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瑪莉
(北京市密云區醫院/產科 北京 101500)
前言:產后出血作為最常見的分娩期并發癥,會直接危及到產婦的生命安全,其定義為在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宮產者≥1000ml,并出現低血壓等癥狀表現,若未能及時展開救治,可能會引發產婦死亡等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發生。本次研究對剖宮產后出血問題的引發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望能夠在降低產婦產后出血率方面發揮出一定的效用價值。具體如下:
我院在2019年共收治產婦2521例,其中剖宮產1254例,產后出血例數為230,占比18.34%,經產婦156例、初產婦74例,平均歲數及孕周分別為(30.54±4.88)歲、(38.21±2.45)周,2020年1月~12月分娩的產婦1976例,其中剖宮產1101例,經過診斷后共有154例產婦出現產后出血,占比為14%,其中經產婦108例,初產婦46例,年齡在20~43歲區間,平均年齡為(29.64±3.07)歲,孕周在36~42周,平均孕周(38.59±2.16)周。兩組資料較為均衡(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
觀察組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對行剖宮產產婦的各項臨床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后確認導致產后大出血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子宮收縮乏力:產婦處于精神高度緊張、體力差、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生產時間持續過長,體力消耗嚴重導致子宮肌肉收縮疲勞;頭盆不對或胎位異常胎兒先露部下降受阻、不能緊貼子宮下段及宮頸,因此無法引起反射性子宮收縮;子宮過度膨脹(多胎、巨大兒、羊水多);子宮肌壁損傷(剖宮產史、肌瘤剔除術后、產次過多);子宮病變等以上因素均可引發子宮收縮乏力,繼而出現產后大出血現象[1]。②胎盤異常:胎盤部分剝離或者在剝離后滯留在宮腔內;胎盤無法自行剝離,部分或全部粘連;胎盤絨毛侵入子宮肌層,根據植入的面積分為部分性與完全性植入兩種[2]。③軟產道損傷:多為急產,巨大兒分娩,陰道手術助產,軟產道靜脈曲張,外陰水腫,軟產道組織彈性差等致會陰、陰道、宮頸甚至陰道穹窿的損傷。④凝血功能障礙;任何原發或繼發的凝血功能異常均能致產后出血。
護理措施:①產前健康教育,因部分孕產婦對自身高危因素認識不足,對此就需要護理人員在孕期時對其展開健康宣教,將孕期保健、飲食、運動、產檢等相關知識告知孕婦,并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飲食結構方案,降低巨大兒、高血壓以及妊娠糖尿病等問題的發生[3]。同時該方案需根據孕婦各階段的實際需求進行適當的優化與調整,以此來保證其有效性。同時加強孕期抗貧血治療,時孕婦血色素在分娩前達到正常標準,其次還需告訴其自我監測的方法,指導其在產前接受各項規范檢查,使醫生及時發現其各項不良情況,制定適宜的分娩方式,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此來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4]。
②心理護理,多數孕婦對剖宮產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心態上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焦慮不安、緊張是其主要表現,配合度也會隨之下降,對此護理人員就需加強與孕婦的溝通交流,將剖宮產的適應癥、步驟等一一為其講解,并告知其術后出血的原因、預防以及其所要配合的事項等,認真傾聽孕婦的訴說,掌握孕婦的心理動態,積極回答孕婦所提出的問題,將未知轉為已知,以此來緩解孕婦的不良情緒,減輕其心理壓力感,提高孕婦的配合度[5]。
③術中監測,在術前還應當對孕婦完善各項化驗檢查,明確其風險等級,通過對孕婦的資料分析了解其既往史、現病史、過敏史等,以便于可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降低術中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在手術中應當仔細觀察出血情況,密切關注產婦的生命指征變化情況,可在手術后預防性應用縮宮素,需控制流速,250ml/h為宜[6]。若術中出血量超過350ml可視為有潛在產后出血的風險。
④搶救護理,術后回病房持續行心電監護,密切監測產婦神志、精神狀態以及生命體征變化,嚴格計量陰道出血量,觀察子宮收縮情況,記錄尿色尿量,若產婦出現一次陰道出血量大于150ml,以及血壓下降、心慌頭暈、面色蒼白、口渴、打哈欠、煩躁不安等休克表現時應立即組織人員展開搶救,根據產婦的出血量以及實際情況找出血原因,并給予相應的止血措施,同時給予產婦相應的氧氣支持,確保其處于正常呼吸狀態。其次需為其補充血容量,建立兩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并做好輸液速度的控制工作,以免因速度過快加重循環負擔,引起急性肺水腫等并發癥。對于子宮收縮無力的產婦,護理人員還應當在旁進行腹部子宮按摩,提高子宮收縮頻率,促進子宮壁血竇閉合,以此來達到止血的目的。其次取適宜體位,頭低足高位,以此來增加腦部、心臟血液循環,降低血栓等問題的發生[6]。
⑤產后護理干預,在產后出血有好轉后盡早開始母乳喂養,以促進子宮收縮,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觀察切口滲出情況,定時更換切口敷料,并保持會陰清潔,在此可選用碘伏作為消毒擦洗劑。同時給予適量的抗感染藥物,注意觀察產婦用藥后不良反應,以便于在第一時間發現異常并進行救治。其次指導產婦進行科學飲食,促進產婦盡快康復,并觀察產婦的惡露情況,將術后各注意事項告知產婦,避免因個人問題引發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7]。
醫護人員需密切關注所有參與研究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在出現不良現象時應當及時展開相應的救治處理,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分析其實際影響因素并做好分類整合分析統計工作,為后期探討工作的開展提供精確的數據信息。
2.1通過所統計的數據來看,154例產后出血的產婦中因子宮收縮乏力所引發占比較高,共有119例占比77.55%,如表1所示。

表1 產婦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
2.2經過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較為均衡,但觀察組患者的合并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2019/2020剖宮產術后產后出血產婦基本情況對比
2.3在分析術后大出血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后,觀察組患者的陰道出血量、輸血量、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也相對較優。(P<0.05)。如表3所示。

表3 2019/2020剖宮產術后產后出血數據對比
隨著當前醫學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及想法的改變,剖宮產在當前分娩方式的選擇中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多數年齡較大、患有嚴重并發癥、巨大兒、多胎兒孕婦均會選擇剖宮產,雖然其能夠有效地降低因順產所導致的陰道損傷,但也增加了因手術導致產后出血的風險,而且據不完全統計,因宮縮乏力所導致的產后出血切除子宮進行止血的產婦中剖宮產占比百分之七十以上[8]。產后6小時屬于行剖宮產術后出現大出血的高危階段,一旦發生或未及時發現識別,會直接危及到產婦的生命安全,對其身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對此為有效降低剖宮產后大出血事件的發生率,醫護人員還應當做好產前、產中、產后以及搶救工作,充分了解引起大出血的主要高危因素,并結合產婦的入院資料以及實際情況對其風險等級進行評估,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及急救措施,同時做好搶救設備、儀器、血源、人員的準備工作,以便可在第一時間對其展開救治。其次因心理壓力也會導致宮縮乏力,進而引發大出血問題,對此護理人員還需加強與孕產婦的溝通交流,將手術流程以及具體細節提前告知孕產婦,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消除其緊張感,并指導孕產婦進行有效呼吸,以此來緩解壓力保持鎮定狀態[9]。
綜上所述,子宮收縮乏力、胎盤異常、軟產道損傷、凝血功能障礙是剖宮產后出現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應當根據不同的因素采取對應的搶救方案,并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及總結素養,使其能夠切實提高護理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幾率,促進產婦盡快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