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瀾芯

紙被發明以后,成都的工匠們看準時機,迅速利用城市資源發展造紙業。溫和的氣候、充足的水源以及盛產蜀麻的特點,都為這個新興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成都曾一躍成為當時位居全國前列的造紙中心,質地精良的蜀紙也成了風行全國的搶手貨。
成都所產的紙張種類繁多。其中“益州麻紙”便是朝廷專用的貢紙,除了書籍所用,還用來抄錄皇帝詔令、官府文書等,被形容為“滑如春冰密如繭”,足見其質量之高。僅唐玄宗開元年間,每月光掌管圖書典藏、修撰工作的集賢院就要消耗“蜀郡紙五千番(張)”,可見其需求量之巨。
除此之外,成都的皮紙也非常有名。皮紙是以樹皮為原料制成的紙,最為著名的是用芙蓉樹皮所制的“薛濤箋”。這是一種彩色紙,相傳為唐代成都著名女詩人薛濤所發明,箋色深紅,精美雅致,深受文人喜愛。
蜀人在造紙技術上的不斷精進, 為后來雕版印刷業在成都的興盛鋪就了道路。

苧麻與黃麻紙( 現代)

印刷工具( 仿制品)

雕刻工具(仿制品)
翻開史冊,我們會發現蜀紙在歷代詩歌中都曾作為重要角色出現。你能將以下有關蜀紙的詩句與它的作者相連嗎?
蜀川箋紙彩云初,聞說王家最有余。 司馬光
人求新蜀賦,應貴浣花箋。 陸游
西來萬里浣花箋,舒卷云霞照手鮮。 鮑溶
臨窗蜀紙謄詩草,出戶郿絳系褐衣。 李洞

商業繁榮、文化興盛、造紙業發達,這三方面因素共同催生了雕版印刷這一新興的行業。成都很快就成了全國最主要的印刷中心之一。
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就出土于成都望江樓唐墓中,而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則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其中有多處注明“西川印本”“西川過家真印本”,說明它是地道的蜀刻本。

國內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陀羅尼經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唐宋時期的西川是今天四川省中西部的部分地區。
雕版印刷在成都的興盛與隋唐時期巴蜀文化的興盛關系密切。唐代是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也是巴蜀文化的一個高峰期。特別是中唐以后,北方戰亂,而蜀地則相對安定,大批文人相繼入蜀避亂。很多文人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刻印成書籍廣為流傳,從而促進了蜀地雕版印刷業的發展。
成都所刊印的蜀刻本不僅廣泛流傳于國內,甚至遠銷海外。865 年,日本入唐高僧宗睿回日本時攜帶的圖書中,就有西川印子所印刷的《唐韻》和《玉篇》。
到了宋代,官方更組織鐫刻了《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簡稱《開寶藏》)。這是我國刊印的第一部佛經總集,由宋太祖趙匡胤專門派遣官員到成都督造雕刻。這項刻印活動是出版史上空前的大事,歷時12 年,共刻版13 萬塊,達4860 萬字。印出來的《開寶藏》堪稱巨著,還被皇家當作國禮送給高麗、日本、西夏等。
宋代是我國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各地學子買書的需求大增,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大力發展雕版印刷業。
當時,成都、杭州、開封、建陽(今屬福建省南平市)都是國家印刷中心,所出刻本不僅版式精致、字體優美、墨色純凈,而且校勘嚴格,錯漏極少。蜀刻本更是獨領風騷,版面開闊疏朗、字體遒勁厚重、印紙潔白堅韌,獲得了“宋時蜀刻甲天下”的美譽,一度成為與蜀錦齊名的名優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成都的印刷業又有官刻、家刻、坊刻之分。
官刻就是由官府組織人力來刻印書籍,代表著成都印刷業的最高水平。
家刻則指私人自行刻印書籍。家刻的作品往往校訂細致,質量也很高。那會兒,蜀地的藏書家動輒藏書上萬冊,他們有的期待以此教育自家子弟,求取功名,有的修筑藏書樓,像公共圖書館一般,起到了教化鄉民的作用。
坊刻是指由書商、書坊刻印書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刻印的多是實用類書籍。現在有實物可考的書坊有“成都府樊賞家”“龍池坊卞家”“西川過家”等,那些赫赫有名的出版商看來非常有版權意識,他們都很有遠見地把自家的名字早早地刻寫在了世界出版史上。
蜀紙和蜀刻本為千年前的中國人開闊了視野,從中汩汩流出的文化營養,至今仍然浸潤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殤 dkeeper007 米蘇 小芋頭
寶兒 象象 初心 封思彤
zgrm 靜靜 果果 天荒地老
賈奕 甜甜 水都正 小兔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