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地質調查人員失聯遇難,讓位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也讓森林調查、地質調查、地質勘探……這些遠離普通人生活的陌生詞匯,進入到了大眾視野。
超乎想象的“準備理智”
這一事件在野外工作者和戶外愛好者圈內,造成了極大的震動。
“貓盟”的工作人員宋大昭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保護貓科類動物的公益組織,十多年來,他跑了很多地方。“有貓的地方就可能有我們。這些貓可能在高原山地,可能在荒漠,可能在南方潮濕的雨林,可能在華北干燥的森林……”
野外,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宋大昭說,大自然很美,也很真實。荒野并不是停留在照片和朋友圈里的色彩與光影,那里有最真實的風、溫度、雨雪、寒冷、炎熱、干燥、毒液……一旦進入野外,人類便回歸到史前的某個狀態,你需要面對來自自然的一切,無論是它的美好還是殘酷。
很多人都問宋大昭:“你們遇到過危險嗎?迷過路嗎?”作為一個野外“老司機”,宋大昭說:“每次出野外都會遇到危險,我在山上迷過無數次的路。”宋大昭在出野外之前,都會事先作好各種準備,從天氣預報到當地的地形地貌;遠一點的路線,在哪里休息、哪里可以宿營,都會在衛星地圖上詳細作好規劃;準備得越充分,在陌生的環境里,就不會偏離預設路線太遠。在戶外圈里有這樣一句話:“玩戶外就已經很不理智了,因此,出去后要每一步都理智。”
宋大昭表示,在森林里迷路是非常正常的事,特別是在山上找動物痕跡的時候,你總要到處走走看看,很容易就會偏離了獸徑。而他能做到的是不管怎么迷路,都能在100米內找到路。
每一次出野外之前,宋大昭都會把自己作好的路線計劃生成一個備份文件。備份的原則要體現在各個地方,比如食物,如果你上一天山,那就要準備兩天的食物。再把備份文件發給朋友,并且告知行動計劃以及救援窗口:“如果我多久沒有消息,那就趕緊來救人。”
在野外工作,合適的裝備很重要。“這個合適,一個是要與所處的環境相對應,另一個是要和你的身體搭配。”宋大昭打了個比方,在云南潮濕的森林里,一雙30塊錢的軍膠鞋比一雙2000塊錢的登山鞋更合適,因為它的橡膠底很軟,在濕滑的樹干和石頭上更不容易打滑。但是在高原覆蓋著雪的流石灘上,一雙全皮的中幫登山鞋就更加適合。
宋大昭在野外經常能看到工作人員身穿迷彩服,其實這非常不適合野外作業,迷彩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它的面料,無論是純棉還是滌棉混紡,都是不適合戶外活動的服裝面料,因為濕了不容易干還很重,擋風性能有限,保暖性能也不行。
事實上,每次去一個陌生的地區作調查,宋大昭在上山前都很緊張。山上好不好走?體能是否跟得上?需要準備多少食物?林子密不密?是否需要過水?是否有斷崖?……這種緊張情緒會驅使他一遍又一遍地看地圖,努力確定最佳的路線,并反復確認自己的裝備是否合適。等到一切就緒準備出野外時,宋大昭要做的就是盡情享受荒野的魅力,呼吸新鮮的空氣,尋找野生動物的蛛絲馬跡。
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地質勘探,究竟是個怎樣的工作呢?網上流傳這樣一個地質勘探專業畢業生調侃式的描述——“常年呆在深山里,有地兒掙錢,沒地兒花錢”。
這份充滿神秘感的職業究竟是怎樣的呢?對此,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呂紅華解釋說,首先要搞清楚地質勘探的目的,通常包括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各類地質災害勘察、工程勘察、服務于地球科學研究的地質地貌考察等方面。
當地質勘探員對一定地區內的巖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貌等情況進行調查時,除了可能要帶地球物理、測繪等方面的儀器外,還可能需要攜帶地質羅盤、地質錘、衛星電話、手持GPS、筆記本電腦等小型設備和工具,若野外考察與勘探工作時間較長,更需要攜帶足量的食品、飲用水等。
事實上,地質勘探工作不僅服務于國家戰略資源儲備體系,也能服務于一般民用需求。整個行業的興起也帶動了高校相應專業的開設,就業前景也一度非常廣闊。呂紅華認為:“地質勘探工作的環境雖然艱苦,但意義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野外考察與勘探不僅只是地質類專業的需要,地理類專業特別是自然地理學,也需要開展野外考察工作。呂紅華表示:“這兩大類專業都需要到野外進行實地調研。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在野外,可能既有來自大自然突發災害的危險,如山區天氣突變引發的洪水、泥石流等;也有因個人忽視大意導致的危險,在山區考察就需要“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出野外一定要作好全面充足的準備,無論是裝備上,還是心理上。”呂紅華說,“對于野外科考工作的熱愛,更應該體現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因為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團隊其他成員負責。”
(摘自《新聞晨報》荀澄敏)4C988CE4-F42A-4268-825E-46973BB0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