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月6日,鄭州,地鐵3 號線在每列列車設置一節“女士優先車廂”,內部還設有母嬰專座,并在醒目位置張貼標識
近年來,我國先后三次適時進行生育政策調整與完善,分別在2013年、2015年和2021年實施了“單獨二孩”“全面兩孩”和“全面三孩”政策。
調整生育政策的效果如何?“全面三孩”近一年時間,各地生育友好政策的路徑是否科學有效,還有哪些需要完善之處?近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杰華。

陸杰華
《瞭望東方周刊》:近些年生育政策逐漸放開,釋放怎樣的信號?如何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
陸杰華:政策放開實際上是一種信號,說明我們在加快優化生育政策的步伐。過去我們都說人口多、底子薄,一直強調要控制人口總量,但在少子化與老齡化同步加快、人口紅利下行的情況下,要轉變觀念,認識到人是創造者和消費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者,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和合理的人口結構很有必要。
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鑒于形成當下超低生育水平的最重要動因由經濟和文化共同作用。因此,鼓勵生育也將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長計議、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國外諸多生育政策干預的實踐經驗也表明,鼓勵生育比控制生育更難,要想保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適度生育水平,不僅要完善頂層制度設計,同時還要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生育友好政策環境。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評價近一年時間各地的生育友好政策,各地生育鼓勵和支持的方向、思路是否合理?
陸杰華:鼓勵生育要尊重人口出生規律,現在部分城市和地方的政策可能存在錯位。很多地方過于看重生育三孩,政策制定者更多關注的是三孩,但較少關注一孩、二孩。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二孩的生育比例有所上升,但令人擔憂的是一孩比例下降。如果把生育比做金字塔,一孩才是金字塔的底部,沒有基礎,三孩就變成了空中樓閣。在生育過程中鼓勵適齡青年生一孩是基礎。因此,要在一孩上下更多功夫,保一爭二,把生育潛能真正釋放出來。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能生兩個孩子的話,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會有明顯提升。因此,各地生育支持政策、獎勵重點應該放在一孩、二孩。
從地方和城市來說,鼓勵生育的效果可能15年、20年后才能顯現,和發展經濟相比,發展人口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見影。因此,要制定激勵機制,甚至是考核機制,推動將生育政策落到實處。
產假不是越長越好,太長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對育齡婦女在初次就業質量、晉升和薪酬層面會帶來新的挑戰。各地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長有短,但總的趨勢是適當延長。
《瞭望東方周刊》:從時間支持的措施看,地方政府均制定完善了產假、育兒假、陪產假等相關的假期制度。對中國父母來說,到底多長時間育兒假合適?北歐部分國家育兒假已經達到420天以上,我們可否效仿?
陸杰華:怎樣在假期制度上去調節,能讓鼓勵生育達到比較好的效果,中國和北歐國家情況不同。產假、育兒假、陪產假都是通過立法來適當延長,延長后基本都是用人單位買單,這就意味著產假不是越長越好,太長可能會帶來新的問題,對育齡婦女在初次就業質量、晉升和薪酬層面會帶來新的挑戰。各地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長有短,但總的趨勢是適當延長。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出臺的假期制度,更多是鼓勵性舉措,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員工不敢休、企業成本過高等現實問題,要想真正將政策落實到位,下一步該如何完善育兒假期制度?
陸杰華:怎么去平衡用人單位的成本更重要,不能把所有成本都讓用人單位承擔,這樣看就不是生育友好社會了。國家要承擔一部分,給予用人單位多種多樣的支持,比如稅收、信貸,五險一金緩交等,根據用人單位類型不同給予更具針對性、更靈活的支持措施。
《瞭望東方周刊》:從服務支持的舉措看,自201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起已3年時間,全國層面看,托育服務發展如今成現狀怎么樣?還存在哪些難題待解?
陸杰華:應該明確和厘清人口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體部門及其責任。目前,托育工作由衛健系統主抓,教育部門動作也有,但不多。因此,首先要弄清主責,其次要利用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政府要把托育服務納入民生服務范疇,不能全交給社會力量去做。比如,目前北京“疏整促”專項行動騰退出不少閑置空間,可否考慮拿出部分空間優先做托育,解決一線城市生娃養娃的焦慮。
整個托育服務的規劃要和現實相匹配,才能推動生育潛能的有效釋放。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長期性因素,也是重要的戰略性和全局性要素。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在鼓勵生育方面的財政投入相對還比較低。就像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一樣,要定一個目標,把托育服務看得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同等重要,就一定能取得明顯成果。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時間支持、經濟支持和服務支持,還應探索哪些支持舉措?
陸杰華:總結國外經驗可以看出,一些國家在頂層設計上具有自己的特點,制度上有相應的配置,比如建立全國性的機構。
比如,立法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德國有《聯邦父母津貼和父母養育假法》,韓國有《嬰幼兒保育法》和《兒童福利法》,都是保護生育孩子的家庭權利的專門法規。2007年,韓國推出《家庭友好社會環境建設促進法》,要求相關機構和組織相互合作,共同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社區環境和社會環境。

上海楊浦區一商場內的母嬰衛生間
因此,我國也應加快建立起覆蓋全領域的多元政策與法律體系。
法律之外是文化。從我國調整生育支持政策的時間看,“80后”生育黃金期時間不多,“90后”“00后”的戀愛觀、結婚觀、生育觀和上一代存在明顯差異。
因此,生育率下降不完全是經濟原因,婚育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長期形成的,其改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從現在就要開始逐步改變,積極轉變戀愛觀、婚姻觀、生育觀,強化家庭責任。比如,要從小教育人們生育不僅對國家有利,對家庭、對個人也有利,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財富,改變過去“獨生子女最好”的思維定式,讓生育成為促進家庭幸福的重要方面。
現在的初婚年齡一直在推遲,生育文化的培養還包括適婚適齡,結婚生孩子不是越晚越好,這些都是文化價值層面生育友好型社會的一部分。
在生育友好環境建設方面,城市的規劃建設要更精準細致,要對兒童更友好、對女性更友好,讓二孩三孩家庭出行更方便,比如是否可以考慮給二孩三孩實行一定票價優惠。這些民生細節,都是生育友好環境的一部分。
總之,中國有強大的制度優勢,只要下定決心,拿出智慧,推動生育友好社會的建設會收到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