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英,馮德豪,石壘,2,崔吉明,姜碩琛,黃登武,胡豐琴,胡抗,杜穎,冉旭,杜斌
1.長江大學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2.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業科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3.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農業服務中心,湖北 恩施 445033 4.湖北省建始縣高坪鎮農業服務中心,湖北 建始 445305 5.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農業服務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3 6.湖北省利川市團堡鎮農業服務中心,湖北 利川 445420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全國60%以上人口以稻米作為主要能量和蛋白質來源[1]。目前我國水稻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2億t以上[2]。隨著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我國從2018年起主動調減水稻種植面積,考慮到國民人口的增長,到2030年中國水稻產量需要在現階段基礎上增加約20%才能滿足基本糧食需求[3,4]。提高水稻單產是保證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而優化田間水肥管理和培育高產品種是提高單產的關鍵[5]。
江漢平原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一季中稻是主要的水稻生產方式。合理的播種期、施氮量、基本苗、水分是水稻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栽培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溫度對水稻各生育階段的生長有不同的影響[6],苗期遇低溫會影響水稻生理代謝導致成活率降低[7],揚花期遇到高溫會影響小穗生長,進而影響產量[8],灌漿期遇冷害或高溫脅迫會降低谷粒的灌漿速率,此外還會引起水稻倒伏[9]。因此,選擇播種期時應考慮溫光條件是否滿足水稻生長,避免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基本苗直接影響水稻群體分蘗動態和產量[10]。適宜的基本苗有利于保持群體生產力,減少水稻無效分蘗,增加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從而優化產量結構,提高產量[11]。氮和水分是決定水稻產量的關鍵因素,也是可人為調控最密切、影響最大的作物生長環境因子,對分蘗的產生和干物質積累有顯著影響[12]。氮供應不足時水稻生長受到抑制,而氮供應過多時則會引起水稻無效生長,同時過量的氮肥施用往往導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13]。水分是大田生產中肥效發揮作用的關鍵,水分供應不足或者過量均會對水稻植株生長造成逆向影響[14]。
“黃華占”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培育出的常規中稻,該品種產量高、品質優,價格優于普通稻谷5%左右,深受農民歡迎。為了更好地挖掘該品種在江漢平原的生產潛力,弄清“黃華占”在江漢平原地區的最佳配套栽培措施,研究探討了播種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對“黃華占”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供試品種為“黃華占”,由湖北荊楚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地點為湖北省荊州市李埠鎮楊井村(30°21′N,112°09′E)。該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10℃積溫5094.9~5204.3℃,年平均降水量1095mm,年平均日照時間1718h。耕作層(0~20cm)土壤pH 6.5,全氮量2.36g/kg,全磷量0.57g/kg,堿解氮量93.6mg/kg,速效磷量48.3mg/kg,速效鉀量121.6mg/kg。試驗地為稻麥輪作模式,前茬作物為小麥。
采用L9(34)正交設計,設置播種期(A)、施氮量(B)、基本苗(C)和水分(D),4個試驗因素,每個試驗因素分為3個水平。
1) 播種期(A):2018年和2019年的播種期均為4月25日(A1)、5月3日(A2)、5月10日(A3)。
2) 施氮量(B):B1(純N 100kg/hm2)、B2(純N 150kg/hm2)、B3(純N 200kg/hm2) ,氮肥施用比例為基肥∶蘗肥∶穗肥=5∶3∶2,以尿素(含N 46%)作為氮源。
3)基本苗(C):C1(基本苗22.5×104株/hm2,株行距為20cm×22cm)、C2(基本苗60×104株/hm2,株行距為17cm×18cm)、C3(基本苗120×104株/hm2,株行距為13cm×19cm)。
4)水分(D):參照當地技術,在移栽后7d內統一灌水,按照設置的不同水層保持30d,D1(水層0cm)、D2(水層5cm)、D3(水層10cm)。
選用旱地育秧,采用長江大學農學院創立的田間間隔方法隔離不同試驗小區,每小區面積12m2。秧齡30d后移栽大田,重復3次。純P(施用過磷酸鈣)施用量為90kg/hm2,純K(施用氯化鉀)施用量為150kg/hm2,磷、鉀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施入。其他栽培管理采用當地高產栽培方法。
水稻各生長階段記錄生育期;生理成熟后,每個小區調查2m2確定單株平均有效穗數,根據單株平均有效穗數取具有代表性植株5 穴,測量單穴有效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產量由長勢較一致、均勻且具有代表性的5m2谷物產量折算。在計算千粒重和產量時,將籽粒水分干燥至13.5%。
采用EXCEL 2019軟件整理數據,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Duncan新復極差法 (SSR) 檢測顯著性(以P<0.05為差異顯著)。
由表1可知,在9個搭配處理中,2018年T3生育期最長,為126d,T7生育期最短,為120d,相差6d;2019年T3生育期最長,為129d,T8生育期最短,為123d,相差6d,將表1的各個處理進行方差分析,得出因素水分的均方最小(0.11),將其作為空閑因子,再次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在2018年和2019年中,播種期和施氮量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P<0.05),且播種期每推遲1期生育期縮短1.7~2d,施氮量每增加50kg/hm2生育期延長0.3~2d;而基本苗和水分對水稻生育期的影響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1 不同栽培因素組合下的生育期Table 1 The growth period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factors

表2 生育期正交設計校正分析Table 2 Orthogonal design correction analysis of growth period
由表3和表4可知,不同栽培措施對中稻“黃華占”產量有顯著影響。2018年T2產量最高,T5產量次之,T1產量最低,T2產量比T1產量高15.62%;2019年T2產量最高,T5產量次之,T7產量最低,T2產量比T7產量高10.75%;不同施氮量和基本苗對中稻“黃華占”有顯著影響(P<0.05),其中施氮量在B2(純N 150kg/hm2)、基本苗為C2(基本苗60.0×104株/hm2)時產量最高,2018年和2019年分別達到8702.50kg/hm2和9094.10kg/hm2,平均達到8898.30kg/hm2,播種期(A)和水分(D)則對產量無顯著影響(P>0.05)。

表3 不同栽培因素組合下的產量Table 3 The yields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factors

表4 產量正交設計校正分析Table 4 Correction analysis of output orthogonal design
由表5可知,施氮量和基本苗對單位面積有效穗有顯著影響,2018年和2019年均以B2(純N 150kg/hm2)和C2(基本苗60×104株/hm2)時單位面積有效穗最高,施氮量和基本苗的極差R分別排第1位和第2位,是影響單位面積有效穗的關鍵因素,播種期和水層則對單位面積有效穗的影響較小。水稻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主要由品種自身遺傳特性決定,研究所選擇的播種期、施氮量、基本苗、水分均未對其產生顯著性影響,這與王建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

表5 產量構成因子的極差分析Table 5 Range analysis of yield component factors
通過對2018年和2019年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產量均值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圖1)表明單位面積有效穗(x)與產量(y)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R2=0.6859,P<0.05)。

圖1 單位面積有效穗與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Fig.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ffective ears per unit area and yield
1)研究發現,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產量先增加后降低,在B2(純N 150kg/hm2)下產量最高。原因是過低的氮投入不能滿足水稻對養分的需求,限制了水稻生長和產量形成,而過高的氮投入產生過多的無效分蘗,不利于產量的形成。因此純N 150kg/hm2是最適宜“黃華占”的施氮量;基本苗是水稻群體發育的關鍵調控技術,對水稻產量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16]。隨著基本苗的增加,產量先增加后降低,在C2(基本苗60×104株/hm2)下產量最高。原因是較低的基本苗降低了成熟期有效穗數,同時減少了有效葉面積指數和營養生長期積累的碳水化合物,無法形成高產的水稻群體[17],而過高的基本苗產生較多的無效分蘗和無效葉面積指數,增加了水分的蒸發和碳水化合物的浪費[18],有效穗增加則每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會呈現降低趨勢[19]。播種期和水層對產量無顯著影響,這與前人結論不一致[20],原因可能是試驗地處于荊州地區,設置的3個播種期時間間隔較短,水稻生長期溫光和雨水條件無顯著差異,在4月25日—5月10日之間的播種期均滿足“黃華占”的生長。
2)兩年間,播種期、施氮量、基本苗和水分的組合對有效穗、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的影響表現各異。2年的數據分析表明,T5有效穗最高,T1穗粒數最高,T7結實率最高,T9千粒重最高;施氮量和基本苗的組合對穗粒數的影響分別為K3、K2水平下最高,此時,最優的栽培組合為A3B3C2D1;結實率的影響分別在K1、K3水平下最高,此時,最優的栽培組合為A3B1C3D2;千粒重的影響分別在K2、K3水平下最高,此時,最優的栽培組合為A2B2C3D1。綜合考慮下,最佳的栽培因素組合為A1B2C2D2。
3)試驗設計的因素與水平存有一定局限,且與輕簡化栽培(直播栽培、機插秧栽培)存有距離,在后續研究中應有所加強,應針對播種期、施氮量、基本苗、水層、栽培方式與品種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實踐。
4)試驗中,基本苗和水分2個因素的差異未達顯著水平,主要與土壤肥力水平與地下水層的水位有關。在后續研究中需要完善設計,以獲得更加理想的結果。
1)“黃華占”最佳的播種期為4月25日,施氮量為純N 150kg/hm2,基本苗為60×104株/hm2,水層5cm,此時產量達到最高值,平均產量為8898.30kg/hm2。
2)在試驗范圍內,播種期和水層對產量的影響未達顯著水準,施氮量和基本苗對產量影響顯著,施氮量和基本苗主要通過改變單位面積有效穗數來影響產量, 單位面積有效穗和產量呈顯著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