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秀霞
摘要:從以生為本的理念出發,在智力障礙兒童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創新,采用全新的手段,給予這些特殊兒童足夠的體驗。在眾多的兒童美術教學方法中,繪本教學能夠讓特殊兒童美術課程學習產生出奇的效果。在繪本的幫助下,教師能夠有效調動兒童感官、情感,從而強化這些特殊兒童在課堂上的體驗感以及互動性。本文就繪本在智力障礙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具體對策進行分析,從而給予這些特殊兒童特殊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繪本;智力障礙兒童;美術教學;實踐對策
繪本主要是借助豐富的圖像藝術形式,能夠給予智力障礙兒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進而給予他們特殊的體驗與情感。將繪本教學與智力障礙兒童的美術課堂進行結合,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特殊兒童美術教學理念、模式落后的問題,對于促進這些兒童智力發育有著一定的幫助,尤其是在情感體驗、審美上更是有著卓越的效果。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智力障礙兒童美術課程教學中應用繪本的具體對策,進而為其他一線美術教學提供些許的經驗。
一、借助繪本美術給予智力障礙兒童感官沖擊,讓他們身體參與進行
以繪本文字講授為重,規則刻板的繪本美術課堂阻斷了孩子的身體與外界的交流,難以觸發智力障礙兒童的生活經驗與繪本藝術產生聯結。從教育人員的角度來看,社會高速發展下,信息如洪流般侵入家長、教師等成人的生活,失去了自我與身體里的通訊,從而忽略了孩子的意義建構是一種豐富而完整的創造性行為——包含語言、聲音、文字、姿勢、手勢,反映著視覺空間、聽覺及身體觸覺等行為。此外,由于繪本特有的故事情景與角色體驗使身體的行為顯性化,智力障礙兒童的知識獲取與感官器官更緊密,有助于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此刻,身體不再僅是兒童心智與認知的生理基礎,而是通過充分調動各類感官系統、運動系統和直覺系統,并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促進美術素養的提升,形成多維的繪本認知與理解。此外,基于感官的原則要求教育者與學習者跳出固有的“觀看”模式,在一定的規則秩序下給予智力障礙兒童身體自由與身體尊重,因為唯有暢通身體這條認知之路,才能調動孩子的身體原動力??傮w而言,認知視野下的繪本美術課堂要求踐行超越表層的身體行為,而非單純模仿作品、重復涂色填色等,而是聯動手、眼、耳等多感官的學習。
二、借助繪本美術提升師生、生生互動,給予兒童體驗上的共鳴
繪本美術的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互動起著關鍵的作用。智力障礙兒童通過與繪本圖文、同伴、教師、環境的互動不斷進行新的體驗,將產生新的知識、新的理解,從而積累、內化、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了創造性思維、同理心、隱喻思維和邏輯科學思維的生成。因此,繪本美術教育開展的重要原則之一便是互動,具體做法如下:其一,要求教師注重孩子在學習中的互動與游樂體驗;其二,要求師生之間的溝通建立于互動,教師在充當課堂引導者的同時換位思考站在智力障礙兒童的立場上,了解他們是怎么從圖畫中讀取信息,又是怎么將這些信息與自身經驗有效連接的。繪本是教學資源選擇的重中之重,教師需注重所選內容是否能引發孩子的身體聯覺。無論是繪本的材質屬性還是圖畫內容,其篩選都應以打動孩子的內心為宗旨。對于智力障礙兒童來講,他們雖然智力上發育較慢,但是行為上的發育并沒有停止,往往較活潑、好動。此時,教師可以選擇互動性較強的繪本,比如部分繪本中設計了雙向變色亮片,學生可以動手撥動亮片,探索顏色對畫面的影響。
三、創設繪本美術學習情境,給予兒童強烈的情境體驗
繪本的認知活動基于身體,同時也根植于環境。作家與插畫家精心打造的畫面正是兒童接觸新知識的自然、趣味、零壓的場域,因為繪本本身包含物理環境與文化語境,加之數字媒介的運用讓智力障礙兒童有了身臨其境的代入體驗。例如,兒童更偏好于顏色豐富、色調明快、色彩鮮艷以及具有強烈感官沖擊的圖畫。繪本情境可以是圖畫與文字故事協同創造的想象空間,也可以是立體式繪本、數字繪本直接顯現于現實世界的真實情境??偠灾?,唯有基于情景的、趣味的、生動的學習才能引發智力障礙兒童的好奇心,進而使其全身心地主動探索知識。因此,繪本美術課堂可以打破繪本紙質二維平面局限,為智力障礙兒童營造一個可感、可參與的多維情境繪本空間。繪本美術教育強調身體是孩子聯系自然、社會、自我、世界的手段,基于繪本的美術學習也始于身體及其活動方式,這種理念下的學習經驗來源于智障學生在繪本學習過程中的不同體驗。
四、結語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論述與總結,我們能夠發現,將繪本應用在智力障礙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優勢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借助繪本中的圖畫、圖形、顏色、撥片,他們強烈的視覺、行為上的沖擊,從而強化他們的體驗,進而對于智力障礙兒童思維、心理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任亞楠.尋求兒童繪本與美術教育融合的最佳生長點[J].美術教育研究,2021(05):132-133.
[2]王雅文.學齡前兒童美術教育中兒童繪本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76-177.