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源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已走過40多個年頭,在建黨100周年之前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方針深入人心,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創造了當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奇跡。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經濟發展的副作用也很大:過度的經濟建設行為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日趨嚴重,空氣、水體污染嚴重,生境破碎化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1]。作為人們休閑、游憩、賞景、度假的風景名勝區也不能豁免,過度的旅游開放建設和不良的管理造成了國內眾多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日益退化,風景名勝資源保護迫在眉睫。針對上述現象,國外發達國家已從20世紀中期開始嘗試將生態學原理融入城鄉規劃領域,形成了生態空間規劃[2]。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較晚, 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了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當前風景名勝區生態分區主要依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標準中“依據生態價值、生態系統敏感性、生態狀況等評估結論綜合確定”。由于在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標準中對生態價值、生態系統敏感性、生態狀況等評估未作出定量評估的具體標準,規劃設計人員只能在現場踏勘和收集基礎資料的基礎上做出定性評估,這使得風景名勝區生態分區的科學性、合理性、精準性不足。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數據處理技術、空間遙感數字地圖、GIS軟件和其他數字化分析應用軟件在城鄉規劃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也為風景名勝區各類規劃設計提供了數字化定量分析有力支持。
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唯一發育在黃土高原上的火山群和良好生態環境、避暑氣候一直是其核心競爭力。但由于以往不良的生產、生活行為造成了生態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本文考慮了坡度、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地質資源(火山地質遺跡)等因素,應用數字化分析軟件,定量分析研究區的生態本底特征,作為風景名勝區生態分區劃分的依據,提出了針對性的生態優化策略,并為其他相關規劃的開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位于大同市東部所轄的云州區、陽高縣兩個行政區域內,地跨東經113°35′47.407″~113°59′52.616″,北緯39°54′33.415″~40°07′17.655″,由火山群園區、桑干河園區、秋林峪園區3個獨立片區組成。是華北地區保存最完好、出露最完整的第四紀火山群,也是世界上唯一發育在黃土高原上、板內裂谷系火山盆地內的火山群,是我國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集典型的地質遺跡、奇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景觀于一體,被譽為“東亞大陸稀有的自然遺產”和“火山地質博物館”。是清華大學地質學系現場教學基地。
數據來源于《大同縣縣域總體規劃(2013年—2030年)》《大同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17年—2025年)》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提供的Landsat-8分辨率為30 m的遙感數據與高程數據等。采用GIS軟件、ERDAS IMAGINE系統,以谷歌地圖上采集的空間遙感影像圖為基礎,對研究區進行生態敏感性定量分析。
風景名勝區規劃必須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作為規劃理念,優先保護風景名勝區的本底生態環境、風景名勝資源和歷史文脈,使其生態系統得以良性循環,典型風景名勝資源得以完好保育。進而實現風景名勝資源的永續利用,促使風景名勝區良性發展。
在現場踏勘和各項基礎資料收集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自身特點,綜合選取了對研究區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坡度、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地質資源(火山地質遺跡)等四項因子作為生態敏感性評價的主要影響因子。其中坡度因子主要考慮火山群地質遺跡的水土保持問題,生物多樣性因子主要考慮研究區內生態公益林保護問題,水資源因子主要考慮研究區內水庫、溪流保護和水土涵養問題,地質資源因子主要考慮研究區內典型火山地質遺跡保護問題。根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及相關研究制定了敏感性因子等級劃分及賦值(詳見表1)。

表1 生態敏感性因子賦值及等級劃分表
將坡度、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地質資源(火山地質遺跡)等四項因子通過數字底圖并應用各類數字化分析軟件的模擬計算和分析,見圖1~圖4,計算各主要影響因子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最后將各個因子的生態敏感性分析結果綜合疊加,得到了綜合生態敏感性分析圖(詳見圖5,圖6)。





根據以上綜合分析圖可以看出,大同火山群生態敏感性總體上呈高海拔地區高、低海拔地區低分布。高敏感區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的火山地質遺跡周邊,低敏感區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平坦原野,中敏感區主要分布在兩者的結合部。
火山群園區高敏感區占地3 393.4 hm2,占該園區44.0%,主要分布在金山、狼窩山、黑山、閣老山、東坪山、昊天山、老虎山、牌樓山、牛頭山等各火山群及生態公益林;中敏感區占地1 851.9 hm2,占該園區24.1%,主要分布在各火山群及生態公益林邊緣區域;低敏感區占地2 467.3 hm2,占該園區31.9%,主要分布在平坦原野上。
桑干河園區高敏感區占地1 722.5 hm2,占該園區73.0%,主要分布在桑干河及沿岸玄武巖峽谷地質遺跡上;中敏感區占地75.7 hm2,占該園區3.2%,主要分布在玄武巖峽谷地質遺跡周邊區域;低敏感區占地562.1 hm2,占該園區23.8%,主要分布在平坦原野上。
秋林峪園區高敏感區占地1 885.7 hm2,占該園區64.8%,主要分布在秋林峪火山地質遺跡上;中敏感區占地138.9 hm2,占該園區4.7%,主要分布在秋林峪火山地質遺跡周邊區域;低敏感區占地887.8 hm2,占該園區30.5%,主要分布在平坦原野上。
高敏感區:坡度大,水土流失風險最大,需進行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在火山錐體保育自然野生草、灌植被,在裸露荒野區域撒播適應當地生長的各類草籽和仿自然混種各類野生灌木,提高植被覆蓋率。該區分布有水域和生態公益林,動植物種類豐富,應努力提高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嚴格保護桑干河流域的水質、水量,嚴禁污水排入水體中。嚴格保護火山群各類地質遺跡和人文景觀資源,編制相關的保護規劃。除設置必要的游覽設施外,禁止其他建設活動,控制游客數量,限制機動車進入。
中敏感區:坡度較緩,水土流失風險較小,建議限制開發建設強度,減少因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分布有灌木叢、草地,具有一定豐度的動植物,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育,加強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少量設置游覽設施。
低敏感區:地形平坦,但旅游開發活動不宜過大。分布有農田、村莊、道路等,宜種植觀賞性和經濟性良好的農作物,既營造大地景觀,又增加農戶經濟收入。編制詳細規劃,根據風景名勝區旅游接待的需要,科學合理規劃規模適當的服務設施。
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生態分區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結合風景名勝區具體情況科學合理選擇了生態敏感性評價的各主要影響因子,并運用各類數字化底圖和各類數據分析軟件,數字化處理了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各生態敏感性主要影響因子的影響范圍,摸清了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生態本底,為劃分各類生態分區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分布在海拔較高的火山群地質遺跡和生態公益林生態敏感性較高,而分布在海拔較低平坦原野(農田、村莊、道路等)生態敏感性較低。針對各生態分區的各自特點,對四個影響因子有針對性地提出生態優化策略(高敏感區要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編制相關的保護規劃,禁止人為破壞活動;中敏感區要限制開發建設,加強生態保育;低敏感區要科學合理規劃規模適當的服務設施),使得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風景名勝資源得到有針對性的保育,也為風景名勝區其他相關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與傳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定性進行生態分區劃分相比,本文采用了數字化處理軟件和空間遙感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分析,對生態本底進行定量分析,更易把握生態分區劃分的尺度和精確度,更加科學合理,也為風景名勝區其他相關規劃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