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 王圣志 孫清清

3月15日,漯河某食品企業生產車間,工人在流水線上作業(郝源/ 攝)
雙匯火腿腸、衛龍辣條、南街村方便面……這些你熟悉的網紅食品,其實有一個共同的故鄉——河南漯河。
作為一座因食品產業發達而快速發展的中原新興城市,漯河市是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的全國首個“中國食品名城”。30年前,“雙匯”在漯河誕生,如今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10年前,衛龍辣條在漯河面世,迅速被年輕消費者追捧為“國民第一零食”;南街村方便面,則是河南食品品牌的一個傳奇符號,天下流傳。
不只是雙匯、衛龍和南街村,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綠色與產業的有機融合,食品生態圈的日趨完善,諸多知名食品品牌在漯河崛起,向全球發展,給用戶的味蕾帶來愉悅滿足,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有“色”有“味”。
漯河,因河得名、依河而興。沙河、澧河雙河在這里交匯,穿城而過,東達淮河、長江,自古舟楫便利,河岸店鋪林立、江淮百貨薈萃。清末,京漢鐵路途經漯河并在此設站,這里成為遠近有名的“水旱碼頭”,被譽為“中原商埠”。
隨著上世紀70年代下游河道斷航,漯河建立在交通之上的“碼頭經濟”成為歷史,而同時期的工業發展也困難重重,如雙匯集團的前身漯河肉聯廠連年虧損,每天只殺二三百頭豬,淡季的時候長期停工待料,一年里有半年的時間“煙囪不冒煙”,一度瀕臨倒閉。
目前, 漯河食品產業規模達2000 億元, 占全省的1/6、全國的1/60。
變革路口,重塑主導產業,實現經濟突圍,迫在眉睫。
“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漯河立足礦產匱乏、農副產品豐富的實際,在‘農’上做文章,大力發展食品產業,工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漯河市工信局局長盧麗琴說。
其中,漯河肉聯廠作為改革的試點單位第一批走向市場,順應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大勢,一步步發展壯大,于1994年組建雙匯集團、1998年進行股份制改造、2013年收購全球最大的豬肉企業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從資不抵債的小廠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
伴隨雙匯發展壯大,漯河食品產業的集群效應日益彰顯。漯河陸續引進了可口可樂、旺旺等行業龍頭企業,崛起了南街村集團、衛龍等本土知名企業,如今,產業鏈上匯聚相關企業超7000家。
食品產業的名頭越來越響。2005年,漯河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全國首個“中國食品名城”。
目前,漯河食品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占全省的1/6、全國的1/60。去年,漯河市GDP增速9.1%,位居河南省首位,其中食品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四成以上,而食品產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全市工業營業收入、總利潤的53.1%和67.1%,對經濟穩健發展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
目前,規模達2000億元的漯河食品產業到了新的歷史關口:已然大而全,何以強而優?
漯河向何處去,這不僅關系到現有產業的鞏固,也關系到能否抓住接下來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在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
經歷三十多年“大干快上”產業項目和招商引資,漯河正著眼重塑食品產業生態圈,不再“撿到籃子里就是菜”,進入產業升級“新征程”。
本刊記者走進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映入眼簾的是裝著各種植物提取色素的玻璃瓶,仿佛進入了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
“我們從辣椒、梔子、姜黃、西紅柿等農產品中,研發提取天然食用色素、天然功能性原料、天然抗氧化劑、保健品。目前,公司生產有35種天然色素品種,涵蓋天然色素的全色系產品,是國內外上百家知名企業的優選供應商。”該公司研發人員李宏龍說。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植物提取天然色素企業之一,中大恒源與知名院校合作,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60多項自主核心發明專利。梔子黃、姜黃產銷量全國第一,并出口歐美日韓等國家。
“我們不僅為生活添彩,更是添‘綠’。”李宏龍說,梔子黃除了可給食品著色外,還富含藏紅花素,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功能;公司所產代糖產品,擁有白糖70%的甜度、只有白糖0.3%的熱量。
在漯河,像中大恒源這樣的專精特新企業并不少見。在創新驅動下,漯河食品業正進軍農產品精深加工的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
漯河市科技局局長效國強介紹,全市實施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行動,國家級、省級食品類研發平臺已達84家,食品企業每年研發新產品300個以上。為推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漯河正高標準籌建“河南省食品實驗室”,構建全鏈條科研成果轉化體系。
綠色發展,安全生產。
漯河建立了覆蓋全市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在肉菜商品流通領域建立信息查詢追溯平臺,銷售出去的肉類可以追溯到養殖場,蔬菜可以追溯到批發調撥,實現生產記錄信息化、生產行為透明化、終端查詢便捷化。
近年來,除了創新驅動,在縱向推進產業升級,挺進價值鏈高端,在橫向上,漯河正以強牌、提質、增量為抓手,大力推進食品產業鏈融合,擴容食品生態圈。
漯河臨潁縣南街村集團,創造了“北京”牌方便面30多年銷售常青的傳奇。如今,這塊“面”的上下游已集聚成鏈,匯聚了種子研發、糧食生產、倉儲、精深加工等產業。
“我們一年使用面粉9萬多噸,由上游種糧大戶、合作社、種子公司、南街村面粉廠組成的聯合體特供,確保面粉和下游方便面品質。”南街村集團方便面廠廠長張太宇說。

2021年5月16日,河南漯河,第十九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開幕
得益于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融合,南街村構建了從田間到餐桌的逐級訂單供應鏈,還形成了功能完善的電商和物流配送體系,成為漯河擴容食品生態圈的一個縮影。
此外,著眼“三鏈”融合,雙匯正從傳統肉制品加工巨頭向消費品企業轉變。“目前,雙匯已經開發出1000多種肉食制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雙匯集團副總裁周霄說。
雙匯產品中,既有各種口味的香腸,也有不同類型的鹵制肉;既有休閑食品,也有肉食預制套餐……2015年,雙匯高標準建設西式工廠,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享受純正的西式火腿、香腸、培根。
“我們以強牌、提質、增量為抓手,推動食品產業鏈延伸,雙匯、衛龍等龍頭企業在延鏈補鏈中不斷提升品質,開發新產品。”盧麗琴說,衛龍投資30億元的產業園三期項目正在建設,投產后產銷規模可達200億元。
老牌名企自我革新,漯河本土新興企業則在強牌提質。從衛龍辣條到打出健康標簽的網紅食品“魔芋爽”,衛龍食品公司在誕生后的10余年里,不斷刷新自己的“顏值”:2021年通過港交所聆訊,沖刺“辣條第一股”。
衛龍辣條是許多年輕人的童年記憶。從設備簡陋的小廠起步,也曾貼著“五毛食品”的標簽。如今,衛龍已成為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企業。
“憑借封閉化、自動化生產,衛龍能生產出最干凈的辣條。”衛龍研發運營部總監楊梅說,伴隨人們對健康的追求,衛龍在食品上減糖減油,推出魔芋爽等低熱量、口感好的產品,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目前,立足“中原糧倉”的資源稟賦,漯河作為“全國主食產業化工程示范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研發基地和食品加工業集聚地,年產銷肉制品680萬噸、日產休閑面制品3500噸,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鮮肉單品產量等均居全國第一。
“漯河已形成了從源頭到終端,從生產到研發、檢測、包裝、物流、電商、會展的全食品產業鏈條,成為河南超萬億食品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漯河市市長秦保強說,“在‘十四五’時期,漯河將堅持‘產、城、鏈、園、人、文’一體推進,聚焦‘食品城’‘食品+’‘食品云’‘食品安’同步發力,全面構建完善的食品產業生態,打造全國一流、世界有影響力的現代化食品名城。”
2019年至今,沉寂了數十年的漯河港重新開港,汽笛鳴響,一艘艘貨輪從這里通江達海,而漯河這座食品名城就像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一直沿著食品產業這條“主航道”,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