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鶴飛
小學教育屬于啟蒙階段,是開發智力、培育情感和塑造品質的原始黃金期,對于人生之旅來說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奠基鋪路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人生聰明閱讀識。”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高度重視并認真抓好兒童的閱讀素養培養工作,無論對于語文學習還是他們的健康成長來說,都具有不容忽視且無可逆轉的正引領作用。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此作出簡要性闡述。
一、善于從“情境創設”中培養兒童閱讀素養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尤其對于兒童群體而言,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他們正處于形象性思維為主導的過渡發展階段,在語言文字上的理解、感知和體悟等能力相對薄弱。有鑒于此,教師善于借助豐富多元的情境創設或引入,以此引導兒童的學習與理解、體悟與內化,不僅有利于激發閱讀學習情趣,從中攫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且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把他們逐步引向自主式閱讀、可持續閱讀的良性發展道路。以“信息化情境”創設為例。在《少年中國說》教學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把從“紅日初升,其道大光”到“奇花初胎,矞矞皇皇”的象征圖景一一地呈現出來,為全班提供了喜聞樂見的“視聽盛宴”。在此基礎上,通過“圖(視)文互動”引領兒童閱讀并體悟課文內容,這種閱讀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
二、善于從“生活互動”中培養兒童閱讀素養
“語文與生活同在,兩者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說,語文與生活是“萬物滋于陽、花木涵于水”的關系。語文知識及其學科活動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養與滋潤,就必然會陷入“水斷源、木無本”的狀態。然而,教師善于通過“生活鏈接”形式,把語文活動自覺主動地融入生活元素的涵養與滋潤中,有利于在“內外互動”中不斷地豐富閱讀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素養。以《珍珠鳥》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家養小寵物”話題,引導兒童聯系實際認知和生活經驗,回憶并感悟“我與小寵物”之間的“情感建立與發展”過程,實際感悟“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心靈寄語。然后讓學生以多人小組形式,開展相互之間的閱讀與研討活動。有了生活互動的鋪墊,他們不用揚鞭自奮蹄,而且自主閱讀效果非常令人滿意。
三、善于從“優化整合”中培養兒童閱讀素養
要想更好地培養兒童語文閱讀素養,我們應當而且必須努力摒棄“用普通話套講八股文”的傳統閱讀模式,代之以科學合理而又自主靈動的新型閱讀方法和手段。比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時,教師本著“相同題材”的導向原則,把《夸父逐日》《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其他民間故事融入其中,以此引導兒童通過“求同與求異”下的類比形式,積極開展“多文本閱讀”活動。如此而為,既可把小學生進一步引入“民間故事”的閱讀海洋,又能幫助他們切實體悟這一題材在“內容、形式與情感”上的基本特點。再如,語文教師善于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引導兒童積極開展常態下的“跨學科知識整合”“閱讀與寫作互動”等活動,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一舉多贏”效益,對于培養閱讀能力與素養大有裨益和促進。
四、善于從“自主體驗”中培養兒童閱讀素養
從本質意義上來說,閱讀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一種體驗式活動。“自主體驗式”閱讀不僅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而且有利于在“讓學引思”中不斷促進“手眼口腦”相互之間的協調互動、和諧相生。比如,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提煉出一些問題引導小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自主閱讀;到了課堂教學環節,首先在小組內交流與研討,然后在集體范圍內進行分享、梳理與總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適時適量地引導、啟迪和暗示,讓小學生自己“唱主角”。久而久之,他們的閱讀意識、能力與素養就會自然上升。再如,從閱讀課文中尋找一些實質性問題,以此引導小學生進行故事講述、主題演講和專題辯論;針對故事性、可操作性較強的閱讀課文,引導開展小品、課本劇等表演活動……這些都是培養閱讀素養的重要途徑。
總之,培養語文閱讀素養是一項教學相長的綜合性工程。它不僅需要及早教育和即時培養,還需歷經一個厚積薄發的“積累與積淀”過程。就小學語文活動來說,教師善以“情境創設、生活互動、優化整合、自主體驗”為抓手,能夠把兒童引向善讀樂思的良性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