界便成了尼泊爾國家的生命線。可以肯定的是,尼印開放邊界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確實起到了推動兩國發展的作用。不過開放的邊界也常常被恐怖分子、罪犯、非法販運者利用,這不僅影響到尼泊爾和印度,而且也影響到南亞其他國家的和平與安全。因此,尼印兩國仍然需要展開合作,尋找對策,共同應對現實的挑戰。
注釋:
①www.en.m.wikipedia.org/wiki/Nepal.
②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INDIA Bilateral Treaties and Agreements,Volume 1.274.
參考文獻:
[1]RAJEEV KUMAR.India-Nepal Open Border:Springboard for Opportunities[J].International Studies,2016(1-2).
[2]K.WARIKOO.Himalayan Frontiers of India:Historical,geo-political and strategic perspectives[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9.
[3]JOHN WHELPTON.A History of Nepal[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王艷芬.共和之路:尼泊爾政體變遷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7.
[5]RAN PRASAD RAJBAHAK.Nepal-India open border:A bond of Shared Aspirations[M].New Delhi:Fine Art Press,1992.
[6]DIPESH KUMAR K.C.Cross-Border Crime and Its Security Concerns in Nepal[J].Journal of APF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2019(1).
[7]TOYA NATH BARAL.Border Disputes and Its Impact on Bilateral Relation:A Case of Nepal-India International Border Management[J].Journal of APF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