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忠,孫 艷,吳蘭芳
(1.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1;2.濟南第六十八中學,山東 濟南 250004;3.平邑街道第一初級中學,山東 平邑 276699)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它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和互聯網連接而形成的統一網絡系統。物聯網發展的核心是應用的創新,在我國,物聯網的發展走的是以應用為引導、技術與應用相互促進,從而推動產業發展的道路。因此,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建立適合本學校的教學體系。
物聯網工程作為山東建筑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新興學科,在專業課設置、實驗教學方面深受計算機專業的影響,而物聯網的本質是在互聯網基礎上應用和業務的擴展,屬于計算機應用開發類,因此在物聯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方面,應該充分發揮計算機專業的學科優勢及特點,即軟件開發的優勢。但也要充分認識到計算機學院在電子、通信方面的理論支持不足等問題。在物聯網感知層補齊傳感器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方面的短板,充分發揮傳輸層、應用層方面的知識結構優勢,再結合學校在土木建筑方面的專業特長,形成具有建筑特色的物聯網人才培養體系。
課程的體系結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因此,計算機學院對物聯網的課程設置需以物聯網體系架構為核心,構建物聯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
針對物聯網的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體系架構,構建對應的課程體系。感知層主要由傳感器和無線網絡組成,用于物品標識及信息的采集,是物聯網的基礎層。對應的專業課程為電路電子學、數字邏輯、傳感器技術、單片機等。
傳輸層的理解和運用倚仗于以計算機網絡、無線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專業課程,和以嵌入式系統開發、射頻識別技術RFID、物聯網通信等為主的核心專業課程。其中,物聯網通信課程是區別于計算機其他專業的核心課程。
應用層的理解和應用倚仗于以程序編程C/C++ /Java、數據庫原理為基礎的專業課程,和以計算機操作系統、網絡編程等的核心專業課程。
物聯網通信作為核心課程,涉及物聯網傳感層、傳輸層、應用層的所有知識點,具有串聯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作用。課程總課時為64課時,其中理論授課48課時,實驗實踐16課時。物聯網通信課程的主要內容安排見表1所列。從表1可看出,物聯網通信課程的知識跨度從單片機開發到傳感器技術應用,再到網絡傳輸技術即上層應用。計算機學院學生對無線接入技術了解甚少,急需在理論、實驗層面補齊WiFi、藍牙、ZigBee、NB-IoT等物聯網短距離、遠距離通信方面的短板。

表1 物聯網通信課程的主要內容安排
市場需求是最大的推動力,當前已有多種新型32位微控制器支持無線連接和互聯網協議通信。三款片上處理器的對比見表2所列。對三種常用片上處理器進行橫向對比,決定使用ESP32作為實驗核心處理器。該處理器能提供完整、豐富的軟件解決方案,使用難度小,具有開源開發框架與ESP32 Core For Arduino,支持Arduino開發,適合使用Arduino語言;該模塊市場供應充足并且價格低廉,比較適合作為學生的“口袋”實驗室模塊。

表2 三款片上處理器對比
圖1所示為DFRobot FireBeetle開發板,其尺寸為29.00 mm×58.00 mm,具有小尺寸、開源等優點。小型化使“口袋”實驗室能打破時空限制,學生不必前往實驗室就能編程,特別在疫情期間,更可減少人員聚集。“口袋”實驗室與物聯網公共云服務配合,如阿里云、OneNET等,還可實現設備信息上云。

圖1 DFRobot FireBeelte模塊
在嵌入式系統中,傳感器及其他設備接入互聯網,誕生了許多新的32位MCU設計,可支持無線連接和互聯網協議。從單片機和無線通信兩方面進行拓展,實現“處理”+“連接”的目標,完成傳感器讀取、子系統模塊控制、設備聯網等功能。該電路結構簡單,集成度高。
ESP32單片機擁有448 KB的ROM存儲器,520 KB的SRAM存儲器,共34個GPlO口,多達18個通道的12位ADC接口,并支持802.11 b/g/n WiFi協議和Bluetooth v4.2標準協議,專為移動裝置、可穿戴電子設備而設計,是一款應用廣泛的片上處理系統SoC。
ESP32除提供高性能的硬件外,其生產商樂鑫科技公司還提供完整的軟件解決方案,能快速實現產品智能化目標,縮短開發周期。樂鑫以開源的方式建立了開放、活躍的生態系統,自主研發了一系列開源的軟件開發框架,如操作系統ESP-IDF、自組網 Mesh開發框架ESP-MDF等,還支持Arduino開發,構建了完整的物聯網應用開發平臺。綜上原因,本課程實驗環節選擇ESP32作為物聯網通信課程用實驗平臺。
CDIO是一種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體系,倡導學生在掌握扎實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將教學融入具體的工程應用中。CDIO理念將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貫穿于課程的教學實踐。在具體實施中,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思路,實行分層次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分層次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基礎教學與創新教學。由于計算機專業師資和配套與物聯網教學存在差異,欠缺電子電路設計方面的綜合學習和訓練,因此在學習傳感層相關內容時,需注重方式方法的常識性、概念性學習,著重在傳輸層和應用層上充分發揮計算機專業的優勢,注重學生編程開發能力的培養。
在物聯網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ESP32口袋實驗室的使用和CDIO工程教育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好奇心、學習熱情明顯提高,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我校計算機學院從2011年開始在計算機專業下開設物聯網工程方向課程,培養出了被市場認可的物聯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