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娥(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136)

書 名: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
主 編:黃泰巖
出版單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定 價:128.00元
ISBN:9787520173353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對大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實踐教育環節,不僅能夠夯實理論基礎,還可以提高職業素養,增強使命擔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從理論研究和實踐育人兩方面,從理論研究、隊伍建設、課程建設三個方向展開論述,分析優秀經驗,指出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從實踐的角度提出解決措施和可行建議。第一篇:思政理論研究篇,介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理論研究成果,涵蓋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德育培養、少數民族思政教育等方面;第二篇思政隊伍建設篇,闡述新時代思政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和要素;第三篇課程建設篇,分析新時代優秀思政課需要的內容和模式,建議與專業課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建設思路;第四、五篇,分享思政教育成功經驗和案例,為其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作用,首先要加強思政理論的指導作用。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實現實踐育人的根本前提。緊扣大綱的教學內容,要具有時代性,加入社會熱點和熱門信息,融入與學習生活有關的案例分析,提升學習思政教育理論的積極性和成效性,為實踐環節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優秀的思政教育教師隊伍,不僅決定著理論課的成效,也關系到實踐環節的開展質量。思政教育隊伍素質高低,一方面呈現在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另一方面體現在教育學生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解答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因此思政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人文情懷,在實踐環節充分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增強干事創業的職業素養,達到實踐育人的目的。《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二、三篇,闡述了理論課教學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首要環節,通過高質量的課堂內容,多交互的課堂模式,高效率的課堂應用,打好思政理論基礎;要從政治素養、業務素質、授課技巧、實踐技能等方面著手,加強高素質的思政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其次要重視校內實踐教學環節。小到教室內,大到教學樓圖書館等建筑,甚至到文化長廊宣傳欄等設施,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標志物。在陳列中,可以將學校發展史以及功勛模范人物事跡以各種形式展示在學生周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學習和生活。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積極向上的活動和實踐,例如文體比賽、勤工儉學、志愿者活動等,培養團隊協作意識,樹立勤儉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道德,實現實踐育人的目的。《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特色經驗篇中“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困難學生幫扶路徑探索”一文,提出可以通過開展勤工儉學,倡導學生間互幫互助,進行教育基金幫扶等有效舉措,以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在幫扶過程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指引,使雙方產生思想共鳴,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培養和正能量的宣傳。
最后要充分抓好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校外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過渡環節。帶領學生進入企業、社區、農村、養老院、展覽館等各類實踐基地,分別體會工作的辛苦與不易、生活的普通與重復、人性的善良及復雜,這些都是寶貴的社會經歷和實踐經驗。要在教師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思政教育課程學到的知識,闡釋實踐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們保持樂觀向上、信念崇高的積極態度,促使教師完成實踐育人的目標。《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案例一篇,在“著力抓好新生養成教育,精心構建軍訓育人平臺”一文中,重新考量新生軍訓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尤其在野外拉練及參觀紀念館校外實踐環節中,培養學生不怕吃苦、團結爭先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踐育人,搭建由學校走向社會的橋梁,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做好適應和預熱,充分了解社會各階層的工作環境、價值取向和人文動態,培養他們吃苦耐勞、潛心鉆研、努力奮斗的創業精神和回饋社會的感恩情懷。通過實踐育人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變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解答實踐中的疑問和困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取向,為其完成學業后從容步入社會打下穩固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