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茶葉的吸香原理是什么?
答:茶葉具有吸附性能,茶葉在加工過程中經過揉捻造型、烘炒制干等作用下形成特有的外形,如條形、圓形、卷曲形等,成為一種表面凹凸不平的、多孔隙的物質,加上含有許多具有吸附性質的化學物質如棕櫚酸和菇烯類化合物、水浸出物等,形成茶葉的吸附性能。花茶的奢制工藝正是利用這一特性,在窖制過程中,茶葉是吸附劑而鮮花中的芳香物質和水分子是吸附質。茶葉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吸附的效果。
問:制茶干燥幾次完成為好,毛火和足火有什么區別
答:制茶干燥,有一次完成的,也有分次完成的,視茶葉品質及風格而定。分次完成的,以分二次最為多見。如紅茶和烏龍茶以及大部分綠茶和一部分黃茶的干燥方法。為統一起見,第一次的干燥,火力較高,統稱“毛火”,去掉一部分水分,接近足干;第二次的干燥,一般以慢時文火為主,達到足干,稱為足火。
問:滋味是怎么分類的?
答:關于味的分類方法,各國有一些差異,我國是“酸、甜、苦、辣、咸”,歐洲是“甜、酸、咸、苦、金屬性、堿性”等。味覺生理分類認為,味覺與顏色的三原色相似,具有四原味,即甜、酸、咸、苦是4種基本味覺,其他所有的味覺都是由四原味組合而成。而辣味是呈味物質刺激口腔黏膜引起的一種痛覺,也伴有鼻腔黏膜以及皮膚的痛覺。澀味是物質使舌黏膜收斂引起的感覺。鮮味是由如味精與其他呈味物質配合產生的感覺。
問:越嫩的茶葉,蛋白質含量越高嗎?
答:蛋白質含量會依芽葉嫩度不同而有高低,一般嫩葉含量較老葉多;同時蛋白質含量也會隨季節不同而有變化,春茶最高、夏茶、秋茶依次遞減。就綠茶而言,蛋白質含量越多就代表茶葉品質越高。一般來說茶葉中通過沖泡而直接被吸收,利用的水溶性蛋白質含量大約只有2%左右,大部分蛋白質都為非溶解性物質而存于茶渣內。
問:茶樹根部有很多微生物嗎?它是有益的嗎?
答:茶樹等植物的根部會滲漏出碳基糖,這養活了地底下的生物,并形成了互動的關系。這個生物鏈是土壤微生物的世界,其物種能占到全球物種的95%。真菌和細菌離植物根部最近,食用根部的碳基糖。這兩者在根部附近聚集緊密,在根部形成幾乎無法穿透的屏障,阻擋了在附近埋伏、試圖攻擊根部的土壤病原體。真菌還能長出繩索似的菌絲,包圍、勒死闖入者(例如以根部為食的線蟲)。
問:如何通過外形來鑒別工夫紅茶?
答:工夫紅茶審評外形條索時,可以比松緊、輕重、彎曲、長秀、短鈍。嫩度比粗細、含毫量和鋒苗,兼看色澤潤枯、勻雜。要緊結圓直,身骨重實,鋒苗及金毫顯露,色澤烏潤調勻。整碎度比勻齊、平伏和下段茶含量,要求條索、鋒苗完整,上、中、下三段茶拼配比例恰當,不脫檔,平伏勻稱。凈度比梗筋、片、樸、末及非茶類夾雜物含量。高檔茶凈度要好,中檔以下根據等級差別,對筋、梗、片等有不同程度的限量,但不能含有任何非茶類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