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油價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圖/視覺中國)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根據近期國際油價變化情況,自2022年3月3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60元和255元。這是自2021年12月底以來,國內成品油零售限價連續第五次上調。此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后,國內多數地區92號汽油價格時隔8年之后再次進入“8元時代”。國內成品油價格持續上漲,也使得油價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95億輛,其中汽車3.02億輛。我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在3億多輛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784萬輛,占汽車總量的2.60%,占比仍比較小,多數汽車仍然是燃油車。油價的上漲直接影響數以億計的燃油車用戶。不僅如此,油價上漲還將對物價產生影響。油價如此重要,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跌機制是怎樣的,油價上漲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在1998年以前的長時期內,中國的成品油用戶享受著低油價的待遇,那時石油價格的調整由國家確定,往往一次調整,長期不變。但隨著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及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到了1998年,隨著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集團重組,油價機制改革拉開了序幕。
1998年6月,原國家計委(現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規定國內原油、成品油價格按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相應確定。2008年11月,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擬定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獲批。根據新的價格形成辦法,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日均漲幅或跌幅超過4%,就應考慮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以使成品油價格能夠更真實、更靈敏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促進資源合理利用與公平競爭。2013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將成品油計價和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此外,根據進口原油結構及國際市場原油貿易變化,相應調整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原油種類。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決定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設置調控上下限。調控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即當國際市場油價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降低;在40美元至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正常運行,該漲就漲,該降就降。
以上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當下國內成品油價格機制的基本框架,即在每桶40—130美元之間調整。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國際局勢動蕩對我國油價的沖擊,讓我國能夠有效地避免因為石油價格過高所帶來的“通脹”危機,以及國際油價過低對石油生產經營企業的沖擊。
例如,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油價一度跌成“負數”,但是國內油價沒有亦步亦趨,出現巨幅下跌。這無疑有利于保護我國石油企業免受此類“黑天鵝”事件的沖擊。2022年,受到國際局勢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3月7日,美國原油期貨價格和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均出現大漲,其中布倫特原油一度升至135美元/桶,WTI(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一度突破130美元/桶,均創下2008年以來新高。國內成品油價格則因130美元/桶的封頂機制,避免了過高。
按照130美元/桶的價格,以6.3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計算,一噸原油的價格約為6000元。國家發改委3月3日公布的最新國內成品油價格顯示,國內多數省份標準汽油價格已達到10000元/噸,標準柴油價格均接近9000元/噸,高于原油成本價格。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成品油價格不僅與原油價格掛鉤,還包含稅費和石油企業的開采、運輸、煉化及經營等成本,還有石油企業的經營利潤。
200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通知》,將公路養路費等包含進成品油價格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成品油價格中包含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費、企業所得稅等多項稅費。對于進口石油而言,還要增加進口關稅。如資源稅按原油銷售價格的5%計征;汽油消費稅按1.52元/升計征;增值稅按16%的稅率計征;城建稅與教育附加費,分別按增值稅與消費稅的7%和3%征收;地方教育附加費,按增值稅與消費稅的2%計征等。換算下來,稅費占成品油價格的四至五成。換句話說,消費者加100元的油時,其中四五十元都是稅費。除此之外,還有流通環節的稅負成本、石油企業的所得稅、增值稅等稅負成本及企業的利潤等。這些成本都包含在成品油價格中。
中國成品油價格之所以設定40美元/桶的“地板價”,主要是考慮到石油企業的經營現狀。目前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70%,30%的石油來自國內自采。我國的石油資源天然稟賦不好。多數油田都是小油田,且多分布在新疆、四川等地,單個油田的出油量并不高,因此并不能像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那樣,鉆出一口油井后就持續不斷地出油。同時,盡管中國的頁巖油儲量為7200億噸,但是頁巖油礦床過于分散,大部分都分布在47個油頁巖盆地的80個礦床里,且多數頁巖油資源含在頁巖層系中或泥頁巖孔隙和裂縫中。有效的開發方式通常為水平井分段壓裂。這種方式適合在地廣人稀的地方使用,對于我國而言,該技術對于環境的破壞很大,開采成本和運輸成本也都居高不下。
根據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財務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原油平均實現價格為62.66美元/桶,其中國內實現價格為62.62美元/桶。經歷了頁巖油革命的美國,其原油開采成本約35美元/桶;而俄羅斯的石油實現成本約為17美元/桶,沙特的石油實現成本更低,僅約10美元/桶。
由于國內原油開采成本較高,石油企業生產銷售石油的綜合成本也高于國際主要產油區國家,因此我國成品油價格有40美元/桶的“地板價”保護機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國內成品油價格并沒有亦步亦趨地出現大幅下調。
作為能源之母,原油是現代社會多數經濟活動的保障,是經濟中的主要投入。原油和居民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
原油既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原油離我們很遠,因為在多數人印象中它只是一種黑色黏稠的液體。原油離我們很近,因為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原油的身影。例如,制成衣服的尼龍、滌綸、化纖等面料都來自于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也來自于石油。在食物的生產環節,農藥、化肥的主要原材料來自石油;在食物的烹飪環節中,液化石油氣、液化天然氣等都是從石油中提煉而來。建筑方面,許多建材,如保溫層、防水涂料的生產材料也主要來自石油;鋪路用的瀝青主要來自石油。出行方面更是如此,汽車、飛機、輪船使用的汽油、柴油等都來自石油。
原油價格的漲跌對現代經濟生活有著顯著影響。對人們日常生活而言,主要的影響是生活成本的變化。原油作為重要的工業上游原材料,其價格變化會向下游的消費品傳導。除人們直觀感受到的成品油價格變化外,對物價的影響也較明顯。
電商消費已經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4.5%。在電商消費中,快遞物流又是重要一環,在整個物流費用中,運輸成本約占一半以上,而運輸成本的三分之一都是油費。從這個角度看,油價的漲跌影響到了近四分之一的社會消費。
當然,油價對物流的影響不僅僅是電商,也是整個社會的交通運輸。今天人們在商店中購買的絕大多數商品,都是從全國各地生產后運輸來的,而當前運輸業主要使用的能源來自石油。因此油價的漲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