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當前,國企改革已進入關鍵時期,防風險、抓改革、促發展,成為國企改革監管的重點。對國企來說,通過拓寬會計監督視野,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會計監督機制,使其與紀檢監察監督、審計監督等形成合力,與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相適應,充分發揮會計監督管理職能,促進國有企業提升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確保國有企業合規、合法經營,為國有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國有企業會計監督管理機制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應對思路與措施等相關內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夠為國有企業的會計監督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為提升國有企業治理能力作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問題;對策
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是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手段,對于企業的內部監督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國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時期,完善的會計監督機制能夠規范國有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促進國有企業的轉型升級。目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明確問題的根源,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研究解決對策,推動國有企業會計監督管理工作取得應有的效能。為此,本文在闡述會計監督的內涵與構成的基礎上,研究目前國有企業的會計監督機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希望本研究能為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的會計監督機制提供參考。
一、會計監督的內涵及構成
(一)會計監督的內涵
會計監督是指企業會計人員、政府相關監督部門、社會審計機構以及企業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真實性、合理性、合規性進行審核,為了規范企業會計核算行為,防范會計營私舞弊,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開展的各種監督活動,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手段。
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國有企業面臨著市場改革和轉型的巨大挑戰,為保障國有企業穩步發展,需要高度重視會計監督環節的效能,通過多方位、多渠道對本單位的經濟事項進行監督和管理,發揮職能監督優勢。同時,借助黨政監督、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力量助推會計監督機制完善優化,切合實際做好會計監督工作,充分發揮自我約束、自我監督作用,提高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
(二)國有企業會計監督的構成
在我國,會計監督主要由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政府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三方面構成,其監督格局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相貼合,由企業內、外合力形成的大會計監督體系,監督層級明確,互相牽制、互為補充,是國有企業內部監督的主要手段。其中,企業內的會計監督主要對企業日常開展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最為基本和廣泛的監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各經營管理環節;政府監督、社會審計監督是外部監督,其實質是針對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工作的監督,可彌補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不到位、不客觀等方面的不足,同時,社會審計監督還可以彌補政府監督力量不足。本文研究重點在于企業內部會計監督。
國有大中型企業通常是由總公司、分公司、子公司等多層組織機構構成的集團化企業??偣驹O立財務部、審計部、風控部等部門,不但對本層級的經營活動開展會計監督,同時也以會計、檢查、審計等方式對下屬分公司和各單位及部門的會計工作進行全面的監督和審核。各單位通常會形成較為科學的內控機制并嚴格落實,以流程審批和財務審核等方式來完成經濟活動的監督工作,可見,企業內部會計監督的實施形式較為靈活,不但包括本單位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監督,同時也包括上級單位的會計檢查、內部審計等內容。
二、目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推動內部會計監督的內生動力不足
內部會計監督是企業內部監督體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標是通過會計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合規性、合理性審核把關,強化會計對日常經濟業務的監督管理,防止企業內部營私舞弊事項的發生,是企業內部的一種制衡。對于經營管理層來說,由于內部會計監督導致部分經濟業務的靈活性受限,影響企業經營業績,導致經營管理者推動會計監督的支持力度不夠,會計監督約束力不足,不利于創造良好的監督環境,一定程度上削弱會計監督權力。對于執行層來說,會計機構日常工作開展中為了保證經濟業務收支合規,往往需要業務部門提供經濟業務合規的支撐性材料,由于會計機構對經濟業務的事前管控不到位,造成經濟業務已形成既定事實,相關支撐性材料不足報銷難的問題,使業務部門對會計監督產生抵觸情緒?;谝陨显颍髽I管理層、執行層難以與會計機構形成統一的思想,造成企業內部推動會計監督的內生動力不足。
(二)會計監督職能弱化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體制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運行體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會計監督作為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會計監督內容、監督方式等也應與企業改革相適應,并逐步進行完善,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首先,由于會計監督內容相對來說范圍狹小,導致會計人員固步自封,僅對會計核算過程中會計信息進行真實性、合理性、合規性進行監督,未深入開展經濟業務事前、事中的監督工作,充分發揮會計監督作用。其次,多數國有企業薪酬制度體系中包含績效工資,在設置績效考核指標時往往把被監督對象對會計機構的評價作為考核指標,導致會計監督部門開展監督工作有顧忌,監督工作僅停留在表層,會計監督職能逐步弱化。最后,企業對內部會計監督的工作職能定位不準確,往往出現社會審計監督、內部審計監督意見比內部會計監督更具有權威性,片面的用社會審計監督、內部審計監督代替企業內部會計監督,使會計監督職能逐步退化。
(三)缺乏內部會計監督與企業內部監督體系協同發展機制
現階段,很多大中型國有企業都通過開展會計監督、內部審計、黨政監督等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自我監督,其實質是企業內部監督再監督,層層風險防控的過程,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國有企業的內部監督體系。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進程,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也逐步完善,現階段,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合規管理共同形成了國有企業的內部監督機制。內部監督體系運作,監督機制協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9F51C2F0-FFBA-4D71-8CCA-91F688F0E737
第一,企業未對內部各監督主體的監督目標進行體系管理,不利于各方監督力量的合理分工與協同整合,造成監督內容重復,職責邊界界定不清,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會計監督與其他內部監督體系的協同發展;
第二,由于內部監督依據相一致,僅存在監督視角上的差異,各監督體系運行機制相互獨立,在開展內部監督工作中通常未統籌考慮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內部監督機構間應該如何分工協作開展工作,應如何有針對性制定工作計劃,而是各自在職能范圍內開展工作,導致內部監督工作計劃性、針對性、統籌度不夠,缺乏系統性、階段性的工作計劃,工作重點不突出,工作成效不明顯;
第三,在企業開展內部監督過程中人員安排散亂,無連續性,不便于監督人員有針對性持續深入開展工作,系統查找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問題,持續跟蹤監督落實整改情況;
第四,內部監督機構的從業人員要求知識架構全面、綜合素質高,能精準看到企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漏洞及不足,而企業內部高素質人才少,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普遍較低,難以借助系統性的思維查找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體系性促進企業的改革發展。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未系統性對內部監督機構、人員的職能分工等進行協同,導致監督工作重復,效率低,未能有效促進內部監督體系職能的優化,促進各內部監督機制的協同運作。
(四)內部監督成果分析運用不到位
大中型國有企業內部監督機制是多方位、多視角的監督體系集合,其目標是通過內部層層自我監督,查找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深層次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思路、辦法,建立長效機制,防范企業經營風險,促進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目前,國有企業內部監督體系發揮的作用僅限于查找局部存在的問題,進行局部整改,治標不治本,僅看到了問題的表面,未深層次系統性分析問題根源,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思路、辦法,解決經營管理存在的痛點、難點問題;同時,由于各監督機構對整改情況跟蹤問效力度不夠,缺乏對整改效果的評價考核機制,導致部分監督對象只是對問題的表面進行整改,整改效果不理想,同類問題反復發生。
三、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的對策
(一)激發會計監督內生動力
為了激發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內生動力,第一,企業應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體系,捋清企業內部監督層級,明確會計監督機構職能定位,促使企業管理層提高對會計監督重視程度;第二,把黨組織嵌入到公司治理結構中來,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向,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根據決策、執行、控制和監督的活動框架,以權力制衡為核心,捋清黨組織、經營管理人員、各層級機構在企業決策、執行、控制、監督各環節的權責,建立權責清單,合理設置治理結構,優化治理機制,構建企業治理體系,形成強大的企業內部監督自生動力;第三,會計機構應將財務管理融入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把財務管理延伸到經濟業務的前端,既發揮財務監督作用也履行會計服務職責;第四,內部控制制度對于實現國有企業監督目標,防范國有資產流失、反腐敗具有重要的事前、事中控制作用;能使企業各業務流程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各業務部門明確各自的責任義務,在企業內部形成天然的制衡機制,企業應加大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第五,全力推動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及合規管理工作,提高企業管理層及執行層風險防控、合規管理意識,激發會計監督內生動力,構建良好的會計監督環境。國有企業通過把黨組織融入到公司治理結構中,優化治理結構,推動內部控制制度、全面風險管理、合規管理工作,助推內部會計監督工作,為會計監督構建良好監督環境,激發會計監督內生動力,促進國有企業有序、健康發展。
(二)強化會計監督職能
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對比會計監督體系,存在體系性強、覆蓋面全、指導性強等優勢,企業應全力推動會計監督與內部控制的融合發展,以內部控制為主線,拓寬會計人員的監督視角,進一步明確會計監督重點,擴大會計監督范圍,系統性推進會計監督工作,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因會計人員未獨立于監督對象引起會計監督職能弱化的問題,可采用會計機構負責人委派制、財務總監制等方式解決,但企業應科學設置制衡性的績效指標進行考核,防止因會計機構負責人完全獨立于監督對象,過于側重于發揮會計監督職能,而忽視會計機構服務功能,造成財務管理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相脫節,影響企業的整體經營管理。
(三)建立內部會計監督體系協同發展機制
企業內部監督是國有資產監督體系基礎,加速國有企業內部監督體系的完善,建立內部監督體系協同發展機制,是企業快速提升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一,企業在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監督制度體系過程中,應捋清企業內部監督層級,明確各監督機構職能定位及職責分工,形成相互銜接、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內部監督機構協同機制。第二,企業應對內部各監督主體的監督目標進行體系管理,使內部各監督主體職責邊界清晰,整合各監督力量,系統性、連續性、有針對性制定企業內部監督實施計劃,使各監督主體分工明確,監督成果信息共享,工作連貫,形成體系性的監督模式。第三,對于大中型國有企業來說,內部審計機構、紀檢監察機構人員配置少,實現內審全覆蓋存在一定難度,可采用挑選部分專業知識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員,通過定向培養組成企業內部監督人才庫,參與企業內部各監督體系的監督工作,通過人員交叉融合工作,不僅提高監督人員的業務能力,促進內部各監督體系的協同,同時還解決內審機構、紀檢監督機構人員不足的矛盾。第四,厘清內部控制、風險控制、合規管理等內部監督機制的運行方式,形成統一內部監督目標,以會計監督為基礎,在開展會計監督過程中拓寬會計監督視野,把落實國家戰略目標,合法合規經營管理,協力共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作為會計監督最終目標,推動會計監督工作的高效開展。通過監督計劃的整合協同、人員的協同,可以促進監督工作高效開展,同時也避免監督資源的浪費,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及經營效益。
(四)加強會計監督成果的分析運用
企業應設置專業人員收集分析內部監督成果,對查找出來的問題進行分類研究,深挖問題根源是企業體制問題還是制度設計問題或是執行過程出現問題,對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問題思路與方法,標本兼治深層次推進監督整改,系統性提升企業經營管理。企業應建立整改監督及評價機制,對各機構推進整改落實情況進行評價跟蹤,充分利用監督成果促進企業改革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通過激發會計監督內生動力、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建立內部會計監督體系協同發展機制、加強會計監督成果的分析運用,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國有企業能立足于內部監督機制創新,深入研究探索將黨組織內嵌于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優化國有企業內部監督體系,切實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形成系統的中國特色監督機制,提升企業治理能力,確保國有企業高質量、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寧.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研究[J].大眾投資指南,2020 (20):127-128.
[2]喬建邦.完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0 (17):159-160.
[3]陳建國.淺析國有企業會計監督機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會計,2019 (09):154-155.
[4]沈婉萍.國有集團化企業會計監督機制的探討——某集團會計監督管理工作實踐為例[J].大眾投資指南,2021 (09):185-186.
[5]孫筱彥.國有企業財務監管制度的創新研究[J].財經界,2020 (26):162-163.9F51C2F0-FFBA-4D71-8CCA-91F688F0E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