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少杰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感情朗讀相當重要,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之精妙,領悟語境之美妙,從而陶冶美的情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善于引導和點撥,使學生朗讀得入情入境,真正達到讀中感悟、以悟促讀、讀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成就課堂的精彩。
關鍵詞:感情朗讀;課堂;精彩;學生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學生想讀、樂讀,才會用心去讀,才能讀得入文、入情。而剛入學的學生,對朗讀抱有極大的興趣。只是讓他們自己讀卻不那么令人滿意。于是,就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引導他們表達自己喜愛,悲傷、高興、感激、同情等各種各樣的感情。在教學《從現在開始》這篇童話故事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筆者用一段歡快的音樂來導入故事,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創設森林里動物聚會的情境,為了與學生融在一起,我也扮演發一個小動物,與學生一起去體驗,通過各種輔助手段,我將學生帶入了文中的童話世界。課堂上,學生真的把自己當成林中的小動物,朗讀得十分精彩。
二、吃透教材,指導朗讀
于永正教師說:“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沒有法”。只有教師準確解讀了教材,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才能很好地創設教學情境、調節師生的情感狀態,為指導感情朗讀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每一課之前,筆者都要反復閱讀教材和教參用書,結合課標精神,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本,在讀中領悟情感,在讀中感受語言之精妙。
三、感情范讀,培養語感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師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斷地提高讀書的興趣。當教師聲情并茂地讀完一篇比較難讀的文章后,學生早已躍躍欲試了。通過范讀,就可以引導學生讀準字音,了解重音的確定、停頓的時機、節奏的掌握、語氣的舒緩、感情的處理等,只需“轉軸撥弦三兩聲”,便已“未成曲調先有情”了。筆者在教學每篇課文前,都會做一番深情的范讀。范讀時,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聲,以自己的聲、情感染學生,讓他們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每當范讀時,都能發現學生聽得特別認真,他們臉上的神情時而專注,時而敬佩,時而興趣盎然,時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四、多元朗讀,豐富情感
(一)想象朗讀
朗讀,是一個把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象,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對文字的理解,對思想的發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憑借這個過程來實現。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感情。
《珍珠泉》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描寫了珍珠泉水的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贊美和喜愛之情。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如:那樣清,清得能倒映……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為了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后,筆者又創設了讓學生給教師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的環節,為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在教學《桂林山水》這一課時,筆者也是采用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的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想象漓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二)配樂朗讀
優美的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帶領人們進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情緒,更進一步感受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但是小語課文類型不一,所以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其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導朗讀《夜書所見》一文時,筆者在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大致的了解了詩歌的內容,感受了詩人葉紹翁孤獨、郁悶、懷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憂傷而悠長的曲調一響起,我發現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思緒仿佛進入了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三)分角色朗讀
縱觀整個小語教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只要涉及多角色對話的課文,課后多數做出了“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可見,分角色朗讀課文在小語教學中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找到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讀一讀,然后再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在讀中體會鐵罐的自以為是和陶罐的寬宏大量。
五、尊重差異,讀出個性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啊,“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和感悟語言的能力、朗讀水平等因素的千差萬別。因此,有感情朗讀的處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我們潛心探索,因文因人而異,把“有感情地朗讀”真正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之中時,學生就可以讀出情趣、讀出思想、讀出境界了!
六、智慧評價,促進朗讀
在課堂教學中,朗讀評價至關重要。恰當的評價,能夠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朗讀水平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中,不乏豎起大拇指,夸“你真棒”“大家拍手表揚他(她)”,還有夾雜英文的表揚方式等外在的評價方式。評價還應注重內涵,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對學生的朗讀做出有針對性地評價。如當學生把《貓》一課中寫貓勇猛的句子讀得有滋有味時,可真誠地夸獎:“聽了你的朗讀,我的眼前浮現出了一只勇猛無比的貓!”即便是要指出學生朗讀的不足之處也要巧用評價用語。如在教學《貓》一課時,部分孩子在讀貓膽小的句子聲音洪亮,沒有表現出老舍先生家的這只貓膽小害怕的性格,可先表揚學生說:“孩子們的聲音真洪亮!”然后說:“但聽了你們的朗讀,我覺得老舍先生家的貓膽兒挺大的。”聽老師這么一說,孩子們會都恍然大悟,再讓他們讀時效果就大不一樣了。結合語境對學生的朗讀做出反饋,既不打擊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又能使學生明確朗讀的方向,升華朗讀的情感。
朗讀評價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導學生角色移位。根據學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主人公或課文所描述的對象去參與朗讀。如教學《稱贊》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小獾對小刺猬說的“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蘋果”這句話時,可邊點評邊引導:“你這只可愛的小刺猬心情怎樣呢?”朗讀的同學馬上意識到自己就是小刺猬了,說:“我的心情高興極了!”“那能把你高興的心情表現出來嗎?”這位學生自然會用高興的語氣把小刺猬說的“謝謝你,你的稱贊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勞!”讀出來,這種角色移位后的朗讀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漫無目的地讀,為讀而讀,讀之無心,這種朗讀收效甚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指導學生朗讀,善于引導和點撥,使學生朗讀地入情入境,真正達到讀中感悟、以悟促讀、讀中生情、以情育人的目的,從而成就課堂的精彩。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羅雪珍. 談小學語文“有感情的朗讀”[J]. 吉林教育,2017(34):86.
[2]楊作森. 感情朗讀小學語文的技巧初探[J]. 新課程(上),2015(09):150.
[3]張永華.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感情朗讀的指導方法[J]. 教師博覽(科研版),2012(Z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