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并且普及范圍持續擴大。網絡青年亞文化基于青年進行價值判斷以及話語表達的需求而形成,有著邊緣性以及抵抗性的特點,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文化還呈現出內容碎片化以及自我表達性強等新特點。大學生等青年用戶是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群體,網絡文化通常難以進行篩選以及監管,網絡“失德”現象時常發生。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充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展開引導,通過大力發展主流網絡文化、健全網絡制度、調整思政教育思路、發展網絡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關鍵詞:網絡亞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9-0089-04
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大背景下網絡青年亞文化逐漸形成,其有著較為獨特的價值判斷以及語言表達標準,這其實也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對于某些現實問題的心理態度。現階段的網絡青年亞文化有著內容多元化、傳播和更新迅速的特點,受到青年群體的推崇。由于網絡文化源于互聯網,進行篩選以及監管的工作量較大,因此經常發生網絡“失德”現象。要想抓住網絡文化的話語主動權,提高青年群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就要不斷優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從網絡亞文化入手,深入分析現階段青年群體的思想特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這對于思政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網絡亞文化概述
信息化是網絡文化的基礎。在信息化的初級發展階段,網絡文化的內容只是傳統文化在網絡上的映射,其思想內容、方向和日常文化相似。但是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網絡文化開始逐步發展,并且不再受限于日常文化,而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由此進入了后信息時代。后信息時代,網絡文化迅速發展,并充分結合世界范圍內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形成了多元性、批判性等特點,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工作和學習。
網絡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形式,可以根據其所普及的區域和群體的差異分成主流文化以及亞文化兩種類型。主流文化代表了大眾文化,其主要特點是在某些生活領域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主流文化所影響的區域,將會極大地影響區域群體的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而亞文化是網絡文化的另外一種類型,其主要受眾是邊緣群體,這部分群體的信仰以及觀念和主流群體的信仰和觀念有著明顯差異,普遍受到主流群體的忽視[1]。在主流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領域中,網絡亞文化以批判性和反抗性沖擊著主流文化。青年群體作為互聯網的主要受眾深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并且逐漸形成獨有的思想風格,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新時代背景下,對網絡亞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針對網絡亞文化的應對措施、網絡亞文化的特點和形式以及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等。現階段網絡亞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網絡惡搞、網絡人物以及網絡事件等。這些表現形式也反映了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并且明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極端。積極的一方面主要是這些網絡亞文化表明大學生群體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積極地追求自己的想法并進行表達;而消極的一方面則是部分網絡亞文化的內容包含一定程度的悲觀叛逆情緒,這實際上也反映了現階段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復雜的思想情感。悲觀以及叛逆等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也隱含了青年群體的訴求,即渴望受到關注以及尊重,并期待通過自己的方式追尋公正。
二、網絡亞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話語權的爭奪
話語權是一種符號以及權利的概念,并不僅僅代表文本內容,還包括人的行為和動作。話語權受到控制和選擇,話語和權利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權利通過策略產生話語,話語的內容包含了相關標準。而話語可以發揮辯護的作用,維護之前建立的真理和標準。總之,話語權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概念,其不僅包括內容方面,還包括話語形式以及傳播等方面。
現階段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都遠遠落后于網絡亞文化,因此并不具備較權威的話語權,難以真正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活動和行為,無法發揮思政教育工作的作用。通常來說,思政教育工作的話語權主要來自政體、思政理論的真理以及教育對象的消費三個方面。而網絡亞文化對這三個方面都有著不同的體現。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話語權來自政體的授予,而網絡亞文化并沒有相關政體的支持,其主要話語權來自受眾群體的黏性。網絡亞文化的內容通過這些群體的宣傳和流通,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從而擁有話語權。現階段大批學生沉迷于互聯網無法自拔,自以為是網絡文化的締造者,但實際上是網絡文化的被支配者,其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普遍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第二,思政工作的話語權也來自其內容的魅力,而對網絡亞文化來說,其實際存在的位置屬于物理空間之外的區域,沒有距離和界限的限制,可以容納大量的外來信息。因此,大量的符號和文化都可以被保存到網絡文化當中,并且持續發展。網絡亞文化由于其邊緣性的特征,其內部的受眾群體通常會被劃分到多個區域,每個區域中都保存著不同的符號和文化。在這些區域中,任何理念和文化都會尋找到其目標受眾,并對其產生深遠影響。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主流價值觀的模糊
價值觀是文化的基礎,而價值觀的不同是文化分野的標志。大學思政教育通常以主流文化為主導,并且和亞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隨著網絡亞文化的出現和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逐漸多元化,原有的認知結構被破壞,對主流意識的認同產生阻礙。網絡亞文化由于其自由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匯集了世界范圍內多種人群和不同階層的群體,其中各種文化相互碰撞,逐漸形成多元化的道德標準。這部分文化有著多元性及破碎性等特點,帶有典型的后現代主義性質。和后現代主義相似的是,網絡亞文化也有著去中心化、不確定性等特點。因此,網絡亞文化中的話語往往具備較高的創造性,并且反映了這部分群體追求自我的特點,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和認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擾。
網絡文化也是一種信息文化產業,和商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網絡文化在形成的過程中,往往包含部分商家的精心規劃以及傳播,其內容包含消費主義的觀念。消費主義是一種背離主流意識形態的觀念,其主要特征是沒有節制地追求物質享受,并將其作為人生的目的。而在現實生活中,網購活動的興起,以及各種奢侈品牌和產品的出現,都受到青年群體的熱捧,并且將擁有這些奢侈品牌和產品以及參與網絡購物當作身份標簽。而這些行為在傳統思政教育內容中是極不提倡的,青年群體追求潮流和消費主義,盲目追求物質享受以及消費的快感,嚴重違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在對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他們雖然表面上接受,但是其本身仍然追求物質生活以及消費享受,違背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初衷[2]。
(三)大學生思政教育意識形態的干擾
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在主流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精神力量,也是社會中執政黨對思想觀念整合并對社會進行控制的工具。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思想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求大學生遵循社會規范,積極學習主流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觀念。而網絡亞文化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自身存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作用,但是由于其多元化的文化包含,其本身存在的消費主義以及娛樂主義等意識形態極大地影響了當今社會青年群體的思想狀況,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首先,群體情緒的發泄。網絡文化的消費實質上是自消費,其內容的輸入輸出都源自自媒體,文化審查以及監管部門難以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有效監管。并且由于網絡空間虛擬化的特點,用戶可以在網絡空間任意構造自身形象,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表達,甚至超越主流社會道德和觀念的約束。由于身份虛擬化以及網絡空間的自由性,這部分群體通常將網絡空間作為“狂歡”的主要場所。比如某些帖子包含著各領域行業的黑話,并且時常發生對罵等情況,宣泄負面情緒。青年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經歷著升學壓力、就業壓力等困境,通常會在網絡空間中進行情緒宣泄,言論沖突以及冒犯成為網絡空間普遍存在的現象。隨著網絡空間文化的復雜化,參與其中的青年群體可能會發生價值觀偏移,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會遇到較大的困難[3]。
其次,網絡空間也是娛樂文化的主要發展環境,過度娛樂化是現如今青年群體的主要特征。娛樂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會對正常觀念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并且娛樂文化通常包含著大量的負面信息以及獵奇心理,部分綜藝節目往往為了博人眼球而突破道德底線,使參與的群體顯得更加麻木和膚淺。這部分人群在面對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會產生一種不屑心理,忽視集體主義以及民族情感主流思想觀念,極大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揮。
最后,人格發生異化。網絡空間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代表了人類對科學技術的使用并控制。而網絡空間形成的網絡亞文化,包含了人們依賴技術的思想,這種思想觀念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隱患。這些思想在人們瀏覽網絡信息時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觀念,為人格的異化埋下了種子。人格異化的主要特征是對現實生活產生逃避心理,忽視社會贊揚的道德品質,極其缺乏責任感。如今大學生群體普遍沉迷網絡,和現實生活中親人朋友的交流越來越少,出現了道德冷漠現象。并且隨著這一狀況的持續,人們會更加難以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真誠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加大。
三、網絡亞文化大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途徑
(一) 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大力發展主流網絡文化
合作共贏是現階段普遍提倡的發展形式,在我國外交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都得到了較為良好的反饋。將合作共贏的理念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網絡文化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不僅是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同樣也是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因此,要正視這一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正確區分網絡文化當中正確的理念和思想,并進行融合吸收,共同創建合作共贏的局面[4]。在以往的發展歷史上,亞文化通常作為主流文化的對抗一方,但是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亞文化可以作為主流文化的一方面對其進行補充和融合。而主流文化也會通過吸取亞文化的優秀理念壯大自身,這也是實現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掌握改革機遇,健全網絡制度
網絡亞文化也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之一。改革通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要不斷調整以提高適應性,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如今網絡亞文化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的主流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挑戰,但挑戰和機會并存,網絡亞文化也為我國發展多元化文化思想帶來了機會。同時,網絡亞文化的出現和發展也是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不能對其抱有敵對心理,而應積極地去適應和融合。應該看到的是,網絡亞文化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大學生群體在參與網絡亞文化的過程中豐富了自身的思想觀念,但是對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產生了一定理解偏差。這雖然是消極的一方面,但也是一種機遇。要及時肯定網絡亞文化積極方面,并抵制其消極方面,使網絡亞文化能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形成正確引導。
(三)調整思政教育的思路,發展網絡文化教育
今后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要及時轉變教育工作思路,積極拓展網絡文化教育。通過選用適合的網絡平臺,融入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思政教育的先進性。網絡平臺往往具備相對專業的群體,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有助于思政教育內容的迅速傳播。將思政教育內容投放到網絡平臺的同時,還應不斷優化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雖然網絡平臺通常是由企業和團體建立,存在一定的商業目的和利益驅動,但是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時仍然可以尋求雙方的共贏之處[5]。比如,企業團體搭建的網絡平臺需要內容輸出,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內容輸出需要平臺,兩者可以通過合作實現共贏。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團體獲得了相應的經濟效益,而思政教育工作也實現了主流道德觀念的輸出。目前網絡信息量巨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心仍然是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是建立網絡平臺,思政工作者應把握重心,深耕優質內容建設,提高思政教育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亞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但也為思政工作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思想政治教師來說,網絡亞文化的迅速發展是不容忽視的,在實際工作中要正確認識網絡亞文化的實質和缺陷,不斷思考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網絡亞文化存在積極方面,也有著消極方面,思政工作者要正確應對網絡亞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增強引導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力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觀念。同時,還可以借助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將思政教育的內容和網絡平臺相結合,提高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正視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王江海. 網絡亞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闡釋[J]. 文教資料,2019(06):93-95.
[2] 蔣明儒. 網絡亞文化視閾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徑探析[J]. 記者觀察,2020(11):152.
[3] 劉洪波. 從沖突到彌合:新媒體時代青年亞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9(03):108-110.
[4] 譚彬彬. 網絡青年亞文化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響及對策[J]. 新西部,2018(07):140-141.
[5] 于淼. 新形勢下高校加強網絡青年亞文化引導的對策研究[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19(03):40 - 42.
(薦稿人:白靜,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