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闞桂楠
《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貫穿其間,滲透其中的是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要真正認識“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 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觀點,著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學習意識,自立學習能力以及自立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是語文教學過程稱為學生會學習和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作為語文重頭戲的寫作就是一個培養學生價值觀與塑造學生個性的過程。在此我簡單說一下自己關于寫作教學構思的一些看法。
(一)寫作目的:為心靈的歌唱
寫作之前我們必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么寫作?即緣何而作?縱觀古今中外的作家,不難發現我們的寫作是為自己的心靈而歌唱。就如同魯迅先生當年提出的寫作為“心靈的歌哭”。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個體,于是心靈的特殊性不可避免。根據課程標準“中小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寫作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要求是與生活相聯系。
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一篇成功的文章必須閃耀著心靈的光輝。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年作文題目總會在高考結束后成為學術界討論的話題。每年高考考場總會涌現許多優秀作文。總覽這些優秀作文,不難發現優秀的文章中都是為心靈歌唱,為自己的情感尋找歸宿的。
(二)寫作素材:生活的提升
寫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這是寫作的境界。我們都是生活的個體,也許我們為理想而生活,也許我們為奮斗而生活,但是共同的是我們都要生活。于是,生活就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寫作教學的途徑,大寫作教學觀主張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要引導學生在自然生活、社會生活的各種場合來尋找寫作素材,以一種開放的眼界來有針對性地書寫生活。寫作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學會生活,獲得個人的特感受的過程,是個體通過生活的經驗與文本接觸產生共鳴然后產生思維碰撞的過程;因此,寫作教學就是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實現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的過程。
(三)如何寫作:用詩意的筆觸描寫生活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詩意地生活,但是通過寫作我們可以用一種詩意的筆觸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詩意的色彩。
所謂的寫作教學是交流與分享的活動,師生之間是一種互動合作交流的關系,當然其中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教師要想使學生主動參與寫作全過程,必須創設一種生活情景,為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的情景,這就需要一種大膽爭鳴的民主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生與老師放到完全平等的位置,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嘗試把生活詩意地描述出來。即使這種生活有不如意,但是在詩意的筆觸下會生發出一種詩意的色彩。
(四)指導寫作:師生互動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以生活文本為憑借,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環境,讓學生在其中感受與理解,完成學生教師主體經驗與思考的對話。傳統的習作指導僅僅只是教師在學生寫作前對于選材立意、謀篇布局的點撥。這樣的作文指導倘若過于晦澀抽象,學生便難以高效吸收。倘若過于具體,又會限制學生的思路,使得學生習作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性。教師應先指導學生通過各個感官來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全面地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另外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寫作練習的有效保障,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生活,積累大量的習作素材,這樣才會真正實現作文能力與創新思維意識的雙重發展。
簡單的寫作過程是先體驗生活,然后在某個話題的觸動下調動原有的生活素材,然后開始構思寫作的技巧,即我們平日所熟悉的寫作方法、表達方法之類。
化用前輩的一句話:世上本沒有文章,只是我們去寫了,也便有了作品。一個高水平的作家不是思考出來的,不是等來的,而是在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寫作嘗試中鍛造出來的。相信自己的生活,相信生活會有詩意,只是我們還沒有詩意的眼睛,拿起手中的筆,把心中最純最美最真的感覺寫下來吧,之后,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是文章,處處文章都是美。因為稚子般真純的心靈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