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楷軒 沈雅文 馬玉媛 馬志強
摘 要: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持續加快,跨境電商企業在支付過程中更多地選擇了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識別我國跨境電商企業在支付過程中的風險對于保障跨境電商企業貿易的順利進行和促進整體跨境電商貿易發展水平的提高有著關鍵的作用。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線上訪談了解我國不同行業和不同領域的跨境電商企業人民幣跨境支付的現狀,識別到信息不對稱、物流時間過長與人民幣匯率波動、客戶身份信息缺失與洗錢這三種風險。因此,筆者根據上述風險提出了相應的規避措施,跨境電商企業自身既要開拓信息收集渠道,又要通過與境內外物流商、代理商的合作優化物流環節。同時,筆者認為政府也要加強對跨境電商企業人民幣支付反洗錢的監管。
關鍵詞:跨境電商;人民幣跨境支付;風險識別;規避措施
一、前言
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以來,跨境電商企業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下更多地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手段。伴隨著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水平迅速提升。目前,國內關于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的相關調查現階段還相對較少,而跨境電商企業在對外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時又有較多的好處。因此,識別我國跨境電商企業人民幣跨境支付時遇到的各種風險并為他們提出規避措施建議顯得格外重要。
二、現狀及法規政策
1.跨境貿易人民幣支付現狀
2016年在我國“一帶一路”的引領和匯率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迅速推進,帶動人民幣跨境支付規模達到頂峰;2017年年初增長動能不足,人民幣國際化遭遇瓶頸,進入低迷調整期;2018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我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改善企業經營環境使經濟基本面向好,尤其到2018年下半年,央行宣布重啟逆周期調節因子,人民幣匯率結束單向貶值預期,形成雙向波動態勢,推動我國人民幣國際化迎來了新一輪增長;2019年我國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金融開放,貿易項下的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前進;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加速蔓延的背景下,產能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矛盾顯露,全球陷入流動性危機,各大股市暴跌,美元指數持續走強,人民幣匯率小幅貶值,國際貿易陷入停滯,對國際貨幣跨境支付職能的發揮造成了嚴重打擊,然而流動性的寬松和外匯儲備的充裕使我國基本面保持穩定,這使得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面臨挑戰的同時存在更多的是機遇。
2.人民幣跨境業務現狀
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出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保持持續增長;在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的比例持續上升;證券投資領域跨境結算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全部跨境結算中占比繼續提升;境外主體繼續參與境內金融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場,全面取消了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伴隨著20號膠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中心掛牌交易,“滬倫通”開通等可投資品種不斷豐富等特點。2019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08%,其中實收10.02萬億元,實付9.65萬億元。跨境人民幣占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為39.51%,人民幣已連續九年為我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部分企業停工停產,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略有波動,但隨著國內疫情緩解、企業復工復產,以及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多家商業銀行開辟“綠色通道”,簡化業務流程,積極為企業提供人民幣結算服務,人民幣的全球支付占比回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實現了“雙增長”。2020年上半年,全國收付金額合計12.67萬億元,同比增長36.33%,其中收入6.31萬億元,支出6.36萬億元,人民幣跨境收付繼續保持平衡。截至2020年6月末,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為1.76%,落后于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3.我國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近年來,得益于一系列制度支持和改革創新,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全球性物流網絡的構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正蓬勃發展,成為推動我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2018年以來,跨境電子商務行業迎來諸多利好政策,尤其是《電子商務法》及若干跨境電子商務新政的出臺,為該行業提供了規范指導和法律保障。另外,中國消費者購買力不斷提升,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內需龐大,為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在規范化加強的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2019年增至10.5萬億元。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9.04%,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14.6萬億元。受新冠疫情影響,線下消費受到抑制,為線上消費帶來了全球性的機遇。跨境電商受國家政策支持也在快速發展。和以往不同的是,企業布局從歐美等發達國家向多市場、多渠道布局,日本、韓國、沙特等跨境電商新市場的交易額也在快速發展。在產品品類上,防疫、家居等產品交易活躍。
4.政策法規
我國政府在2018年至2020年期間,從支付系統建設到實行免稅政策,再到之后政府對跨境業務的一系列新政策等,都可以體現出我國政府對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支付的支持態度。
三、數據分析
本次項目的主要數據來源是針對目標企業的問卷,總計發放50份問卷,回收4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7份。根據問卷收集的結果可以看出,受訪的新疆地區企業占比29.6%,內地企業占比70.4%。通過對比新疆與內地的跨境電商企業在問卷中的回答情況可以得到,新疆的跨境電商企業認為物流是造成跨境貿易風險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是交易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和身份信息真實性。相較之下,內地的跨境電商企業認為身份信息真實性是主要因素,物流和貨品檢驗才是次要因素。
本次調查的跨境電商企業中,從2015年至今每年開始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不同地區的跨境電商企業數量占比來看,2017年新疆企業的占比高于內地企業20%,2018年兩者接近,2020年新疆企業高于內地企業22%,2021年新疆企業高于內地企業12%。綜合來看,兩地區的跨境電商企業都認為主要影響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支付的主要因素是貿易發展水平、經濟整體發展趨勢和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情況。但是,新疆地區的跨境電商企業認為外匯儲備和貨幣的穩定性也是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內地企業考慮得更細致,在新疆企業的考慮基礎上還認為監管漏洞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四、風險識別
關于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的相關調查現階段還相對較少。了解不同行業和不同領域的跨境電商企業對人民幣跨境支付的現狀,識別和分析他們當前可能遇到的不同風險,這對于促進我國跨境電商貿易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有著緊要的用處。根據本次調查,共識別出以下三種主要造成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時會遇到的風險。
1.信息不對稱
在跨境電商貿易中,買賣雙方不一定能夠完全了解到對方的信息,這就使得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在為自身謀求更多利益時損害到另一方。在進行人民幣支付時,外國的跨境電商企業通常可以依據本國最新出臺的政策及規定,或者是自身最新成果,而在合同談判訂立期間迫使我國跨境電商企業選擇或不選擇使用人民幣,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這樣就必然使得我國的跨境電商企業在匯率、稅費及交易中介費等方面產生較大的損失。例如在對外國的服裝箱包進口時,若該國在近期在外匯交易及對外貿易等方面做出了對我國不利的政策,那么在該政策被我國企業知曉前商議合同的話,就會使我國跨境電商企業不愿使用人民幣進行支付。
2.物流時間過長與人民幣匯率波動
以下為跨境電商物流的流程示意圖:
跨境電商的物流大多數都以“克”為計價單位,因此進行跨境物流的運費普遍都非常高。由上圖也可以看出,要使貨物從賣家發貨地送達買家目的地所需要耗費時間的延長主要在于按國家分理貨物、目的地機場清關以及目的地派送這三個環節。在銷售旺季按國家分理貨物時,由于包裹體量大、物流渠道不暢通等因素導致的送達延誤現象屢見不鮮。而在平時,部分賣家由于對進口國的一些禁止進口或有明確規定條件進口的貨物派送不了,而導致海關查驗和扣貨。在派送環節,賣家配送企業存是貨物信息系統不完善等原因而導致配送延誤、貨物損壞等,這些都將使得買方最后收貨時間延長。以美元為例,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不斷波動。買家在物流目的地通過跨境貿易使用人民幣支付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下降,而在貨物到達買家手中后匯率上升,那么買家就要承受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反之,對于賣家而言就是損失。而且,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在買家付款時越小,買家所要承受的匯率波動風險越大。所以,物流的環節越多,時間耗費越長對我國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支付的風險越大。
3.客戶身份信息缺失與洗錢
客戶身份信息缺失同上述信息不對稱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息不對稱指的是買賣雙方了解對方的身份,但是對各自掌握的交易相關的信息沒有對等的認知,雙方在其中一方被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獲取更大利益的情況下進行跨境電商貿易。而客戶身份信息缺失是指賣方在對買方的真實身份和相關信用信息沒有了解,甚至第三方支付平臺也無法認證的情況下進行跨境電商貿易。客戶身份信息缺失也可以說是客戶身份識別不真實,就是名義上的客戶與實際的客戶不一致的情況。在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電商支付時,交易雙方所在國都難以對實行這種情況的行為人進行有效徹底的追溯。當客戶信息難以得到核實的情況長期存在時,跨境電商企業在進行人民幣線上支付時必然會被用作不法人員轉移非法資金的通道。這既影響了當事國的跨境電商企業的形象和聲譽,又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受到滯后影響。
五、規避措施
1.開拓信息收集渠道
首先,跨境電商企業要收集可見的公開信息。公開信息最容易著手研究,且大部分是零成本的。獲取公開信息的渠道主要為買方的新聞、買方的官網以及媒體對買方的各種訪談。跨境電商企業通過長期持續性的觀察可以了解到很多基礎數據。通過買方的官網可以了解到其品牌形象、精神面貌和價值觀等。媒體訪談可以使跨境電商企業對買方的領導者進行了解,匯總訪談資料將構建立體的情報脈絡。其次,要對非公開信息進行收集。公開信息可以使跨境電商企業在調查買方時了解到其表面現象,那么非公開信息就是了解到實際情況。非公開信息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來了解:客商和導購員、參觀學習、咨詢企業以及線上數據處理。最后,要獲得買方的機密信息,像上述的最新政策及最新成果就可以通過機密信息來獲取。招聘買方的核心員工是搜集其機密信息的有效途徑。核心員工由于對企業具有較高的了解,所以在每個企業中的占比較少。也正因為如此,核心員工大多掌握著一些對于企業極其重要的信息。
2.物流環節優化
首先,在物流運輸方式上,通過整合優質的國內及國外物流供應商,為買方定制合理運輸方案,可以實現時效快而穩定的全球專線派送,相比較原先的物流方式,全球專線派送的運費介于國際小包和國際快遞之間,且時間大幅縮短,有效解決旺季航路不暢的問題。其次,在配送方面,通過和當地優質物流供應商的合作,可以借助他們已有的完善的物流貨物系統,為買賣雙方提供詳細的貨物物流動態。最后,在清關能力方面,與多家海外當地代理商合作,可實現通關能力的大幅提高。
3.政府加強跨境電商人民幣支付反洗錢監管
首先,我國支付機構及各涉及到跨境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針對跨境支付業務的資金性質做好管理,從資金來源入手,確保資金源頭的信息能夠被準確核實;其次,買賣雙方進行跨境電商貿易時要確保人民幣支付后實際清算到賣家賬戶,并對賣家加強國際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的篩查;最后,是盡可能多地接入境內外反洗錢、反恐怖融資機構數據,通過此類機構篩查合作客戶或跨境電商平臺是否存在洗錢行為,從而加大相關業務的合規審核力度。國內銀行也要積極完善并不斷更新反洗錢監測數據庫,讓涉嫌洗錢的企業、個人無法依靠對賬戶重命名或更換賬戶注冊地點而逃避監管。
六、總結
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可以對跨境貿易人民幣支付量的提高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物流時間過長與匯率波動以及客戶身份信息缺失與洗錢而導致跨境電商企業使用人民幣支付時產生的巨大損失將會對其形成阻礙。因此,跨境電商企業自身要開拓信息收集渠道,通過與物流商、代理商的合作優化物流環節,政府也要加強對跨境電商企業人民幣支付反洗錢的監管,以確保我國跨境電商企業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峰,尉遲言秋,蘇睿智,劉笑萍.基于國際化戰略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研究[J].國際貿易,2021(1):57-66.
[2]中國銀行業協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2020).2020-08-31.
[3]蘇筱婷,丁雪,許卓然,等.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與海外代購行業新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2):98-99.
作者簡介:周楷軒(1999.08- ),男,漢族,湖北黃石人,新疆農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沈雅文(2001.05- ),女,漢族,天津市人,新疆農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馬玉媛(2000.05- ),女,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農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馬志強(2000.01- ),男,回族,新疆烏魯木齊人,新疆農業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