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濤 劉 群
(1 乳山市南黃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威海 264500 2 乳山市大孤山鎮衛生院 山東 威海 264500)
在小兒普外科疾病中,疝氣是非常常見的,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腹股溝處的鞘狀突,可以對睪丸及韌帶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胎兒分娩后,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因此小腸或網膜會陷入其中,即通常所說的疝氣[1]。兒童疝氣主要表現反復發作的腹股溝包塊,一般是在用力、哭鬧或者排便后出現的腹股溝包塊,在平臥、休息或者安靜的時候包塊消失。如果在出現嵌頓的時候,就會表現腹股溝包塊不能還納腹腔,小孩會表現在哭鬧、疼痛。研究顯示,疝氣的發病率為1%-5%,早產兒發病率較高。患病期間,必須及時治療,否則會引發其他并發癥狀,威脅兒童的生命健康安全[2]。傳統切口手術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手術創傷對于患者來講比較大,不僅導致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比較長,而且還會在患者的身體的外部留下難看的疤痕,并且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也會對周圍的器官帶來一定的損傷,還會容易導致疾病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成長。隨著手術治療技術的提升,腹橫紋小切口手術逐漸得到認可,具有操作簡便,手術時間明顯縮短,也能夠縮小患者的切口面積,費用也比較低的優點,在治療小兒疝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下具體闡述2017年5月-2019年5月疝氣手術患者的治療與康復情況。
2017年5月-2019年5月,抽取100例疝氣手術患者入組,隨機分常規(n=50)和實驗(n=50)兩組。常規組:患者的年齡3-10歲,平均(6.58±0.23)歲,患病時間即0.6個月至3年,平均患病時間即(1.19±0.36)年。實驗組:患者的年齡3-11歲,平均(6.97±1.01)歲,患病時間即0.7個月至3年,平均患病時間即(1.21±0.52)年。兩組患者性別構成比、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在14歲以內;②身體條件符合手術指征;③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疾病;②合并嚴重軀體性創傷和感染;③合并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④合并血液系統異常、腎肝心等器官功能異常者;⑤合并智力未正常發育者;⑥惡性腫瘤疾病者。患者基本資料符合研究標準,家屬和院方同意研究。
常規全身麻醉,規范連接系列儀器,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麻醉誘導方式:術前30分鐘,應用1%利多卡因及5ml0.5%羅哌卡因進行麻醉誘導,手術進行期間輸注丙泊酚,同時配合其他麻醉藥物保持最佳麻醉狀態。常規組:傳統切口手術治療。協助患兒取平臥位姿勢,臀部下方墊上軟墊,用以將臀部抬高,準確定位腹股溝韌帶平行處,做一長越50mm的切口,將皮下組織進行頓性分離,找到疝囊后充分暴露,在腹股溝斜疝處,進行高位結扎和修補處理,縫合切口,術后常規使用5-7天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嚴密觀察患兒術后反應,遇到問題及時處理。實驗組: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協助患兒取仰臥位,在下腹橫紋處,做一20mm左右的切口,對皮下組織進行頓性分離,暴露精索,確定疝囊所在位置,將筋膜切開,準確定位外環口腹外斜肌腱膜內外兩個角,把固有鞘膜和提睪肌進行頓性分離,將疝囊提出,把距疝囊頸約 2cm 處橫斷疝囊切開,將近端疝囊結扎,并向內環口剝離。對疝囊頸進行貫穿式縫扎,對同側睪丸進行牽拉,使精索回到原來的位置,縫合淺筋膜,應用無菌敷貼貼敷在手術切口處,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3天。
①治療指標: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時間、VAS評分。VAS即視覺模擬評分法,從0-10分,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②并發癥發生率:切口感染、腹脹、切口麻木。出現并發癥人數/本組總人數×100%=并發癥發生率[3]。③生活質量:總體健康、生理職能、精神狀態、心理健康為評估項目,SF-36量表負責評估,0分表示生活質量差,100分表示生活質量優。④患者家長滿意度:由本院自制調查表對患者家長滿意度進行評估,調查表以0分為最低分,100分為最高分,滿意即評分為90分或以上;基本滿意即評分為75分或以上,但低于89分;不滿意即評分為74分或以下;總滿意度=滿意百分比+基本滿意百分比。

實驗組住院和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VAS評分較低,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指標的比較分析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僅為8.00%,常規組則為22.00%,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分析(n,%)
實驗組的心理健康分值、生理職能分值、總體健康分值、精神狀態分值均較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二組間差異突出,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析(n,%)
實驗組患者家長滿意度為,常規組患者家長滿意度為,二組間差異突出,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家長滿意度的比較分析(n,%)
小孩疝氣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中男寶寶的發病率比女寶寶的發病率要高,早產兒的發病率更高,小兒疝氣有可能會在出生后數天、數月或數年后發生。通常在小孩哭鬧、劇烈運動、大便干結時,在腹股溝處會有一突起塊狀腫物。主要是因為雙側的或者單側的鞘狀突未閉或者閉合延遲,所導致的一系列癥狀的一種疾病。孩子得疝氣會出現消化不良、嘔吐等情況,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影響了營養的吸收孩子會日漸消瘦,會嚴重阻礙孩子的生長發育。另外一方面有些小孩腹股溝疝氣腫塊已經掉入陰囊,此時則可因疝氣的擠壓而影響睪丸的正常發育。由于疝囊內的腸管或網膜易受到擠壓或碰撞引起炎性腫脹致使疝氣回納困難導致疝氣嵌頓以及腸梗阻、腸壞死、腹部劇痛等危險情況。腹股溝直疝、臍疝及腹股溝斜疝是主要的疝氣類型,少數情況下會使用保守治療方式干預,大多通過手術方式治療。用力排便及哭泣會導致腹部壓力增加,進而誘發疝氣發生。如果兒童有疝氣的癥狀,需要家長們引起重視,及時治療,防止病情加重產生更嚴重的并發癥。
保守及傳統手術治療雖然能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整體效果不理想,會引發睪丸萎縮及輸精管損傷等并發癥,手術的切口也比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如果術后沒有進行有效的護理,手術切口會發生感染,留下明顯的疤痕,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發育和健康成長發育,所以,患者家長對保守治療方案、傳統手術方案的認可度不高。醫療技術的發展,帶動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微創手術也越來越完善了,具有手術切口小、損傷小、患者的不適感少等優勢,但治療過程中需要打孔,需要較繁瑣的輔助器械干預,因此目前還是提倡開口手術治療[4]。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方式,通過顯微鏡來進行操作,能夠非常清晰看到疝氣的具體位置以及周邊的器官,手術前不需要留置胃管、尿管。治療過程中,可有效避免對腹外斜肌腱膜的影響,基本不會對腹股溝管造成嚴重的損傷。手術之后也不需要拆線,恢復快,費用比較低,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可靠,患者的疼痛程度較輕、手術疤痕較輕、并發癥發生率低、術中出血量較少,患者能夠早日恢復正常生活與活動,整體治療效果比較理想。與傳統手術方案相比,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方案用于治療疝氣患者的療效更確切,顯著降低了患者術后疼痛,生活質量改善效果明顯,受到大部分患者家長的認可。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切口手術治療,實驗組患者接受腹橫紋小切口疝氣手術,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疼痛程度明顯減少,由此說明該治療方式,對于患者的創傷比較小,術后恢復快,手術后的疼痛感也比較輕,且能夠促進術后早日康復。與此同時,實驗組患者的切口感染、腹脹、切口麻木均有了明顯的減少,由此看出,該治療方式可行性較強。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優異,家長滿意度高,均優于常規組,說明該手術方案不僅安全性高,還能夠提高術后身體康復速率,減少治療周期,側面降低了患者家庭經濟負擔,患者家長予以該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方案的臨床價值較高,值得予以宣傳運用。
綜上所述,腹橫紋小切口,操作簡單,手術切口小,可提高疝氣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住院時間明顯減少,并發癥發生可能性降低,價值大,可以于疝氣疾病的治療工作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